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京東沖進外賣市場,一塊早有布局的“拼圖”

2025年02月09日09:48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最近,“京東外賣以‘隻抽5%佣金’的旗號突然沖進外賣市場”的消息,在多個社交平台上傳播,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熱議。

說“突然沖進”,其實並不確切。事實上,京東在外賣領域的布局已悄然展開,2022年辛利軍任公司零售CEO時就表示考慮進軍外賣業。去年,京東APP全新推出“秒送”頻道,設置了外賣功能入口,咖啡、奶茶、品牌連鎖餐飲等陸續上線。

值得注意的是,京東並非唯一的外賣“攪局者”,抖音等互聯網平台也紛紛上線相應業務,甚至連傳統飲料巨頭娃哈哈,也宣布啟動“娃哈哈到家計劃”,正式進軍外賣業。

這些商業動作的背后,折射出各方對即時零售領域的激烈爭奪。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的《即時零售行業發展報告(2024)》指出,2023年我國即時零售規模達到6500億元,同比增長28.89%,預計2030年將超過2萬億元。

想啃香餑餑的人很多,但要成為真正的勝者,卻沒有那麼容易。

加碼本地生活服務

與美團、餓了麼等平台不同,京東外賣並非獨立APP,而是嵌入在京東APP內。

進入主界面,“秒送”版塊居於顯眼的位置,涵蓋外賣、咖啡奶茶、買藥秒送、生鮮菜場、急用數碼、水果果切等細分條目。記者注意到,外賣目前以品牌連鎖商家為主,中小商家並不多。

美團和餓了麼已經佔領了主要外賣市場,京東為何還要入局?這一動作的本質,是對即時零售戰略地位的加碼。

《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1.0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8.6%﹔網絡支付用戶規模達10.29億人,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9.74億人。當數據逐漸逼近天花板,意味著電商流量增長正在見頂。

流量焦慮如何釋放?以本地生活服務為核心的即時零售,成為大廠們角逐的新賽道,即消費者通過線上交易平台下單,線下實體零售商線上接單,平台作為中間方執行配送。

京東很早就開始試水本地生活服務。2015年,平台推出“京東到家”,把超市便利、生鮮果蔬、醫藥健康等作為核心服務內容。與本地即時配送平台達達的關系轉變,成為其外賣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京東集團持續投資達達集團,2023年8月,達達集團全面接入京東小時購系統,實現全國4000個倉儲網點與550萬零售終端的數據貫通。這種“基建先行”的策略,為外賣業務打下關鍵地基。

2024年3月,京東APP首頁上線全新“秒送”頻道,打出“最快9分鐘送到手”的標語,從“小時時代”升級到“秒時代”。起步於奶茶、咖啡做外賣,終於填上了京東即時零售的一塊重要拼圖。

“對於京東而言,外賣不僅是高頻流量入口,更是撬動全品類即時零售的杠杆。高頻外賣服務有助於提升APP日活,將流量延伸至生鮮、日用百貨、3C等京東優勢品類,反哺主站GMV(商品交易總額)增長。”有業內人士分析。

行業會否有“新王”

京東外賣入局,是否會撼動行業格局?目前來看,京東在發展初期採取了較為低調謹慎的策略,入駐的餐飲商家以品牌連鎖為主,尚未大規模接入中小商家。

於商家而言,佣金無疑是他們關注的重點。在網傳的消息裡,“京東外賣打著‘隻抽5%佣金’的旗號,沖進競爭激烈的外賣市場,美團則降低佣金加以應對。”

果真如此嗎?記者向美團確認,美團方面稱網傳美團外賣30%的高佣金率數據不實,實際商戶佣金率為6%—8%。美團官網2024年12月25日更新的資料顯示,美團從商戶收取的費用,主要包括平台佣金(涵蓋商家在美團外賣平台經營所享受的信息展示服務、交易服務、商服及客服服務、IT運維服務、研發成本、客服成本等)和外賣訂單履約配送服務費。技術服務費屬於網傳的佣金,美團外賣實際商戶佣金率為6%—8%﹔履約服務費隻在商家選擇美團配送時才會產生。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現有頭部平台的滿減、紅包等活動,往往由商家來承擔成本,在出現更多平台可選項后,商家有一定的流出可能性。記者同步向京東求証外賣佣金是否為5%,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復。

從消費側來看,產品豐富度和價格是核心。京東外賣起步時間不久,目前接入的商家不算多,且從價格上看,並不具備絕對優勢。記者隨機點開一家大米先生,西紅柿炒蛋和經典三杯雞兩樣菜,在京東外賣平台價格為34元,加上打包費及運費,總價42元。在美團平台上,餐品同樣是34元,打包費為2元,免配送費,疊加可用的優惠券3元,最后顧客支付的價格為33元。

目前來看,盡管外部挑戰不少,市場上還未出現真正撼動格局的“新王”。外賣看似門檻不高,實際上涉及基礎設施、履約能力、市場競爭等多重因素,多家平台都曾遭受挫敗。

早年的百度外賣,因資源投資相對不足,逐漸失去市場競爭力,最終將這塊業務賣給餓了麼﹔抖音外賣2022年正式布局,經過一系列變化后,原“團購配送”業務向“隨心團”業務遷移,這一調整被視為抖音對外賣業務的“戰略性放手”。

抓住增長邏輯

不論外賣試水成效如何,電商巨頭們對於本地生活服務的介入不斷加深,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對當前的頭部商家而言,意味著不確定性正在增加。由此產生的焦慮,倒逼企業強化即時零售的增長邏輯和生意基礎。

“現在的消費者,不再容忍延遲滿足。地點不再是消費的掣肘,消費者無需計劃,隨買隨用,避免負擔。”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這樣的消費特征下,要抓住即時零售的核心驅動力,通過把握“場景切換”中的消費需求,以極速履約構建隨著消費者快速移動的“移動貨架”,為其提供“不多不少剛剛好”的選擇,承接場景切換帶來的更細分需求,創造生意新增量。

因此,頭部平台都在極力防御外部挑戰,穩固城池。美團打出了“零售+科技”牌,2023年全年在科技研發上投入212億元,創歷史新高,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重位居全國民營企業前列,2024年一季度研發投入也達到50億元。

在整體城市末端三公裡配送體系中,以騎手、自動配送車和配送無人機等多重運力,形成了地空一體的配送體系。“自動化設備存在的價值首先是補充運力,與騎手形成協同,其中無人機適合承擔時效要求高的配送任務。”美團方面介紹,場景方面,目前無人機航線已在景區、寫字樓、住宅區、產業園區等落地,新版無人機也能很好地適應以上場景的工作。

餓了麼則在2024年正式宣布——做符合餓了麼特色的即時零售,並推出“近場品牌官方旗艦店”,計劃在未來3年內,開出10萬家官方旗艦店。品牌商家將享有更大運營自主權和掌控權,“近場”快速響應並滿足消費者在短時間內獲取商品的需求,打破即時電商時間空間的交易限制,實現持續的結構性增長。

當即時零售愈發火熱,未來行業格局將如何重塑,仍是未知數。流量競爭若能更多圍繞場景密度、數據智能、生態韌性等維度展開,將有助於本地生活服務從流量驅動邁向價值驅動,這無疑是值得消費者期待的發展方向。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