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非遺版”春節,滬上青少年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奇妙融合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這個寒假,新普陀小學四年級學生奚子鈺體驗了剪紙、燈謎、版畫、投壺等,在好玩的游戲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她還很期待通過AI大模型生成自己的創意畫作。
2025年春節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滬上青少年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奇妙融合,感受由此帶來的魅力。
上海市實驗幼兒園中班幼兒蔡皓宇在家長的指導下,手握鎢鋼錐,有節律地敲擊瓷碟,點點刻痕勾勒出一幅充滿童趣的靈蛇圖案,填涂墨色后,生動的瓷刻茶碟就完成了……
學生手持畫筆,蘸著鮮艷的顏料,仔細描繪每一根線條,精心搭配每一塊色彩,將自己對京劇角色的理解與想象融入其中,不一會兒,一件件京劇臉譜在畫筆下呈現。用彩紙、支架、流蘇等材料,精心制作靈蛇燈彩的框架,再用畫筆在燈面上裝飾精美的圖案……在孩子們的手中,一盞盞造型獨特的靈蛇燈彩出爐了﹔將宣紙輕輕地覆蓋在雕版上,用刷子均勻地涂抹顏料,然后小心翼翼地揭開宣紙,一幅幅精美的靈蛇年畫呈現在眼前。普陀區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創意版畫社團老師介紹說,平時還鼓勵學生借助AI創意設計版畫圖案。
飛舞的蝴蝶、奔騰的駿馬、活靈活現的靈蛇……“非遺奇想集市”上,糖畫師傅手中的小勺在石板上快速勾勒出各種圖案。“我最喜歡做糖畫,看著糖液在師傅的勺子下變成各種圖案,特別神奇。我自己也嘗試用AI創意設計了一個,很有成就感。”一位小男生手持通過AI設計制作的“穿棉襖的小貓”糖畫,特別興奮。在“糖畫機器人”體驗中,隻要通過掃碼並輸入希望呈現的圖案,然后選擇打印,糖畫隨即生成……當孩子們拿到心儀的糖畫時,甜進了心裡。家長們表示,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體驗傳統文化,培養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在AI繪畫創作區,孩子們將自己的繪畫、書法和手工作品,通過拍攝照片后導入AI大模型中,再輸入設計的文字指令,隨后屏幕上生成了風格獨特的AI畫作。
普陀區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陶藝老師高翔說,今年寒假通過線上線下招募,吸引了全市近500名中小學生報名參加,將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普陀區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心常設的《天工開物》沉浸式AI數字藝術展,帶著大家“科技穿越”,在互動數字畫面中生動地展示古代農業、手工業的生產過程,孩子們在互動學習與探索的空間裡,體驗科技魅力,感受科技與藝術的交融,激發創新性和探索精神。
春節恰逢寒假,今年的青少年實踐活動中,不少與春節、AI等主題相關,鼓勵學生融合AI技術與傳統文化元素,創作獨特的作品,提升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推出的系列活動中,包括“穿越2035”家庭新春創想Vlog制作、AI新春海報設計等。
閔行區吳涇實驗小學以“‘涇’彩蛇年”為主題,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一年級小朋友身穿節日服裝,搭配喜慶的背景,錄制蛇年祝福視頻,傳遞對新春的美好祝願﹔二年級學生的“創意秀”中,孩子們利用各類廢棄材料,制作獨具匠心的蛇年裝飾品,無論是用紙板制作的巨型長蛇,還是卡紙裝飾的蛇年挂飾,展現了“變廢為寶”的創意﹔三年級孩子的“巧裝扮”活動裡,鼓勵學生們把對春節的熱愛融入家庭美化中,創意滿滿﹔四年級的“美食薈”充滿生活氣息,同學們以蛇年為主題,用黃瓜、水果、雞蛋、面粉等食材,巧妙地制作蛇形創意美食,寓意“蛇年行大運,生活節節高”﹔五年級同學們開展閱讀與蛇相關的書籍,拓寬知識面,培養探究精神。
學生制作蛇形創意美食。
“學校引導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感恩、分享、責任與擔當,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家國情懷。”閔行區吳涇實驗小學特級校長薛瓊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