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多元上海,一家小“店播”打造了一個共享客廳

2025年02月21日18:30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能錄播客、能辦觀影會和展覽,“多元上海能容納更多好玩的店”

一家小“店播”打造一個共享客廳

軌交中山公園站6號出口自動扶梯旁,黑底紅字“ON AIR(在廣播中)”捕獲路人的注意力。這是玫瑰坊沿街的一家小店,燈箱店招顯示“風箏店播”。41歲的麥磊在店門口挂上了一個色彩斑斕的風箏,加上其他招貼、裝飾,讓小店入口頗有幾分藝術氣息。

“店播”諧音“電波”,麥磊是這家“日咖夜酒”咖啡店的主理人,同時擔任同名播客的主播——在“電波”裡,他叫“大麥茶”。

“風箏店播”空間不大,是上海第一家播客主題咖啡店。上周,“風箏店播”又一次舉辦了播客節目開放麥,這是一場觀影會后的各抒己見。免費開放的播客錄音室時不時有其他播客預約使用,店裡一面牆上正在舉辦明信片主題的藝術展。

“新鮮”“有意思”,是消費者評論的高頻詞。“在廣闊的商業世界,遇見各有想法的奇妙人類,真好啊。”有人在點評網站這樣留言。

在廣闊上海的一個個角落,文化與商業聯動的新業態不斷生長,這家播客主題咖啡店正是其小小縮影。

讓年輕人的文化被看見

在小宇宙、喜馬拉雅等平台都能找到的“風箏店播”第一期節目上傳於2024年4月,主題是“聽老人們聊以前的事情”。選擇從“回憶”開始這檔播客,緣於一個很私人的理由。

當時,麥磊經歷父親過世,他將近兩年出入病房,陪伴父親度過最后的時光,讓他對生命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觸:聲音以及聲音承載的想法,可以成為一個人留存於世界、不被抹去的痕跡。聽了好幾年播客的麥磊產生了自己做一檔播客的想法。在他看來,人就像風箏,有人飛得高,有人飛得遠,因此,“風箏店播”就是一檔普通人講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所長的播客。

播客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呈現破圈之勢。去年10月,小宇宙的線下大型活動“小宇宙播客漫游日”在上生·新所舉辦,麥磊觀察潮水般聚集的人流,“看到這麼多年輕人對播客文化的熱愛,有了更強的信心。”

麥磊覺得,錄播客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紓解、療愈的過程。“風箏店播”線下店開業后,麥磊免費開放播客錄音室,正是因為看到很多年輕人有錄播客的需求,有些外地來出差、旅游的播客主播,也需要這樣一個地方。“在一個公共開放的空間,可以結識朋友,因此來這裡錄過節目的人都挺喜歡。”

玫瑰坊中庭,“風箏店播”錄音室的落地玻璃窗后,“ON AIR”的紅燈閃爍,就像一個開放的播客舞台,錄播客的人也成為一道城市風景。“讓年輕人喜歡的文化可以被具象地看見。”麥磊說。

給聽友帶來“小確幸”

免費的播客錄音室、讀書會、觀影會、展覽……這個播客主題空間,如何可持續運營?

首先是咖啡和飲品,麥磊遞給記者兩份菜單。菜單就像一份報紙,翻開內頁分別是雞尾酒和咖啡介紹,下午4點以后供應的雞尾酒與播客節目內容有很強的關聯,比如“菊花金”出自第十四期節目,那是與主播“小胖”一起聊的“魔都”冷飲回憶,說到一款上海的飲品菊花晶,菜單介紹“這是中國第一款植物飲料,為讓更多人了解這一上海特產,將其做成雞尾酒,可以明顯感受到白菊的甜美香味”。

“雞尾酒特調本身可以講故事,通過播客節目,可以開發更多有上海文化特色、講上海故事的飲品,成為我們的特色。”麥磊說。

其次是播客的“帶貨”,挖掘一些有特色的產品,摸索一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業態,“通過節目、活動與空間,把同頻的人聚集起來,可能會發生很多有意思的事”。比如店裡一款特調“戀如雨止”來自一次同名電影的觀影會,后續制作了一期開放麥播客,更多文化內容、更多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產生交集。

去年,“風箏店播”獲2024中文播客獎百大提名人時隻有三位主播,現在已有七人。最早加入的“琛姐”錄第一期節目時,孩子不滿周歲,播客讓她找回了自我表達﹔“90后”小胖對自己喜歡的美食產生了更多探究熱情,還去天津出差錄了一期關於當地美食的節目。在麥磊帶領下,這些兼職主播有各自感興趣的專欄,每個月至少做一期節目。

“希望聽‘風箏店播’的人能感到一些‘小確幸’。我們希望記錄下普通人對某樣事物的鑽研與熱情,可能對其他人有所幫助。”麥磊希望,這個小小的空間能成為城市人的一個心靈角落、共享客廳。

“播客非常具有上海城市文化特點。開這家店,是一次試驗。或許未來會有更多像我們這樣線上線下文化內容融合的空間。”麥磊說,“上海本來就是很多元的城市,可以容納更多好玩的店。”(記者 施晨露)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