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區醫院探索形成科學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

探索形成科學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讓寶貴的醫療資源實現最優化應用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促進基層首診
打浦橋社區醫院自去年挂牌后,以全年無休服務模式深受周圍居民青睞。繼首家社區醫院落地申城后,閔行區1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已完成“社區醫院”的冠名。
冠名后不僅僅是“挂塊牌子”那麼簡單。怎樣讓社區醫生扎根基層服務百姓?怎樣讓居民心甘情願選擇首診社區?這些成為擺在醫療管理者面前的思考題。
切實解決居民看病問題
“有時並不是社區醫生技術不夠,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住在浦江社區的張阿姨開門見山。她長期患有慢性胃炎,不時感到上腹部飽脹,還隱隱作痛。“早些年,社區沒有胃鏡檢查設備,每次去最多隻能配點藥。現在社區醫院設備健全,家庭醫生說家門口就能檢查。”
正是這次檢查,張阿姨被發現有癌前期病變。轉診至仁濟醫院后完整切除病灶,至今隨訪未發現異常。“真的很感謝家庭醫生,要不是他們耐心勸我,在社區做胃鏡也不用排隊,或許我又疏忽了,后果不敢想。”而今在閔行,浦江社區醫院挂牌上海市東南片區胃超聲實訓基地,也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開展該項目的社區醫院。
挂牌社區醫院,其背后的重要意義在於切實解決居民的看病問題。打浦橋社區醫院院長金迎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醫院,看似都是“社區+衛生”,卻有著本質區別。前者主要以預防、保健為主,重點是提供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后者更側重於提供醫療服務,包括門診、住院、手術、基礎的急救和影像檢查等。隨著對醫療健康需求的水漲船高,市民更願意選擇直接前往“醫院”就診。冠名“社區醫院”,更容易讓居民與醫療診治直接關聯,增強專業性和可信度,促進基層首診與分級診療。
基於類似的考慮,去年閔行各街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通過了社區醫院評審,成為全市首個整體對社區醫院冠名挂牌的區。為何能實現全覆蓋?這與近年來該區探索差異化賦能緊密相關。記者了解到,閔行區提出“1+10+X”計劃,即夯實社區醫務人員能力1個關鍵、扎實推進10項全覆蓋賦能舉措、探索推動X項差異化特色服務,目標是用過硬的技術能力吸引居民選擇社區醫院。
提高社區醫院首診能力
居民選擇基層看病的核心是人才。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牟姍看來,“我們在浦東社區走訪時,居民直言不諱:大家想看到實打實的服務,社區醫生如果能就近解決問題,大家就會認准這裡。”
社區醫生作為社區醫院的核心人才,其成長該如何規劃以應對當下形勢發展?牟姍認為,高校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往,許多人認為社區醫生隻需要基礎技能,但在新形勢下,精通社區管理、有診療思路的復合型高端人才也應進一步牢牢扎根在基層。”她提出,醫聯體可以作為很好的抓手,遴選一批居民認可的、有激情與熱情的家庭醫生基於全專結合的背景,加速提升社區醫生專科能力,為居民的轉診提供更暢通便捷的渠道。
相關探索已在推進。就在去年初,上海市全科醫學教育培訓中心網絡基地啟動,協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等5所醫學院校及多家市級醫院、區域醫療中心和社區基層醫院,針對全市66家基層醫療機構高質量完成6個試點培訓項目。這其中,如新華醫院設立“兒科門急診搶救室的急救場景”、曙光醫院設立“針刀治療技術的臨床應用場景”,均更注重社區醫生的真實診療體驗,確保學員快速掌握相關病症處理技巧,有效提高首診預判、分流轉診的准確性。
不過金迎也直言:在醫療資源配置上,目前醫聯體內部各級機構均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甚至存在競爭關系,部分上級醫院對於將患者“下轉”沒有明顯動力,醫聯體內掌握資源分配權的上級醫院,更優先保障的是自身人才。推動社區醫院建設來引導整合資源,避免出現“大醫院強者更強、基層弱者更弱”的虹吸效應,需要精准分層患者群體、疾病診治環節,讓社區醫生在醫聯體內學到本事留住居民,這同樣考驗智慧。
打通社區醫生發展通道
社區醫院“發展的春天”已經來了。不過對社區醫院管理者來說,從全市層面來看,社區在人力資源配置上,人才短缺局面尚未改觀。目前由於社區編制不足、待遇不高、薪酬激勵機制不明顯等因素,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基層衛生人才的招聘與引進。與此同時,現有基層醫療機構獲取職業能力提升的機會、職業發展前景和職業認同感也相對較低。
社區醫生值得擁有更廣闊的職業平台和發展路徑。今年上海兩會期間,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黨委書記江帆建議:可適當增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比例,並向全科醫生做適當傾斜,可突破學歷等限制破格晉升職稱﹔打破政策壁壘,建立人員流動機制,允許社區全科醫生在基層工作一定年限后,到二級、三級綜合性醫院全科醫學科崗位進行挂職輪崗,實現合理輪崗、有序流動,以此拓寬基層醫生隊伍的職業發展路徑。
事實上,綜觀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社區醫生可探索的還有很多。牟姍介紹:“全科醫生是英國的叫法,在美國叫家庭醫生,服務方式主要為門診與家訪,但都是患者最先接觸的醫生群體,對患者的健康理念干預效果最明顯。”以美國為例,家庭醫生正式進入崗位前,已有較為充分的臨床經驗。當前,歐美家庭醫生與商業醫療保險挂鉤緊密度高,經家庭醫生轉診后的專科診療才可理賠報銷,“在上海等城市,隨著商保逐漸普及,未來社區醫院如何引入、用好這類多元化保障值得探索。”
而今在閔行,社區醫院西醫基本病種覆蓋平均達到136種,開展門診小手術的社區超過六成。閔行區衛健委主任杭文權表示,“挂牌社區醫院意味著承擔更多服務功能,發展更多居民需要的適宜專科技術。下一步,區內將繼續整合區域內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強化基本病種和適宜技術覆蓋等舉措,切實提升服務能級。”期待上海有更多社區醫院早日挂牌,盡快形成科學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讓寶貴的醫療資源實現最優化應用。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黃楊子 顧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