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求賢若渴,高校為何“供應”不上?

先導產業需要的人才,985、211高校畢業生不見得對口
企業求賢若渴,高校為何“供應”不上
上海正聚力新質生產力,實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目前,高校人才供給能否匹配這塊需求?
近期,市政府參事胡衛牽頭組織課題組,實地走訪相關部門單位,復旦、交大、同濟等6所高校,以及10余家先導產業的頭部企業,對先導產業人才供需適配問題進行研究並提出對策建議。課題組認為,目前高校學生能力培養成效與產業需求存在一定偏差,人才培養模式亟需變革。
高校教材滯后,如何匹配前沿需求
2024年,本市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8萬億元,對高層次、頂尖人才需求規模持續居高。
課題組調研發現,集成電路人才需求呈結構性緊缺態勢。《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顯示,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缺口高達30萬,產值佔全國近25%的上海存在著10萬量級的人才缺口。
人工智能行業科學家人才也高度緊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國內供求比例達1︰10。上海2025年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為40萬,科學家人才高度稀缺,復合型人才和高層級崗位需求持續增長。
《2023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發展白皮書》顯示,新增招聘崗位中,上海的需求規模佔16.5%,為全國最高。其中,浦東新區的生物醫藥企業聚集程度最高,相關從業人員佔全市近半,緊缺崗位集中在藥物研發和臨床試驗兩大領域。
先導產業求賢若渴,上海高校人才供給是否跟得上?課題組發現,目前先導產業核心學科專業人才供給規模和能級尚顯不足。數據顯示,在滬高校集成電路核心學科專業畢業生供給仍有較大缺口。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相關學科人才供給規模也有缺口,與發展需求匹配不夠。
在課題組看來,原因之一在於,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與先導產業前沿需求脫節。據某生物醫藥外企高管反映,目前高校專業設置還聚焦在5—10年前醫藥研發比較熱門的細分學科,在新興領域學科設置跟不上產業需求,很難在國內招聘到合適的生物統計建模人才,60%以上依賴於引進海外人才。
“先導產業需要的一些人才,985、211高校畢業生專業不見得對口,反而工程技術類大學畢業生更對口一些。”胡衛說,目前,高校課程體系設計缺乏符合先導產業前沿需求的核心理念和技術規范,不少高校的教材內容滯后,與產業前沿崗位要求脫節。據統計,2023年秋季學期全市39所本科高校使用的26000余本(種)教材中,10年前出版的教材佔比超過22%,20年前出版的教材佔比約為3%。
“上海可以借鑒他國經驗,比如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通過與博世、西門子等大企業合作,定期更新其工程和技術類課程內容。”胡衛建議,注重前瞻性規劃,加強專業設置與重點產業布局供需對接。同時,建立教材快速更新機制,以快速迭代的講義補充、替代目前更新緩慢的教材。
校企合作育才,如何增強企業積極性
調研中據一些企業高管反映,相較於國外研究型院校的畢業生,本土研究型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入職后上手周期長,創新能力不足。尤其在生物制藥和人工智能領域,表現為工程經驗匱乏、代碼能力有待提升。
“主要原因在於高校實踐教學環節不足,缺乏真實的科研創新和工程創新環境,學生缺乏實踐平台。”胡衛認為,要讓學生接觸各行業的前沿問題和關鍵技術,需要加強校企合作。
在開展校企合作課題選擇時,高校傾向於選擇推動學科拓展的基礎理論研究,企業更關注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和市場潛力。胡衛說,前段時間去參觀一家半導體材料廠,這家企業專門跑到交大挖一位研究半導體材料的人才,然后給他一定股份,讓他參與到企業核心產品的研發中。
“企業很清楚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千方百計尋找合作人才。而調研發現,目前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多停留於政策響應層面,企業對於短期內無法獲利的人才培養,內生動力並不足。”胡衛表示,不少學生會比較企業收入、公司環境等因素,畢業后並不一定會選擇留在原來培養他的企業,這會影響企業的協同育人積極性。
如何增強企業的內生動力?胡衛認為,政策激勵和制度供給亟待加強。“從全市看,國家試點方案明確要求對產教融合型企業予以‘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但目前我市僅出台一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抵免政策,組合式激勵政策有待加快完善。”
“顛覆性的創新往往誕生在制度的縫隙中,而不是標准的模具中。”在胡衛看來,應該擺脫對傳統標准化人才選拔機制的路徑依賴,分類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精准改革。深化產教聯合育人共贏機制,構建高校和企業雙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全鏈條合作共贏機制﹔同時充分運用財政和稅收杠杆,建立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參與育人的內生動力。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王海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