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燃氣公司就是不認" 燃氣報警器為何隻能向代理商買

2025年04月14日15:09 |
小字號

自購同一廠商同一型號產品隻需900多元,代理商卻標價數千元

燃氣報警器為何隻能向代理商買

“型號對了,廠家合格,設備齊全,消防証、質保、發票一樣不少,但燃氣公司就是不認。”提起開通燃氣的經歷,上海奉賢一名商鋪房東衛女士仍感困惑。她在奉賢區西渡街道的一間小區底商嘗試接入天然氣時,卻因“商用報警器”是否要安裝、應該怎麼裝等事陷入了長時間的困擾。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不少沿街商戶申請安裝管道天然氣時曾有過相似經歷,其背后是各方對政策理解上的分歧。

小商戶自購設備“碰壁”

“我們這種小店,長時間有人守在店內,做點飯、沖個澡必不可少。”衛女士名下的這間店鋪專營家裝建材類業務,此前,她一直使用瓶裝液化石油氣做飯、洗澡。為了配合這兩年在上海全市推開的“瓶改管”燃氣安全改造,衛女士聯系了奉賢海賢燃氣公司,希望安裝管道天然氣,但燃氣公司給出的整套安裝報價要9000元,其中一半費用是用於安裝“商用報警器”,這讓她難以接受。

自2021年9月1日起,新修訂的《安全生產法》實施,第三十六條明確規定:“餐飲等行業的生產經營單位使用燃氣的,應當安裝可燃氣體報警裝置,並保障其正常使用。”法學界也有觀點認為,本法條中的“等行業”應擴大理解為一切使用燃氣的單位。原因是,該條款旨在確保燃氣安全,僅局限於餐飲行業並不能真正實現立法目的。上海市燃氣管理事務中心工作人員也回復稱,按照上位法的要求,本條適用於所有非居用戶,如果房屋性質屬於商鋪,則需要安裝商用報警器。

了解相關安全政策后,衛女士撥打了“12345”詢問能否自行購買相關報警設備。市政燃氣回應稱,商戶可以登錄上海市住建委官網自行選擇備案的報警器。該官網的公示名單內容包括代理公司名稱、廠商名稱、產品型號和代理公司聯系方式等。

於是,衛女士先按照備案公示的名單咨詢了幾家代理公司,收到報價單后,她發現燃氣報警器價格不便宜:“一台可燃氣體控制器3000元,可燃氣體探測器2600元,光報警器產品費用就要5600元。”其余幾家代理公司的報價也在3000至6000元不等。衛女士在購物平台上找到了其中一家燃氣報警器的生產廠商“中安探公司”,發現廠家也在經營零售業務,價格僅數百元。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她將備案公示截圖發送給店家,要求寄送型號一致的產品,最終花費900多元購買了相關設備。

廠家技術人員強調:“廠家直銷產品與備案產品型號完全一致,性能也完全一致。”並發來了標明產品型號的發票、廠商營業執照、防爆合格証和消防產品認証証書等資料。

但后續的安裝和燃氣開通過程,卻一再擱置——盡管衛女士自行選購的報警器產品型號符合要求,合規証明一應俱全,但燃氣公司卻告知衛女士還需要提供代理方在上海市的“備案資料”,否則哪怕是同一廠商、同一型號也不行。

“最后我隻能重新花錢找了代理公司重新購買,安裝他們的產品。”衛女士說,周邊許多商戶因為高昂的改造費用干脆放棄申請燃氣接入。“我們那一排店鋪,隻有我一個人申請了。”記者實地走訪了附近底商,沿街十余家商戶中,僅有兩戶完成了天然氣改造。多數商戶表示,費用高、流程復雜,是他們“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一名炒菜店店主坦言:“天然氣當然好,但安裝太貴了,我們負擔不起。”

另一方面,《上海市瓶裝液化石油氣替代改造工作方案》中明確指出,餐飲單位燃氣報警裝置費用由用戶承擔,各區還給予每戶4000元定額補貼。但在採訪過程中,絕大多數商戶表示“從未聽說過”相關安裝和補貼政策。

政策落地仍存“信息差”

為何一個小小的報警器,成了商戶與燃氣安全改造之間的“梗阻”?記者聯系了燃氣公司、報警器生產廠家、代理公司及燃氣管理處等多方進行了解與核實。

報警器生產廠家表示,衛女士所購產品型號與參數均表明其為正規產品,具備國家強制性認証和相關檢測報告。但由於廠方並未開通上海本地銷售渠道,無法派員上門安裝,僅能提供遠程指導。

代理公司則表示,自己在上海有備案資質,雖然設備是從廠家購入的,且型號一致,但“售后服務、安全保障、安裝規范”才是價格的核心組成部分,隻有通過其渠道購置,才能保障后續維護和系統對接。“一旦出現泄漏或報警器失效,追責成本太高,非本地渠道的我們不敢接。”一名燃氣施工人員透露。

對此,上海市燃氣管理事務中心工作人員解釋稱,產品是否合規的關鍵在於“是否通過國家強制性認証”。備案制度的核心,是確保銷售產品在本地具備合法資質和可追溯性,並不意味著用戶隻能從指定代理處採購,“關鍵是產品本身是否合格”。

可海賢燃氣公司方面卻回應稱,用戶可以自購並尋找有資質的安裝人員進行安裝,但需要提供產品的“上海區域備案資料”,而這類材料往往隻掌握在代理公司手中。繞了一圈,得到的結論仍然是隻能從代理公司處購買。

關於價格問題,多方均表示“這是市場行為”。燃氣設備涉及人身安全,安裝人員是否持証、設備對接是否規范等環節必須經過專業審查。有些網購的報警器可能為家用款式,無法滿足商用標准。

總體來看,從政府監管部門、燃氣公司到代理商、廠家,各方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存在“溫差”。衛女士坦言,用戶真正需要的是清晰透明的信息、更合理的選擇空間。“一個設備能不能用,不該由‘是不是代理賣的’決定,而應由‘是否合格、是否安全’來判斷。比如,在商戶自購產品后,能否將備案資料替換為能証明產品合格的其他材料?”標准不統一、信息不透明、執行過程模糊,容易讓商戶陷入“看不懂、弄不清、找不到人說理”的困境,也容易引發商戶對公共服務的不信任。

要想減少阻力、提高效率,除了完善產品資質認証與備案信息的公開機制,也應推動建立暢通的信息橋梁。

值得借鑒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在執行層面探索出更優路徑。比如,成都市經信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非居民燃氣用戶可燃氣體報警裝置實施指引》,寫明了安裝主體和相應材料。部分區域還由社區統一採購報警器,再找第三方公司集中安裝,費用控制在2000元左右﹔南充市在四川問政平台回應稱,已在當地引導市場價格,明確小型商戶安裝獨立系統費用為2900元,集中系統則按探頭、控制器、閥門分別定價,為市場定價提供參考。

燃氣行業從業人士也建議,在推進上海市天然氣改造的過程中,應進一步梳理備案流程、優化信息公開機制,同時加大對小商戶的政策宣傳、補貼普及與技術指導。唯有規范執行、完善配套、增強溝通,才能打通燃氣安全的“最后一公裡”。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一凡)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