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江試點“工業上樓”的奶酪工廠 到底長啥樣?

工業用地達“天花板”的鬆江試點“工業上樓”,奶酪新工廠畝均稅收超二百萬元
一棟樓裝下一條鏈,寸土生寸金
在土地開發強度已達到“天花板”的上海鬆江區,一座6層高的奶酪工廠正顛覆傳統制造模式——原料處理、智能產線、冷鏈倉儲、研發中心全部垂直分布在35畝土地上,單位面積產出較傳統廠房提升數倍。
作為鬆江首批“工業上樓”試點項目,樂芙娜奶酪新工廠已有半數產線投入運營,成為華東最大奶酪生產基地,預計年內將創造產值超5億元,畝均稅收超200萬元。
那麼,“工業上樓”的奶酪工廠到底長啥樣?
從“攤大餅”到“搭積木”
位於小昆山鎮的樂芙娜奶酪新工廠,綠草如茵,還規劃有健身步道等設施,更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業廠房——5幢灰藍色現代樓宇,取代了常見的單層廠房,從單一的生產功能,轉為在多層樓宇中進行生產、辦公、研發、設計等工作集成。這樣的產業生態,正是由“工業上樓”推動的。
在這家目前國內奶酪產品品類最全的工廠裡,3號樓生產車間共有3層,每層的層高都達到7.8米。一層進行原奶處理和凝乳生產,二層生產馬蘇裡拉芝士、芝士片、奶油奶酪,三層生產成熟型的原制奶酪。
工廠1號樓則有6層,其中一到三層是生產車間,四層是倉儲,五層六層是研發辦公。根據介紹,工廠四層的倉儲空間預計單日最高吞吐量可達8000噸,研發辦公中心有2430平方米,負責新產品的研發,以適應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
通過“工業上樓”,容積率提升,樂芙娜項目將原料處理、產線加工、倉儲物流、研發辦公等全流程集中於6層樓宇內,形成“一棟樓裝下一條鏈”的集約化布局,有效引導了產業集聚。
產業政策“立體化”護航
鮮為人知的是,幾年前,這樣的好項目險些沒能落地。
作為全生產鏈布局的新型工業化項目,樂芙娜奶酪新工廠需要足夠的空間容納生產線。但鬆江區的工業用地早已達到“天花板”,難以滿足企業近百畝土地的需求。而租賃的形式,又難以滿足企業轉型對現代化新型工業廠房的需求。
眼看金鳳凰要飛走,鬆江區決定引導該項目嘗試“工業上樓”。然而,“工業上樓”並非字面意義上的“上樓”這麼簡單,它對企業生產所需的層高、柱距、承重能力以及貨梯等都有要求,環保、消防、電力等必要保障更不能少。下轉 5版
(上接第1版)土地資源緊張,向“上”要空間成為必然選擇。小昆山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小昆山工業園區開發建設於2000年前后,經過20多年經營發展,目前用地基本處於飽和狀態。為了釋放新的發展空間,小昆山鎮近年來鼓勵企業實施“工業上樓”,並協調區級相關部門多次對意向企業進行土地和建設等相關方面的政策指導,把產業空間從“存量”變為“增量”。
小昆山鎮服務企業的“店小二”夏丹告訴記者,在推進項目“工業上樓”前,充分考慮了企業生產設備的高度和重量,“40多噸重的超大設備放在一樓,不用考慮承重,重量較輕、震動較小的生產設備則遷移至高層”。目前,樂芙娜奶酪新工廠項目每平方米承重達到2噸,完全能滿足承重。
通過“上樓”,原本需要至少60多畝土地的樂芙娜奶酪新工廠項目,如今35畝土地就能容納全部產能。項目建筑面積近5.3萬平方米,容積率達到2.0,如果按照傳統工業廠房建設,廠房實際使用面積僅有1萬多平方米,難以滿足生產需求。
樂芙娜董事長李天福和記者算了一筆賬,雖然高容積率的廠房成本投入不小,但是實際使用面積翻了兩倍,“工業上樓”產生的垂直空間被充分利用,多了數萬平方米面積,怎麼樣算都是劃算的。
土地投資開發強度提升
空間結構重構背后是功能重塑和效能躍升。去年,樂芙娜項目在鬆江區總納稅近1.3億元,有效提升了工業土地的投資開發強度,實現了“寸土”生“寸金”。
在工廠三號樓的生產車間裡,高精度的設備林立,生產線上的工人正在忙碌。原料經過前處理加工后,經一體成型設備,即可進行包裝,包裝后的產品經過重量檢測、X光檢測等流程,進入冷庫等待運輸。工廠還配有中央控制系統,可實現設備清洗、生產過程一鍵操控,整個產線不到10個人,1小時就有1噸產品下線。
“以馬蘇裡拉芝士生產線為例,相較傳統,如今生產效率、人工效率提升近50%。”工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主要生產馬蘇裡拉芝士、奶油芝士、芝士片等八大類產品,還引入了國內工廠比較稀有的原制奶酪產線。
李天福透露,通過鬆江區經委組織的“護企出海”行動,樂芙娜已在新加坡、韓國等地取得業務突破,未來外貿在企業營收佔比將顯著提高,10年內年產值有望達到35億元,“我們希望助力中國奶制品產業創新升級,構建奶酪產業‘中國方案’”。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李成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