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1元秒殺雞蛋”:針對中老年人精心設計的陷阱

2025年04月18日17:34 |
小字號

“套路”針對中老年人,有人甚至付出幾十萬元的代價

“1元秒殺雞蛋”: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

“我們家雞蛋最多的時候有200多個,根本吃不完,我真的希望快點把直播間關掉。”上班族閆曉憤憤地說,“因為參與了雞蛋秒殺,我爸媽每天雷打不動地上直播課,買回近萬元沒法確定品質的東西,實際上花的錢不知道能買多少個雞蛋了!”

最近,有讀者向上海辟謠平台反映,在社區附近收到“1元秒殺雞蛋”傳單,少則“1元10個”,多則“1元50個”,不知道這些傳單有什麼“套路”。

記者調查發現,“1元秒殺雞蛋”的背后,是精心為中老年人設計的消費陷阱,全國多地已出現。不少中老年人為“1元秒殺雞蛋”付出了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的代價。

“不是老人不能入群”

“我爸媽在家附近收到‘1元秒殺30個雞蛋’的傳單后,迷上了直播購物。”閆曉的父母家在浙江,秒殺雞蛋后,應對方要求登記身份信息,加入了微信群。

老兩口之所以拿到雞蛋后願意去直播間聽課,是因為對方說每天在直播間聽課打卡不僅能獲得現金紅包,還能免費領雞蛋。雞蛋確實領回來了,但聽課買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最近買的是兩根“珍珠項鏈”,每根1000多元。

是怎樣的直播讓老人欲罷不能?記者打算親身感受,請閆曉以“朋友想為家裡老人領雞蛋、買東西”為由,獲取直播鏈接。未料,老夫妻倆一口拒絕:“別是想曝光直播間,不讓我們繼續領雞蛋吧?”

“就算把鏈接給你,你也不一定進得去。”北京消費者查新給記者發來幾張進入直播間失敗的截屏,“我媽買了好幾萬元東西,她不給我鏈接,我偷偷把鏈接拷貝到自己手機上,發現需要輸入密碼才能看。我又找機會看了她的手機,才知道每天的密碼不一樣,並且是在微信群裡發布。入群要通過線下認証,就是在‘領雞蛋’時。”

看來,想要知道直播間的秘密,還是得“領雞蛋”。

有讀者提供線索稱,上海鬆江環城路附近有多家店鋪搞過“1元秒殺雞蛋”活動,記者決定去現場碰碰運氣。走訪時沒看到公開宣傳“1元秒殺雞蛋”的店鋪,但有居民說:“時不時會有人發傳單,然后告訴你在哪裡領。”另一名小區保安說:“得一大早來,早上老人多。”他又加了句提醒:“領雞蛋要上課,你確定要領?”

經過熱心居民的指點,記者終於找到數家發過雞蛋的商家,但“領雞蛋”均以失敗告終。

名叫“ⅩⅩ優選”的雜貨店鐵將軍把門,玻璃門上貼著“取貨時間8:00—11:00,14:00—16:00”的提示。向內張望,可見挨著門的是兩張辦公桌,桌上的一張A4紙上印有二維碼﹔靠內側是兩個貨架,擺著一些類似奶粉罐的物品。記者隔著玻璃門掃碼,跳轉到一家名叫“中華特產頻道”的線上店鋪,主要銷售日用品和食品。但商品隻有名稱、規格和價格,沒有詳情,很難從頁面介紹中判斷商品是否值得購買。而且,該店鋪所在的平台無法查証,不是常見的電商平台。

另一家招牌帶有“社區團購”字樣的“ⅩⅩ優品”店也被居民確認發過雞蛋,靠近店門的桌子上還放著好幾板散裝雞蛋,沒有標價。店員否認,表示自家只是普通雜貨店。可這家店看起來不普通——採光不佳卻不開燈﹔貨架間隔很大,在售商品不多﹔店員看到消費者並不熱情,非常警惕。

隻有一家名叫“ⅩⅩ營養”的店鋪店員承認,開張時為招攬居民參與團購,發過雞蛋,“我們是線上團購提貨點,不送貨上門,也不現場銷售。消費者在直播間下單后來我們這裡提貨。”在現場,可見待提貨的商品以米面糧油、零食、日用品居多。

記者以“幫退休在家的媽媽買東西”為由,希望能加入小店微信群、觀看直播下單,卻被店員一口拒絕:“我們不接受年輕人,隻面向老人。可以讓你媽媽來店裡報名,她下單后,你拿她的手機來店裡提貨。”

不像老人的記者很難通過線下途徑加入直播群,不過,通過線下走訪,記者確定了一件事:“1元秒殺雞蛋”是為了篩選出會上網看直播,並會在線上下單購物的老年人。

直播間裡到底有什麼

不歡迎年輕人的直播間裡,到底藏著什麼秘密?幾經周折,記者終於“潛伏”進部分直播間。它們和常見的直播購物很不一樣——

第一,這些直播間不在常見的電商平台或短視頻平台,而是設在微贊、小鵝通等私域直播平台上,隻面向特定群體開放。普通消費者登錄這些直播平台看不到任何直播,隻有點擊定向發送的直播鏈接甚至輸入密碼后,才能進入直播間。

第二,直播不全是介紹產品,而是以“ⅩⅩ講座”“ⅩⅩ健康行”等名義進行。主播則以“良心企業家”“權威專家”“受益者”的形象出現。

第三,直播內容涉嫌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

例如,微贊平台上名叫“新之源量子生活館”的賬號在4月13日舉辦了一場“《科學保護牙齒》科普講座”。主播在介紹口腔衛生知識的同時,推銷了一款“丁硼牙膏”,表示它能治療各種口腔疾病。主播還說,該牙膏是“消”字號,與普通牙膏不一樣。“為答謝老年消費者”,原價99元2支的牙膏直播間售價為99元6支,可以用一年。

但記者核查后發現,主播推銷的壓根不是牙膏——准確地說,市場上不存在丁硼牙膏。這類商品的規范名稱叫“丁硼乳膏”“丁硼口腔抑菌膏”等,因含丁香酚、硼砂等成分,屬於須經衛生許可才能生產銷售的非處方藥品,所以是“消”字號。

丁硼乳膏應在醫生指導下,輔助口腔疾病治療時使用。如果長期使用或將其替代牙膏,反而有害健康:輕則破壞口腔內微生態平衡﹔重則產生耐藥性,並導致硼砂在人體內蓄積,累及肝臟、腎臟等器官。

可見,打著“科普講座”名義的直播,實際上是在傳播危害健康的“偽科學”。

再如,微贊平台上名叫“顧雨辰的直播間”的賬號每天有數場面向不同地區消費者的直播,介紹蒜氨酸、益生菌、有機蔬菜等商品。4月11日,其面向上海和湖州消費者的直播都在推廣含有“蒜氨酸”的商品,方法卻不一樣。

上海場以介紹蒜氨酸的研發過程、功效價值為主,內容由“研發紀錄片”“主播介紹”構成。主播講解時,使用了多個明星和普通人患病早亡的案例,強調“當下有環境污染,所以要吃蒜氨酸”。

湖州場直播間有“消費者現身說法”“主持人採訪研發者”等幾個板塊。在“現身說法”部分,多名“消費者”依次講述本人及家人食用蒜氨酸后的神奇效果,比如患癌的丈夫痊愈了、長結節的女兒消節了、讀書的外孫不感冒了……

不過,不論是哪場直播,主播或主持人始終沒有提及他們推廣的蒜氨酸到底是食品、保健品還是藥品。

即便如此,相關宣傳都已涉嫌違法。因為根據廣告法,食品和保健品在宣傳時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藥品在宣傳治療功能時,必須嚴格按照監管部門批准的說明書內容﹔食品、保健品、藥品都不得採用消費者“現身說法”的宣傳方式。

第四,直播間通過“打卡”“答題”“紅包”“抽獎”等形式,增加黏性。

在鬆江區“ⅩⅩ營養”店,記者遇到前來提貨的白阿姨。她前前后后已在“中華特產頻道”下單近10次,最近又買了20件商品,包括“瑪瑙手串”“中國CK石墨烯磁療抑菌內褲”等。

白阿姨說,每天看、不斷買的原因之一是“看直播有積分、紅包,攢起來,10天就能領很大一瓶洗衣液”。

記者看直播時也發現,主播為了驗証觀眾是否“有效收看”,會要求“實時打卡”,包括在互動框輸入指定數字、文字等,輸入正確答案的觀眾有抽獎、獲得贈禮的機會。

閆曉認為,這正是“套路”:“我爸媽一開始說,他們隻想看直播攢積分領雞蛋,不會買東西,但聽著聽著就被‘洗腦’了,忍不住買起了東西。”

查新也發現,雖然母親買回的商品名不見經傳,但通過聽課打卡獲得的“贈品”都來自大品牌,“這更讓她覺得直播間正規了。”

監管需要新突破

“1元秒殺雞蛋”背后還有更多陷阱和風險。

比如,有的商家利用“1元秒殺雞蛋”,吸引老人每天到店打卡體驗“理療儀”。在每次長達幾十分鐘的“理療”中,店員會向老人介紹“理療儀”等商品的保健價值,誘導購買。相關產品的售價少則數千元,多則數萬元。

又如,部分店家不僅登記老人的身份証信息,還要求老人拍照刷臉,意味著老人把包括面部信息在內的個人隱私拱手送上。

很多涉事老人的晚輩為此在社交平台發帖討論。除了詢問“1元秒殺雞蛋”套路外,更多網友指出,要提醒老人提防新騙局。

可是晚輩的許多制止行動似乎收效甚微。查新為勸阻母親不再亂買,曾舉報過提貨點,結果“提貨點換了店招,銷售仍在繼續﹔接著,提貨點關了,改成送貨上門”。她也試圖與母親的“私人客服”套近乎,卻發現對方非常警覺,不和年輕人打交道。

有一線執法工作者坦言,查處“1元秒殺雞蛋”有難度:一方面,老人購買的產品未必違法。比如,那些標價數萬元的“富硒精華片”在包裝上寫得很清楚,它們只是“壓片糖果”,生產信息齊全。

有些商家為規避監管,還在產品包裝上印了“非賣品”“體驗裝”等字樣,並用“為了環保,有償回收包裝”等借口,銷售后從老人處取走包裝,進一步增加了調查難度。至於“非賣品”“體驗裝”為何通過直播間高價兜售,商家的理由是“都是特供品,普通人買不到,所以能買到已經是賺到”。

另一方面,私域直播內容無法回看,錄屏等資料不是証明商家虛假宣傳的充分証據。購買行為又像是老人自主決定的,並非強買強賣。

此外,部分老人不認為商家或商品有問題,反而認為晚輩“多事”“不孝順”。

種種跡象顯示,常規的監管方式在“1元秒殺雞蛋”套路前很可能失效,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

其一,私域直播的合法合規性值得商榷。為什麼含有大量違法宣傳內容的直播每天都能播出?私域直播內容如何監管?私域直播平台是否有審查責任?應加大針對私域直播平台的監管力度。

其二,可以查一查生產企業的經銷體系。企業為什麼在產品包裝上印“非賣品”?為什麼私域直播間裡的商品在主流零售渠道看不到?以上問題是否說明這些商品本身就是企業為私域直播“定制”的?

其三,對查實存在違法行為的商家及當事人,應依法從嚴處罰,建立“黑名單制度”,一旦再犯,加大懲戒力度。隻有這樣,才能杜絕打掉了一個直播間、一個提貨點后,過幾天又改頭換面重新出現的現象。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任翀 應採訪對象要求,閆曉、查新、白阿姨均為化名)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