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國七位明星將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11場音樂會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5國7位明星將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11場音樂會
上海吸引音樂劇明星一次次重返
德語音樂劇演員瑪雅·哈克福特第一次來上海是2010年,在上海世博會奧地利館表演時,她驚喜地發現,自己在上海竟有這麼多“粉絲”。許多人看過她演的音樂劇DVD,甚至有人曾飛去海外看她的現場演出。隨后,瑪雅多次來滬演出,2023年,她在上海文化廣場一連舉辦三場個人演唱會,5700張門票很快銷售一空。“上海繁榮的音樂劇市場,密集的劇場,熱情的觀眾,吸引我一次又一次重返。”
去年1月至10月,全國音樂劇演出票房達13.96億元,上海佔據56%。龐大的市場規模,意味著更多的演出機會、更高的票房收入和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對世界音樂劇明星而言,上海正成為一個絕佳的舞台。蛇年新春剛來,各國音樂劇明星就接踵而至。前天起至3月9日,來自德國、荷蘭、法國、英國、意大利五個國家的七位音樂劇明星,將在上海文化廣場上演11場音樂會,撐起上海文化廣場全新自制品牌“音樂劇明星系列音樂會”。
從原版音樂劇到明星音樂會
前幾年,陸續有世界音樂劇明星來滬開音樂會,但從未有過如此強大的陣容和密集的演出。在一個月時間內,除了來自荷蘭的瑪雅·哈克福特,德國音樂劇演員馬克·賽博特,法國音樂劇演員洛朗·班、達米安·薩格、希西莉亞·卡拉,以及英國音樂劇演員凱瑞·艾利斯、意大利音樂劇演員吉安·馬可·夏雷提都將亮相。
馬克·賽博特和洛朗·班已經多次來滬,上海音樂劇觀眾對他們再熟悉不過,甚至給了他們“馬三伯”“老航班”的昵稱。當然也有新朋友,2023年初次來華的吉安·馬可·夏雷提以及“倫敦西區天后”凱瑞·艾利斯。
法語音樂劇擅長造星,通過明星的號召力贏得市場,此番來滬開音樂會的法國音樂劇演員就有三位。洛朗·班在過去20年曾往返中法二十余次,他至今記得,2018年,《搖滾莫扎特》第一次來到上海演出,連演24場,末場謝幕時,觀眾們在台下用法語大合唱了一曲《活到極限》。
“先是因為‘劇’入坑,然后關注到‘人’。”音樂劇迷張揚說,“在上海看了許多原版音樂劇,發現這些音樂劇演員有過硬的實力和獨特的個人魅力,‘刷’得多了,感覺他們像老朋友,就買票聽他們的個人音樂會。”
近年來,上海文化廣場除了引進《劇院魅影》《悲慘世界》《西區故事》等經典英美音樂劇巨作,也不斷拓展音樂劇國際版圖,引進《伊麗莎白》《搖滾莫扎特》《巴黎聖母院》《惡魔奧涅金》《卡薩諾瓦:威尼斯的情人》等作品,呈現德奧法俄意等多個語種的佳作,開拓了上海觀眾的音樂劇審美視野,也為一批優秀的國際音樂劇明星奠定了堅實的觀眾基礎。
今年全新推出的“音樂劇明星系列音樂會”品牌,全部由上海文化廣場自制推出。上海文化廣場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費元洪說:“經過多年海外音樂劇的引進與推介,今年的‘音樂劇明星系列音樂會’可謂水到渠成。”
學中文,翻唱中國歌
翻看已公布的幾場“音樂劇明星系列音樂會”節目單,記者發現了不少中國元素。洛朗·班將翻唱張國榮歌曲《我》。此前,他翻唱過中國歌曲《茉莉花》和《月亮代表我的心》。“這是一份雙向奔赴的熱愛。”洛朗·班說,“每一次來中國,當中國觀眾驚艷於法語音樂劇的浪漫時,我也被中國的歷史人文吸引,深深愛上這個國家。”
從《巴黎聖母院》《小王子》到《唐璜》《搖滾莫扎特》,20年來,洛朗·班在中國參演多部經典和爆款劇目,見証著法語音樂劇在中國的快速發展和中法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在他看來,法語音樂劇注重歌曲唱誦,講究情緒調動和情感抒發,這種表達方式與中國傳統戲曲有異曲同工之妙。“希望通過音樂,我們可以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除了翻唱中國歌,各國音樂劇明星還紛紛攜手中國歌手、中國音樂劇演員同台演出。英國音樂劇演員凱瑞·艾利斯邀請了中國音樂劇演員劉令飛加盟。2012年,凱瑞曾登上文化廣場舞台,參演《極致百老匯》。時隔13年,凱瑞成為倫敦西區“天后”級演員,參演音樂劇《魔法壞女巫》《奧利弗!》《窈窕淑女》《西貢小姐》《悲慘世界》。她將攜手劉令飛,帶來倫敦西區與百老匯經典音樂劇曲目,以及熱門流行歌曲。
吉安·馬可·夏雷提的個人音樂會則邀請了中國歌手韋唯擔任嘉賓。吉安與韋唯的相遇始於2023年,他們在第十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頒獎晚會上演繹了全新編排的《小河淌水》。兩人用5種語言演出這首中國民歌,讓民族范兒與國際范兒巧妙結合,煥發新生。2024年,吉安登上央視龍年春晚舞台,與廖昌永等中外藝術家同台演唱音樂劇《巴黎聖母院》選段《美人》。
這兩年,頻繁來華的吉安愛上了中國文化,目前正在學習中文。“我很喜歡中國,也很喜歡上海,想要學習更多中文,了解更多中國文化。”(記者 吳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