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貓暴增?金山這個小區有“喵”招~

穿梭在社區裡的流浪貓
有人愛有人厭
導致社區矛盾頻頻發生
如何治理流浪貓
是擺在諸多小區面前的治理難題
金山衛鎮東門居民區此前也深受其擾,對此,在居委會干部牽頭下,依托小區“三駕馬車”的協同機制,成立了一支流浪貓管理志願服務團隊,探索出一套“自治+公益”流浪貓治理新模式。這套新模式成效究竟如何?一起來看。
4月7日下午2點,在東門居委會活動室內,一場關於流浪貓治理的討論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居民們各抒己見。東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燕說:“居委會管轄的御景龍庭小區,流浪貓數量一度 ‘爆棚’,最多時達100多隻。愛貓人士隨意投喂,小區裡蚊虫細菌滋生,早晚不停的貓叫,嚴重干擾居民睡眠,給社區環境衛生和公共秩序帶來極大挑戰,時不時就有居民來投訴。”
面對如此嚴峻的流浪貓問題,去年11月起,東門居委會成立了一支流浪貓管理志願服務團隊,團隊成員由愛寵居民、黨員和普通居民代表組成。同時,還邀請了“社區公益合同人”夢享未來團隊加入其中,正式開啟流浪貓“自治+公益”治理新模式的探索實踐。一方面在小區裡開展摸底調研,引導愛寵人士規范投喂,積極調解由流浪貓引發的鄰裡矛盾,另一方面則依據流浪貓的數量、分布地點、健康狀況等詳細信息,精心建立起流浪貓“檔案”,開展捕捉-絕育-放歸的TNR項目,並為流浪貓絕育手術后的恢復與臨時安置打造了專屬的“愛心中轉站”。
流浪貓管理志願服務團隊代表嚴薇娜談及這段經歷時表示:“經過幾個月的學習和磨合,我們志願者團隊的專業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能更好地照顧流浪貓。”居民代表張阿姨也贊不絕口:“以前大家用剩菜剩飯喂貓,又臟又招蚊虫。現在都喂貓糧,干淨多了。流浪貓做了絕育手術后,晚上再也不吵鬧,真的很好。”
在志願者隊伍中,有兩位居民志願者曾堅持十多年喂養照顧流浪動物。得知居委會組建流浪貓管理志願服務團隊后,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每天早中晚,她們都會准時來到“愛心中轉站”,悉心照顧流浪小貓。花阿姨笑著說:“我們就想著盡量讓環境變好點,讓那些對流浪貓有意見的居民能少些抱怨,也希望流浪貓能有個安穩的生存環境。”冬冬阿姨補充道:“治理后,鄰裡矛盾少了很多,以前投訴的人可多了,現在反對的聲音小多了。”
在治理過程中,志願者們還會不定期為社區居民開展相關科普,組織親子家庭制作貓窩、參與貓窩投放、開展主題手工等活動,豐富居民生活,傳遞關愛流浪動物的理念。
為了讓居民更直觀地了解流浪貓治理情況,東門居民區還專門打造了流浪貓公告欄,上面張貼著數十隻流浪貓的照片、基本信息、絕育和健康狀況。
盡管流浪貓治理工作目前取得一定進展,但流浪貓絕育、免疫及日常管理成本較高,雖有公益基金會支持,但長期治理仍有資金缺口。為此,居民區攜手夢享未來開展線上公益募捐,專門為小區流浪貓建立了抖音視頻號,希望吸引更多愛貓人士參與其中。夢享未來為民服務中心負責人傅維誠表示:“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資金籌款以及宣傳方面獲得更好的優勢,助力流浪貓治理工作持續開展。”
沿街店鋪也是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擴大流浪貓治理的宣傳范圍,學府街區也和夢想未來、恩派基金會的志願者們一起,向沿街商鋪發放宣傳頁,耐心口述宣傳公益項目,並向店主們拋出領養流浪貓的“橄欖枝”,得到了熱烈響應。
隨著治理工作的推進,東門居民區已有16隻流浪貓完成絕育手術,3隻小貓被愛寵居民領養。小區裡流浪貓引發的環境衛生問題明顯減少,貓叫擾民的情況也大有改善。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燕滿懷信心地表示:“居民區黨總支將繼續攜手公益團隊夢享未來,持續推進‘自治+公益’模式。我們的目標是合理控制流浪貓數量,減少無序繁殖和死亡,持續開展流浪貓認養活動,吸引更多愛寵人士參與。通過自治實踐,打造更加和諧美好的社區治理模式。”
事實上,除了東門居民區,山陽鎮的華府海景小區此前也在“三駕馬車”的協同發力下,多措並舉創新治理模式,目前流浪貓治理已初顯成效。期待更多社區借鑒,探索特色治理路徑,實現人與動物和諧共生,共筑文明溫暖家園。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