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技術交易 “科技紅娘”如何做科學家合伙人

助推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技術經理人至關重要
“科技紅娘”如何做科學家合伙人
技術經理人,又被稱為“科技紅娘”。這是一群既懂技術又懂市場的專業人士,他們為科研人員、企業、高校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提供金融、法律、知識產權服務,為技術和市場牽線搭橋,致力於促成技術交易。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過程中還有多少“堵點”?原因是什麼?有什麼解決途徑?日前,上海市團校舉辦青年技術經理人培訓班,試圖匯集各方資源,為青年從業者答疑解惑、搭建橋梁。
貼近市場了解清晰路徑
上海市高校科技發展中心總工程師劉群彥是授課教師之一。從協議定價轉讓到評估定價賦權,再到分割轉讓和全部賦權,這位技術經理人帶領團隊設計了多種高校教師創業路徑,為此后全國性賦權改革積累了案例經驗。
“技術經理人首先要具備高度實踐化的職業特征,其次是綜合性特征,需要涉及管理、投資、政策、法律、財務等領域。”劉群彥認為,一個人可能很難兼具這麼多能力,所以這一定是一種“組合”。
這番話,讓上海國際知識產權運營管理有限公司重點產業六部主管李磊獲益匪淺。他是法學專業出身,對判斷一項技術或專利是否有商業化價值,感覺“很難找到抓手”。現在,他找到了答案:技術經理人的工作需要團隊協作配合,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自己雖然不懂前沿技術細節,但隻要有基本概念,也能在相關領域的合規方面發揮作用。
“技術經理人是一支貼近市場的隊伍,需要通過大量真實案例提升能力。”上海市科委科技成果轉化與孵化器建設處副處長梁冰說,對於青年技術經理人而言,課程教學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走進真實案例,深度挖掘背后的邏輯。
這次參與培訓的40余人,大多來自人工智能、新材料、具身智能等領域,培訓也給了他們交流經驗和困惑的機會。
很長一段時間,上海智期科技有限公司CEO甘毅苦於能調動的資源不夠多,無法更好轉化現有科技成果。“以前我們隻知道要把科研成果拿過來跟企業做結合。這次參加完培訓,明確了清晰路徑,知道每個節點大概會遇到什麼問題、應怎麼解決。”
上海化工研究院技術中心研發工程師胡貴寶在材料研發中發現,如何准確把握市場需求是件難事。“這次有很多針對性課程,對技術經理人的職責有了更深的了解。”胡貴寶說,希望有更多平台讓研發人員了解市場需求。
真正與科學家並肩作戰
國外的技術經理人發展數十年,已走上一條職業化、專業化和國際化道路。相較而言,我國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起步較晚,2022年才被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
不過,政策一直對其關注有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強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科技部印發的《“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也提出,到2025年“技術經理人數量突破3萬名”。目前,各地都在努力匯集和培養人才,助推科研成果加快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梁冰告訴學員,一個專業的技術經理人,應該是一種陪伴,陪伴科學家一起成長,陪伴轉化、孵化並最終實現成果落地。在他看來,技術經理人應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傳統技術經理人,提供簡單的供需撮合對接﹔二是為供需雙方提供服務,獲得一定佣金,但未必能支撐未來很好的發展﹔三要有投行理念,不僅可以通過佣金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還能准確篩選科技成果,發現其價值,更早介入科研人員的技術成果轉化,設計成果轉化路徑,並通過換股權的方式,未來獲得一定的股權。
這讓具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艾倩雯很有感觸。在工作中,她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讓頂尖技術走出實驗室,怎麼讓科學家能心無旁騖地研究。通過培訓課程,她重新思考技術經理人的定位:從專注於幫科學家跑政策、立專項的“服務者”,到“科學家的合伙人”。
上個月,她接觸到一個特種機器人團隊,他們在水下應用場景取得突破,卻在專利布局上存在短板。“如果僅僅按照流程幫他們申請專利,可能會錯失真正的價值。”艾倩雯說,現在有了全新視角:提前聯合專利專家,預警潛在的國際專利沖突,並提供前瞻性知識產權布局建議。“不是被動等待需求,而是主動創造價值,真正與科學家並肩作戰。”
在課堂上,上海技術交易所董事長、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總裁謝吉華分享楊浦科技創業發展歷程時,提出一個問題:孵化器的真正客戶是誰?
“過去,我們常將孵化器視作創業團隊的服務者。”艾倩雯說,從楊浦的案例發現,孵化器不能只是二房東,應成為整個創新生態的共創者。“他們突破收租者模式,升級到創新股東,成功納入政府、高校、企業、投資人等多方力量,形成創新共同體。這個思路與我們‘以科學家為核心’的理念高度契合。未來要進一步突破傳統孵化模式邊界,讓技術經理人不僅僅是產業的連接者,更是創新價值的創造者。”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劉雪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