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文化加持"轉化成利潤 上海田子坊又熱鬧起來了

2025年04月03日16:04 |
小字號

客流量節節攀升,單日最高達3.2萬人次,迎來近年人氣最旺時候

“文化加持”轉化成利潤,田子坊又熱鬧起來了

田子坊位於一片富有煙火氣、商居並存的裡弄。記者 海沙爾 攝

田子坊位於一片富有煙火氣、商居並存的裡弄。記者 海沙爾 攝

■田子坊地區管理辦公室調研發現,田子坊內持續經營5年以上的原創品牌佔比達62%

■田子坊的每一幢建筑、每一塊牆磚都會講故事,在這裡更容易售賣具有文化屬性的產品

■有從業者表示:田子坊就像天然的市場試驗場,在這裡能直觀了解到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4月,上海春光正好。田子坊的客流量節節攀升,單日最高達到3.2萬人次。田子坊迎來近五六年來人氣最旺的時候。

自去年年底以來,在免簽政策的利好帶動下,大批韓國、東南亞游客來到上海,田子坊成了他們的必打卡地之一。海外游客的“打卡熱”也帶動了國內游客“反向種草”。熱鬧正重回田子坊。

記者最近走訪田子坊發現,在過去“沉寂”的幾年中,田子坊有不少品牌在頑強生長。一批文化創意與時尚消費類品牌不僅在田子坊持續擴張,更以這裡為起點走向全國。

東邊老店,西邊開新店

挨著田子坊2號門,今年3月剛開業的“碰巧巧克力”店生意紅火。五顏六色的手工巧克力圓球擺在冷櫃裡,很是誘人。帶著創意包裝的巧克力則是店中的“主角”,吸引消費者駐足。

這裡有自帶“人格特征”的巧克力系列——一個個卡通形象,代表著時下年輕人熟悉的“MBTI”(一種基於心理學的人格類型理論模型),16種人格被印在包裝上,不同人格特征的包裝搭配不同口味的巧克力﹔有提供心靈雞湯的巧克力系列,如一款“爸爸辛苦了”巧克力,包裝上,卡通角色正在賣力地攀登珠穆朗瑪峰﹔有為全國各地游客提供的手辦巧克力系列,包裝背景統一是“陸家嘴三件套”剪影,但站在前面的卡通人有著不同的形象,“重慶人”頂著九宮格火鍋,“山東人”拿著大蔥,“山西人”捧著醋壇子……吃完巧克力,包裝還可以當作冰箱貼,趣味十足。

“碰巧”品牌創始人郭濤告訴記者,這是公司在田子坊開的第二家店鋪,“在田子坊深處,我們有一家經營了多年的‘巧克玩家’零售店。今年想做些新的嘗試,開了一家新的巧克力主題店”。在他看來,“碰巧巧克力”不只是一家售賣巧克力的店鋪,“我們定位自己是文創店。在創意與設計上,巧克力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載體,為人們提供情緒價值”。

“東邊開老店,西邊開新店”,這樣的情況在田子坊有很多。

上海原創T恤品牌LUSHANGHAI(路上海)的老店,位於田子坊的弄堂深處。不久前,“路上海”在田子坊2號門新開了一家店鋪。走進店鋪,類似美術館的形式陳列著各種風格的設計圖案,設計師以T恤為畫布,每一款都融合了中國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原創設計款T恤定價親民,多在99元至200元之間。品牌原創設計超400款,均具有商標或版權。

與老店相比,新店進行了升級——更注重藝術展示與上海生活的融合。走進店內,滿牆的原創設計T恤讓人仿佛進入一個藝術空間。設計師施海霞告訴記者,消費者可以對照牆上的圖樣選擇所對應T恤的尺碼,依據季節選擇長袖或短袖。消費者或偏愛具有城市象征的上海系列設計,或喜歡具有時間記憶的十二生肖系列設計,或是哪吒、悟空等時下流行的國潮元素。帶有各類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服飾一直是店內的爆款,“有的游客一買就是一打”。

走出田子坊,走向全國

在田子坊“一開再開”的品牌並不少。僅2號門附近的弄堂裡,便聚集了四五家。不少品牌還以田子坊為“發源地”,拓展至全國市場。

“一本好酥”於2017年在田子坊開出第一家店鋪,海派的設計、國潮的包裝風格,讓店鋪看起來非常顯眼。走進店鋪,仿佛置身於一個上海“點心王國”。最顯眼的中央擺著兩排貨架:左側主打特色酥點,既有黃油椰蓉酥、芝麻鳳凰酥、原味蝴蝶酥等傳統點心,也有龍井鬆塔酥、堅果小葉酥等“創新款”﹔右側則匯聚上海風味,有八寶鴨、本幫熏魚等經典熟食。產品的包裝都很“用心”,融入上海城市文創元素和原創插畫設計。產品價位選擇豐富:招牌三大盒“酥”100元出頭﹔如果想更豐富一些,可搭配一盒八寶鴨或熏魚,七八十元﹔最便宜的“張愛玲書單酥”,僅需15元。

店鋪負責人肖迷說,“一本好酥”是很多外國、外地游客購買伴手禮的打卡店鋪。不少游客將其作為上海伴手禮送給朋友,一買就是上千元,店內商品還支持全國包郵。作為上海原創品牌,“一本好酥”8年前開的店鋪位於田子坊的另一個入口。那家老店雖然隻有30平方米,卻擁有很多回頭客,以及慕名來打卡的新客。去年,他們在田子坊開了更大的新店,還在上海其他區域開設多家實體店。

“一本好酥”斜對面的“青稚護手霜”,也是從田子坊起步並成功走向全國市場的上海本土原創品牌。“青稚護手霜”老店藏在田子坊深處一棟二層小樓裡。推開木門,迎面而來的是整面牆的“弄堂十二時辰”系列產品。負責人指著包裝上的石庫門窗櫺圖案說:“我們賣的不只是護手霜,是老上海的晨光暮色。”這可能就是“青稚”與眾不同的地方——將各種生活中的常見元素,轉化為產品設計的策略,勾起人們對城市的記憶。去年,“青稚”在田子坊內相對好的弄堂位置又開了一家上百平方米的店,營造的海派氛圍更濃。

“小小一盒護手霜,講述了一個‘可帶走的上海故事’。”店鋪負責人說,很多游客喜歡買上一籃子各種包裝的護手霜,帶回去送人﹔也有游客因為一個香氣勾起回憶,護手霜連帶潤膚霜等,買走一整個禮盒。

短短5年,“青稚”從田子坊走向全國123個城市,在成都寬窄巷子、北京南鑼鼓巷等地都開設了文化體驗店。

田子坊地區管理辦公室調研發現,田子坊內持續經營5年以上的原創品牌佔比達62%,遠超同類園區28%的行業均值。

百年弄堂,“文化磁場”

走進田子坊的弄堂,腳下是青石板路,頭頂是有點褪色的電線。游客可能沒發現,舉起手機拍牆角脫落的牆皮時,其實已經走進了這片百年弄堂的“文化磁場”。

游客選擇田子坊,是因為它位於一片富有煙火氣、商居並存的裡弄。這些文化創意與時尚消費類品牌扎根在田子坊,也有這方面考量。

“田子坊的每一幢建筑、每一塊牆磚都會講故事,在這裡更容易售賣具有文化屬性的產品。”郭濤指向店內一面灰白牆面,糯米灰漿的紋路像樹皮一樣記錄著歲月。修牆時,他們故意留下這些“皺紋”,光防虫處理就用了3個月。這種對老建筑的執念,最后變成巧克力包裝上的石庫門圖案。

田子坊的“文化加持”被品牌變成實實在在的利潤。在一家文創店,店主坦言,店內售價158元的香薰蠟燭,的確比市面同類產品溢價40%,但在田子坊的氛圍中就是有市場。她指著店鋪外牆的藝術涂鴉介紹,每件產品都附贈精心編撰的《田子坊建筑故事》手冊。“在一個獨特的空間,好好利用歷史價值,將其轉化為產品溢價”。

這個觀點得到不少品牌認同。有從業者表示:“田子坊就像天然的市場試驗場,在這裡能直觀了解到消費者的真實需求,哪些文化元素能打動他們,哪些場景體驗能促成消費,都能獲得即時反饋。”

“外國顧客表達感情特別直接。”上海原創品牌“慕望珠寶”工作室創始人兼設計師張開麗說,“有一次,一位外國男士到店裡來取定制的戒指,拿到戒指,他激動得哭了,把我們嚇了一跳。”“慕望珠寶”工作室是一家定制珠寶店,在田子坊開了10多年,產品售價從幾百元到數萬元不等,外國顧客常年佔比在40%以上。顧客的多元化,讓張開麗發現有趣的現象:歐美顧客喜歡在戒指內側刻帶有意義的圖案,而亞洲顧客更注重性價比、設計感。

這種最直面市場的調研,每天都給品牌經營者與設計師帶來新的靈感。在“慕望珠寶”工作室,就直接催生了店內最賣座的“國際游客專區”。陳列架上,帶有中國特色和異域風情的擺件互相映襯。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唐燁 見習記者 牛益彤)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