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全國首例 市場化庭外重組項目在虹口北外灘落地

2025年03月28日08:49 |
小字號

圍繞世行營商環境評估重要指標探索“破題”,全國首例在虹口北外灘落地

市場化庭外重組,企業獲新生

■虹口將進一步集聚勢能搭建平台,將北外灘真正打造成為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創新發展的“試驗田”和先行實踐區

3月25日,隨著法院受理某困境企業的重整申請,全國首例庭外重組與司法程序銜接項目在虹口北外灘落地。

相比於穩定經營的企業,那些處於“生死一線”、面臨破產危機的困境企業對於營商環境的感受度更高,也更有發言權。上海優化營商環境8.0版方案中,特別提到“完善重組和破產重整機制,支持以市場化方式開展庭外重組”,這正是虹口區將其落實的創新試點,為化解困境企業債務危機、激活企業再生能力提供了全新范本。

這家困境企業是上海最早涉足房地產開發的民營企業之一,曾開發多個核心城區品質項目。近年來,受行業調整、關聯擔保等因素影響,企業債務過高,所持商場也遭遇多輪查封。如何在不影響正常經營的情況下化解債務危機,成為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前,企業想要卸下債務‘包袱’、實現‘自我拯救’,往往隻能通過法院破產重整程序才能實現﹔如今,庭外重組與司法程序銜接通道的打通將便利更多企業獲得生機。”作為首家“嘗鮮企業”,該困境企業相關負責人對這一制度創新供給十分認同。

他介紹,庭外重組的相對靈活性,是決定企業提出申請的重要因素。希望能在較為寬鬆的環境下完成債務梳理、債權人談判、投資人引入、重組方案表決等工作,為破產重整打好“提前量”。這樣做能避免引起經營商戶和周邊消費人群的恐慌,有助於維持商場的正常經營,也能讓企業有較為穩定的現金流生存下去,大幅縮減破產重組的流程時間。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圍繞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體系中“辦理破產”這一項重要指標,上海不斷探索在市場化庭外重組這一新賽道上“破題”。去年年初,北外灘企業庭外重組中心在上海虹口設立。同年9月,北外灘企業庭外重組中心與上海破產法庭簽署《關於庭外重組工作協作機制的備忘錄》,明確庭外重組與司法重整相銜接的制度規范,邁出了困境企業救治從“法庭主導”向“市場驅動+司法護航”轉型的第一步。

打個比方,如果說破產重整程序是醫院的“重症室”,那麼庭外重組就更像是“門診治療”或“家庭醫生”式的解決方案。在庭外重組的過程中,債務人、債權人可以避免冗長且成本高昂的訴訟程序,充分磋商談判,且更為私密。當企業尚有談判籌碼,且債權人利益相對一致時,嘗試“門診”(庭外重組)是較為優先的選擇﹔而當企業危機深重需法律強制力“止血”時,選擇ICU(破產重整)則是不可避免的結果。

北外灘企業庭外重組中心參照法院破產重整階段“指定管理人”的定位,設立了“企業重組官”角色。庭外重組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們庫內共有14家‘企業重組官’。依托協作備忘錄,困境企業在完成庭外重組后,庭外重組中心會向法院出具意見,推薦企業重組官繼續擔任臨時管理人或管理人,以此保障司法程序與前期重組無縫銜接。”

2024年9月,該困境企業啟動庭外重組,並選定上海市方達律師事務所擔任“企業重組官”。重組伊始,不少債權人對於庭外重組以及企業重組官的概念十分陌生,通過與債權人、困境企業的一次次溝通,雙方對庭外重組有了認識上的轉變,逐漸建立信任。

如今,上海市方達律師事務所專業團隊歷時5個月完成近40億元債務梳理,成功引入戰略投資,確保核心商業體正常運營。該困境企業所持有的商場依然一派熱鬧的景象、商戶正常經營、客流平穩有序。企業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期待著‘輕裝上陣’,重獲新生。”

負責該項目的律師告訴記者:“市場化的定位避免了司法強干預,讓庭外重組在‘陽光’下有序運行。債務協商的效率越高、重組方案執行得越快,企業‘起死回生’的希望也就越大,無論對企業、員工還是市場都是多贏。”

北外灘企業庭外重組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北外灘企業庭外重組中心已吸引到銀河資產管理、紫金礦業投資、信達創新投資等多家機構加入成為投資人。眼下,虹口正加速打造北外灘國際法律服務港,將搭建集發布特殊資產項目、促成困境企業與投資人對接為一體的平台,將北外灘真正打造成為特殊資產統一大市場創新發展的“試驗田”和先行實踐區。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周楠)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