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社會| 法治

上海鼓勵養老機構短托服務常態化 今后覆蓋全年

2025年03月26日17:12 |
小字號

上海鼓勵養老機構短托服務常態化,不僅在節假日開放,今后將覆蓋全年

短托服務,連通家庭照護的“斷點”

正午的陽光透過玻璃窗,洒在楊浦區快樂靖宇養老院的活動室內。90歲的肖阿婆用康復后的右手握著勺子,正在享受自己的午餐。

四個月前,患有腦梗的肖阿婆不慎摔傷導致右肩胛骨骨折,隻能臥床養病。這讓同住的女兒一家陷入兩難——60多歲的女兒既要操持家務,又要照顧母親,忙得團團轉。堅持照料半個月后,女兒將肖阿婆送到家門口的快樂靖宇養老院,選擇了這裡的短期托管服務。如今,肖阿婆不僅能自己用右手吃飯、畫畫,還常和院裡的老人們打麻將。原定三個月的短住期一延再延,老人甚至笑說“不想回家”,“這裡有人照顧,還有老姐妹聊天,比家裡舒坦多了”。

今年2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養老機構品質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將“短托服務”納入常態化建設,其中提到:鼓勵養老機構常態化開展短托照護。其實,短托服務並非新鮮事。這幾年春節期間,部分養老院試點了“喘息式短托”,主要應對保姆“返鄉潮”造成的“照護真空期”。去年春節,上海市民政局篩選出全市164家服務質量較好的養老機構開展短托服務試點,受到老人和家屬的歡迎。今年,上海進一步鼓勵短托服務常態化,不僅在春節期間開放,今后將覆蓋全年。

記者最近走訪楊浦、黃浦、靜安等中心城區的多家養老機構發現,短托服務常態化,正是順應了當下上海居家養老的新變化、新需求。

專業照護讓家屬放心

在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控江路街道,楊浦區快樂靖宇養老院對“短托服務”這個名詞並不陌生。院長顧欣雍說,短托服務的核心是連通家庭照護的“斷點”。

“這幾年,春節、國慶等法定長假期間,家政人員返鄉導致‘照護真空’問題特別突出。”黃浦區慧享福·福薈頤養院負責人告訴記者,2025年春節,該院接收的11名老人中,有5位都是短托老人,絕大多數老人因保姆春節期間返鄉而暫時入住養老院。

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純老家庭、獨居老人中,也出現在與子女同住的老人家庭中。“一些六七十歲的子女在沒有保姆的幫助下,可能照顧八九十歲的父母也有點吃力。”顧欣雍說。

有些長期照顧高齡父母的子女,也需要尋求“喘口氣”的機會。年近七旬的趙阿姨與老伴共同照料著90歲高齡的老父親。定居國外的女兒多次邀請他們探親,卻因老父親需人照料始終未能成行。今年春節,經不住女兒再三懇請,趙阿姨與父親商量后,將他送往家附近的養老院接受兩周短期托管。異國團聚讓趙阿姨緩解了多年思念,緊繃的神經也得以放鬆,而老父親在專業照護下同樣過得舒心自在。

還有一些家庭遇到如肖阿婆這樣突然受傷的情況,老人與子女亟須尋求短托服務。“肖阿婆肩胛骨骨折后,最初半個月在家休養,幾乎全程臥床。剛到養老院時,護理員得知肖阿婆受傷以來沒有洗過澡,就幫她洗了個熱水澡。”顧欣雍說。入住養老院首日,護理員細心地為她擦洗全身,老人連嘆“真舒服”。女兒見狀眼眶發紅:“在家實在不敢給骨折的老母親洗澡,更不懂專業護理。”養老院為老人定制了康復方案:從輕柔的手臂屈伸訓練到趣味涂色游戲,再到她最擅長的麻將活動,逐步激活肢體功能。看著90歲的母親重新執筷吃飯、摸牌打麻將,女兒連連感嘆:“康復速度遠超預期。”

更特殊的案例來自一位送進來時插著胃管的老人。黃浦區慧享福·福薈頤養院運營副院長陸雨新印象尤其深刻:幾位家屬帶老人來上海就醫,老人等待入院期間亟須臨時照護,他們輾轉來到頤養院尋求短托服務。針對老人的特殊情況,頤養院開啟“應急托底”服務,護士24小時監測老人生命體征,直至老人轉入醫院。

楊浦區民政局調研發現,老人與家屬尋求短托服務主要有四種情況:家政人員節日返鄉、子女出差不在身邊、老人因病短期入住以及手術后恢復期、老人想要體驗機構養老。

費用不高、服務不減

“短托服務如何收費?”這是很多老人家屬最關注的問題。記者發現,目前開設短托服務的養老機構開出的日均價格普遍與長住標准區別不大,有些養老機構的短托服務費用還低於長住,性價比較高。如,黃浦區慧享福·福薈頤養院、楊浦區快樂靖宇養老院的短托服務每天收費300元左右,與長住費用相比區別不大。楊浦某臨江養老機構設施和標准較為高端,部分房間可以看到江景,短托服務僅開出每天180元的價格,遠低於長住標准。

各養老機構根據床位配置情況,對短托服務入住時長要求不同,但總體非常靈活,最短一天也行,部分養老機構的短托服務時長可達數月。老人入住時間如果超過短托服務時長,一些養老機構規定“延時可按長住標准收費”。“短托老人與長住老人享受的服務標准完全一致,護理配置、餐飲質量均無差別。”黃浦區慧享福·福薈頤養院院長曹儷銘說。

無論是短托還是長住,老人在入住前都要接受相應體檢,以便讓養老機構更好地掌握老人的基礎病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在快樂靖宇養老院,每位短托老人會獲得定制的健康檔案,包括血壓、血糖等數據,並及時同步給家屬。部分養老機構還會為身體有特殊情況的老人提供額外服務,如在短托期間,為骨折老人加派夜間護理,為失智老人定制非藥物干預療法等。

在楊浦、靜安、黃浦等區,不同養老院為老人提供特色服務——有的養老院在為老人提供日常起居、健康管理之外,還提供疾病診療服務﹔有的養老院可根據老人身體情況和口味偏好,制定營養食譜,還能提供軟食、流食等特殊選擇﹔有的養老院有多種房型,包括單人間、雙人間等供選擇﹔有的養老院有綠色轉診通道,確保老人遭遇突發緊急情況時能得到及時救治﹔有的養老院帶有空中花園,可以帶著老人種菜、種花,享受戶外活動的樂趣﹔有的養老院設有書法美術室、茶藝室,豐富老人的日常生活。記者了解到,相當數量的養老機構都已開設短托服務。在楊浦區,已有26家養老機構開設短托服務,佔全區養老機構總數的40%以上﹔在靜安區,15家養老機構開設了短托服務。

養老機構的“經濟賬”

短托服務超高性價比的背后,其實是上海養老機構適應大城市養老需求新變化的探索。

“上海中心城區養老機構目前入住率在70%左右,這一入住水平相比前幾年低谷時有所上升,但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一位民營養老機構負責人說,這一方面是由於大城市老年人的養老習慣發生了改變,特別是很多上海老人傾向於養老“不離家”。這幾年,各級政府大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社區食堂、助餐服務、長護險、家庭照護病床服務、陪診服務等,也讓老年人居家養老變得更便捷。另一方面,一些養老機構適應市場變化較慢。如,很多老人現在對養老院居住環境要求提高了,可能對傳統的四人間、六人間床位不適應,而一些養老機構沒有及時調整,還是以四人間、六人間為主。

在這一背景下,上海的養老機構有主動探索、提升入住率的需求。這位民營養老機構負責人坦言,從經營角度講,民營養老機構肯定希望老人的入住率越高越好。養老機構都有本“經濟賬”:開設短托服務,一方面可以讓空置床位流轉起來﹔另一方面是機構對“體驗經濟”的把握,讓老人通過短期接觸,有望轉為長住。

實踐中,短托服務的確有助於消除部分老人與家屬對養老院的刻板印象。2023年國慶節期間,因女兒全家出國度假,78歲的李阿婆在養老院體驗了兩周短托服務。這改變了她對養老機構的態度,如今她已主動轉為長住。“沒想到這裡書畫課、合唱團樣樣都有!”李阿婆的工筆畫作品如今佔據院內展覽牆C位。

快樂靖宇養老院的統計顯示,兩年多來,短托轉長住的轉化率達到30%—50%。楊浦區某臨江養老機構通過開設短托服務,一下打開了知名度。“我們是去年新開的,在老人和家屬中的知曉率不高,但開設短托服務后,吸引到不少老人前來試住。目前提供短托服務的床位已經爆滿,還有不少老人和家屬來咨詢長住的情況。”該養老機構負責人說。

如何迎合養老新需求

當然,短托服務只是“入口”,多家養老機構負責人都表示,要真正提高養老機構入住率,關鍵要靠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我們提出,用一段時間幫助新住進來的老人適應養老院的生活。如,第一周,護理員會手把手教老人使用適老化設施﹔第二周,幫助老人建立社交圈,並鼓勵家屬來探訪。”顧欣雍說,很多老人住進養老院后最大的感觸是“養老院比家裡熱鬧,不再寂寞了”。

更為重要的是,養老機構要做強專業服務能力,如大力發展醫養結合。靜安養老機構在區民政部門的推動下,創新了“五床聯動”模式,打破了傳統養老機構的醫療短板。“‘五床聯動’就是整合家庭養老床位、養老機構床位、家庭病床、醫療病床和安寧療護病床資源,建立起覆蓋預防、治療、康復、臨終關懷的全周期服務體系。”靜安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說,當老人突發疾病時,養老機構可通過綠色通道直接對接市北中心醫院等醫療機構。這種高效的綠色轉診機制,讓老人在“家門口”就能獲得連貫醫療照護,試點兩年來讓不少老人與家屬受益。

養老機構服務也是“銀發經濟”的一部分,要順應市場需求,不斷推出新供給。常態化的短托服務便是迎合養老新需求的新供給。各區民政部門正通過制度賦能,幫助養老機構提升短托服務的含金量。

黃浦區民政局將著力構建“短期托養—居家養老—社區支持”無縫銜接的服務鏈。“我們將在老人短托期間為家庭照護者提供技能培訓﹔在老人退住后,通過‘家庭照護床位’延續居家上門照護服務。”黃浦區民政局負責人說,今年,黃浦區還將發起“醫養促進行動”,與社區衛生中心、康復醫院建立轉診機制,形成“急性期住院—康復期短托—穩定期居家”的分級照護體系。

借助技術手段,讓機構和市場更好地匹配與對接。老人與家屬反映,各區養老機構短托服務的信息不易查詢。楊浦區民政局養老服務科二級主任科員張凌燕說,接下來,區民政局將梳理區域內短托服務養老機構的信息,納入“隨申辦”楊浦旗艦店中的“養老E顧問模塊”,便於老人和家屬查詢、預約。

一些養老機構也在動腦筋,進一步拓展短托服務的應用場景。採訪中,顧欣雍講到的一件事讓記者印象深刻:今年春節前,入住快樂靖宇養老院的一位癌症晚期的老爺叔身體每況愈下,家人既覺得將他留在養老院過春節有遺憾,又苦於如果接回家中無法照料。家屬最后選擇短托服務,將老爺叔的老伴一同送進養老院。為此,護理團隊特意騰出一間雙人房,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既保障醫療照護,又讓相伴多年的老夫妻能在最后時光朝夕相處。不久前,老爺叔過世了,老伴對子女說:“陪伴老頭子過了春節,自己也算沒有遺憾了。”

“我們覺得這種人性化的陪伴也適合短托服務。未來,如果老人的子女希望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我們也願意為他們開設短托服務。”顧欣雍說。

(來源:解放日報 見習記者 牛益彤 記者 唐燁)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