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宜家“聽勸”,上海徐匯店不到4年再度爆改:“讓消費者以熟悉的方式逛商場”

2025年02月08日09:19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2月8日起,宜家徐匯商場將進入為期2個多月的閉店改造,擬4月底再重新開業。此前的2021年4月至8月,這家店剛剛經歷自1998年1月開業以來最大一次規模“爆改”,並以全球首家“未來家體驗空間”的名號亮相。

宜家徐匯商場面積有3萬平方米,上次改造費用不菲,普通家庭前后裝修時隔4年也不多,更何況這麼大的商場!緣何這麼短時間,宜家會再次痛下決心?

此次改造還是“聽勸的”

宜家中國公關團隊向記者解釋,此次徐匯商場的改造,“是依據過去消費者的反饋和建議而開展的。我們注意到消費者期待以熟悉的購物方式逛宜家,包括家具和家居用品的位置、購買方式等。”

消費者“熟悉的購物方式”即上一輪改造前的傳統模式:如,徐匯商場的家具自提區將在這次改造中回歸﹔顧客購物動線也會得到優化,如重新打造二樓家具展間區,同時與二樓的餐廳相連,方便顧客休憩和用餐﹔對一樓的小件商品區進行調整,保留入口咖啡吧、瑞典食品屋、小餐館以及中庭咖啡吧,方便顧客購物、休息或聚會等……

記者於今年春節期間採訪位於長寧薈聚Livat購物中心一樓的宜家家居時獲悉,宜家徐匯商場此輪閉店改造,最后的呈現會跟薈聚店差不多:床墊集中在一個區域,沙發集中在一個區域,燈具集中在一個區域,櫥櫃、桌椅集中在一個區域……

而上一輪宜家徐匯商場的“爆改”思路是商場內主打客廳、餐廳、廚房、衛生間、兒童房、工具間等各式各樣的樣板房,商品被“嵌入”到一個個“家”裡,所謂“未來家體驗空間”。“過去我常來徐匯宜家,椅子在哪裡,桌子在哪裡,心裡很清楚,徐匯商場后來改造后,找也找不到。”家住閔行的宜家“忠粉”王女士說。

“宜家還是聽勸的。”宜家徐匯商場閉店改造的消息在各大社交媒體上開始發酵后,許多顧客表達了正向的回應。改不改,怎樣改,還是應當消費者說了算。

幾大“未來+”戰略有輸有贏

1998年1月,宜家進入中國市場。被稱為“藍盒子”的宜家中國首店落子上海徐家匯。彼時,國內同行還以“大棚式”的市場業態為主,買家具到菱方圓、十六鋪,買燈具到柳林路,買建材到宜山路……兜兜轉轉花上幾個雙休日。而有了宜家,家具家居不僅一站式購齊,購物結束還能來一道北歐肉丸子嘗嘗,龐大的地下停車庫,更讓你沒有日晒雨淋的擔憂。

2000年,第二家宜家“藍盒子”進駐北京,此后約20年時間裡,宜家開始快速擴張,覆蓋了中國28座城市。那些年裡,宜家在中國市場能熱到什麼程度?一位從業20多年的房產中介說,當時,如果房子裝修是北歐風,配置的是“宜家”,房租價格會比同類房源至少高兩成。

而20年后的今天,隨著線上購物的崛起,包括宜家在內的家居家具賣場都開始進入疲態。難兄難弟還有以家樂福為代表的商超連鎖大賣場,以國美、永樂、蘇寧為代表的家電連鎖大賣場等,日子都難過。

2019年,宜家中國宣布,推出“未來+”本土發展戰略,啟動一系列變革。具體舉措包括:升級現有商場﹔探索不同的門店形式如小型店、城市店﹔繼續擴大線下和線上渠道的覆蓋范圍﹔運用數字化工具打造更優的線下及線上購物體驗﹔推出針對消費者的“全屋設計”服務及升級對公業務等。

轟轟烈烈的宜家徐匯商場改造,就是“未來+”戰略之一,目的是提升商場的“體驗經濟值”,把Z世代主流消費者從線上拉回線下。

上一輪改造后亮相市場的宜家徐匯商場。(資料圖片)

同時,2020年3月,宜家破天荒在上海試水非自持物業的小業態,在楊浦區國華廣場一、二層租下8500平方米,開設宜家小業態中國首店。2020年7月,又在靜安區南京西路1728號百樂門大都會1-3樓開出3000平方米的宜家上海靜安城市店。

全球疫情爆發之際,宜家這些轉型舉措,被認為是這位商業“老兵”的主動作為。然而,“未來+”戰略實施,並不一帆風順:2022年7月,宜家中國宣布關閉上海楊浦店。“被關閉的上海楊浦店經過升級改造后,成效並不令人滿意。”宜家中國曾向媒體發來公開聲明如是說。2023年12月21日,宜家上海靜安城市店也宣告閉店。

小業態為何折戟?業內資深人士表示,小業態固然有著租金支出低的優勢,但它對商品選品要求更高,同時,配送頻次也要高於大店,這意味著物流響應速度要更快,甚至要建不同的物流系統——“大盒子”是宜家的基因,搞小業態,宜家卻是新手上路,最后隻能付學費。

有了楊浦店、靜安店的教訓,從宜家中國接下來在上海的發展規劃看,“大盒子”仍是它的主調:2024年9月,由英格卡購物中心開發建設的上海薈聚Livat項目正式開業,總體量超過43萬平方米,其中,商業零售面積約為12萬平方米。作為主力租戶的宜家商場建筑面積達2.1萬平方米。

值得慶幸的是,宜家實施“轉型”的重要一翼——數字化轉型步伐還邁得頗為穩健。宜家中國稱,目前他們在中國的服務人群已從1億人擴展到約10億人,正逐漸從現付自提模式逐步轉變為全渠道零售公司。

提升坪效、提升經濟效益是王道

值得注意的是,4年間,宜家徐匯商場“未來家體驗空間”新模式,未得到宜家其他連鎖門店的復制推廣,上海寶山商場、北蔡商場主打的仍然是傳統的倉儲自選模式,新開的長寧店也是如此。看來,宜家中國對“爆改”還是持比較審慎的態度。

近幾年,實體零售行業的競爭環境愈發“卷”:網購平台沖擊不減反增,居民消費愈發追求性價比、質價比,大牌平替、白牌商品層出不窮……記者看到,除宜家徐匯商場,滬上不少老牌實體零售企業近幾年都有“爆改”動作,有的內部孵化,有的請來“外援”,有的在原有業態上提升,有的索性改頭換面,轉行其他商業業態,每家都有著強烈的“騰籠換鳥”意願。

但令人遺憾的是,人們發現,有的商場“爆改”完畢后,老顧客確實被“騰籠”了,但新顧客的“鳥”卻沒有被換進來。比如一家位於上海動遷房比較密集地段的社區購物中心,原本這裡有不少符合中端消費的大賣場、本幫餐廳,“爆改”后,精致私房菜、進口食品超市取代了它們,結果生意反而下滑。老顧客抱怨沒東西買,因這裡沒啥高檔商務辦公樓、地鐵站,年輕客群來得也不多﹔又如一些商超大賣場“爆改”時,把通道放寬、把貨架放低,說堆得高高的貨架有一種壓迫感,消費體驗不佳。可是,就有老顧客覺得,逛大賣場就是因為看到那麼多商品,有全搬回家的沖動,現在商品陳列得那麼精致,反而沒了消費沖動。

許女士是一位業務橫跨滬港兩地的資深零售人,她對這種商品堆得密密麻麻的傳統零售模式頗有心得。她告訴記者,比如她在香港傳統百貨商店崇光Sogo看到,商品陳列得密密麻麻,鞋子一大堆、包包一大堆、衣服一大堆,不像上海的百貨商店,主打一個個品牌廳房,拍照、打卡時感覺高大上,但除非顧客品牌指向性很強,一般顧客要購買一件外套,隻能去一家家品牌廳房找……“香港寸土寸金,除了崇光百貨,還有許多藥妝店也是這樣,無論游客還是市民,雖然擠了些,都覺得那些地方買得到東西。”

“無論怎麼改,我覺得商場不是展覽館,所以‘爆改’后中看不中看,另當別論,但要中用,還得看坪效是否提高,經濟效益是否提升。”她說。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