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

■可信具身智能是指具備物理身體,能與環境交互並進行魯棒感知、學習與決策的智能體,其行為遵循人類價值且可持續進化
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前沿方向,也是全球科技與產業競爭焦點。昨天,復旦大學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揭牌。
具身智能何時可以真正落地應用?為何強調可信具身智能?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副校長姜育剛。作為校級實體運行科研機構,研究院整合匯聚了校內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人學、控制系統和科技倫理等多學科力量,將專注具身智能的前沿研究和應用落地。
1950年圖靈首次提出具身智能和離身智能概念。“可信具身智能是指具備物理身體,能與環境交互並進行魯棒感知、學習與決策的智能體,其行為遵循人類價值且可持續進化。”姜育剛說。
研究院布局5個研究方向,第一是基礎模型,通過研發新一代具身基礎模型推動通用具身智能的實現﹔第二是數據引擎,主要是為基礎模型的訓練提供數據支撐﹔第三是具身交互,推動智能體擁有更自然、更人性化的具身交互體驗﹔第四是本體研制,聚焦打造兼具敏捷性與適應性的具身智能物理載體﹔第五是可信機制,促使智能體的決策和行為符合人類價值觀。
具身智能距離真正落地應用還有多遠?姜育剛認為,具身智能仍然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無論是具身的大腦(高級認知模塊)、小腦(運動控制模塊)還是智能體的本體,相關理論、方法以及技術仍存在許多瓶頸,距離大規模落地應用還需假以時日。
先進制造是研究院重點落地方向。具身智能技術有望提升制造業各環節的智能化水平,讓機器人能自如地完成更多、更復雜的任務。
復旦大學正在建設6個“新工科”創新學院,強調學科交叉、融合創新,連接基礎研究與應用場景。“具身智能依托的本體就是機器人,我們將和‘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緊密聯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對於可信具身智能的發展願景,姜育剛用了6個詞匯來形容:大腦智慧、操作靈巧、心地善良,以及有用、誠實和無害。
會上,復旦大學與4家企業簽約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海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