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接棒”,“狀元糕”成了網紅

近日,在楓涇古鎮的青石板巷深處,一家承載百年歷史的老作坊正悄然上演著傳統與創新的碰撞。80后青年陳曉鶯從長輩手中接過傳承“楓涇狀元糕”的重任,通過外包裝革新、口味升級與產品線拓展,成功打入年輕消費市場,讓這一承載“狀元及第”寓意的傳統糕點煥發新生。
“楓涇狀元糕”是金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風土食品之一。“我公公幾十年來一直在制作狀元糕,一片片小小的糕凝結了他一輩子的心血。”陳曉鶯說。
近年來,隨著市場的變化,傳統狀元糕面臨著品牌老化和市場局限的挑戰。“作坊裡的老一輩匠人們都到了退休的年紀,而現在市面上的各色糕點又不斷推陳出新,公公的狀元糕作坊一度面臨后繼無人、市場萎縮的困境。”為了打破這一局面,今年陳曉鶯接手作坊,決心以年輕人的思維為這一非遺美食注入新的活力。
楓涇狀元糕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因乾隆年間的本地狀元蔡以台得名,寓意“糕中狀元”。其制作工藝考究,需經粳米打粉、炭火烘烤等十余道工序,成品薄如蓮瓣、鬆脆香甜。
“傳統手藝不能隻靠情懷,必須融入現代生活。”剛接手的陳曉鶯熱情滿懷,但也有著對狀元糕市場化的考量。“薄、脆是狀元糕有別於其他糕點的特色,所以我們保留了傳統的糕粉比例和烘烤的技藝上。但在口味上,我們降低了狀元糕的甜度,並新增了芝麻、核桃等口味。”陳曉鶯表示,隨著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現在大家普遍選擇低糖食品,“傳統的糕點在以前還承擔著勞動后頂餓的作用,現在更多是作為小食搭配著茶和咖啡一起食用,口味才是核心競爭力。”
據陳曉鶯介紹,眼下,她正和作坊的老匠人們一起,試制其他新奇口味的狀元糕,“芝麻、核桃這類口味比較傳統,更符合中老年人的需求。而年輕人則更鐘情於抹茶、巧克力等獨特口味。我們正在調整配方,希望用更豐富的品類、更創新的口味和更健康的原料成分贏得更多顧客的青睞。”
每一次創新都是對傳統的致敬,每一片糕都是對文化的深情表達。在尊重傳統和大膽創新間,陳曉鶯走得小心翼翼。“比如在外包裝的改良上,原本印有狀元形象的紅紙包裝已經使用了十幾年,是狀元糕的標志元素之一,但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傳統的包裝很難打動年輕人的心。”為此,陳曉鶯反復和設計師溝通方案。
“最終我們決定在楓涇以及周邊市場仍採用傳統的紅紙包裝,一些年輕市場和都市市場,則採用新的IP形象和包裝禮盒,以伴手禮或者結合狀元文化的文創周邊推出主題禮盒,讓‘狀元及第’這一美好祝福與狀元糕一起,來到顧客面前。”陳曉鶯說。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