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上海參與5項,《2024上海科技進步報告》揭秘上海創新
202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上海牽頭和參與5項,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CNS)三大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發文數量佔全國30%,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比上年增長15%,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超2.5萬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佔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近1/3……最新發布的《2024上海科技進步報告》中的一個個亮眼數據勾勒出2024年上海創新成績單。
聚焦“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主線,從“打基礎”“建框架”向“強功能”加速跨越,上海在打造體系化戰略科技力量、搶佔戰略前沿領域制高點、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上邁出關鍵步伐。
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一批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亮相
2024年,上海科技投入保持高位,承接國家重大任務“當仁不讓”。全社會研發支出相當於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4.4%左右,全市財政科學技術支出635.5億元,比上年增長20.3%。去年上海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0項,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80項,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37項。截至去年底,上海累計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25項,累計牽頭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580項。
上海持續培育壯大戰略科技力量主體,推動張江實驗室、臨港實驗室和浦江實驗室3家在滬國家實驗室,合肥國家實驗室上海基地、廣州國家實驗室上海基地2家國家實驗室上海基地持續高水平運行,落實各項委托管理事項。全面推進在滬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和新建,截至去年底,在滬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保持全國第二,其中醫藥、材料、信息、生物數量最多,佔在滬牽頭全國重點實驗室總數的60%。
在基礎研究方面,2024年上海科學家在《科學》《自然》《細胞》(CNS)三大國際頂尖期刊上發表論文158篇,佔全國總數的29.6%。在新修訂的《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中增設“基礎研究”專章,在基礎研究的戰略布局、投入機制、組織機制等方面提出針對性制度設計,明確市級財政科技創新資金用於基礎研究的比例原則上不低於1/3,並鼓勵社會力量資助基礎研究。去年全市共啟動實施市級科技重大專項31項,首次發布量子科學專項指南。
圍繞數理化生等基礎學科發展和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領域,上海體系化布局了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上海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李政道研究所、上海浦芯未來互聯網技術研究院、上海合成生物學創新中心、上海科學智能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研發機構揭牌亮相。2024年度上海市新型研發機構備案名單共27家。
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模式,產業創新能級日益增強
去年,上海滾動實施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發揮國家實驗室、科技領軍企業等“鏈主”作用,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組織模式,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1.8萬億元。以產業牽引集成電路全鏈條突破,以創新藥械帶動生物醫藥高質量發展,以底層技術支撐人工智能迭代升級。去年上海共獲批1類創新藥7個,新增獲批上市境內三類創新醫療器械15個﹔氣象大模型伏羲、鋼鐵行業大模型寶聯登、強推理模型書生·思想家等大模型產品陸續推出。
科技企業的創新動能不斷增強。2024年,上海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237家,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2.5萬家,新增科技小巨人118家。上海科創板上市企業93家,數量全國第二,總市值全國第一。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24全球獨角獸榜顯示,上海新晉獨角獸企業10家,總量達65家,分別位列全國第一和第二。2024胡潤全球瞪羚企業榜顯示,上海以67家瞪羚企業成為胡潤瞪羚的世界之都。
科技企業動能增強也帶動了高新技術產業能級提升。去年,上海高技術產業產值8536.86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21.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佔出口商品總額的比重31.7%,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部分實現總產值15463.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1-11月)。全市認定登記的技術合同達53864項,成交金額5200.73億元,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6%和7.2%。
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智能網聯汽車、大飛機產業鏈、海洋裝備制造、能源裝備制造、新材料創新供給等方面均有突破,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元宇宙、量子計算、第四代半導體等一批未來產業也在加快布局中。
持續“引才”“留才”,營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生態
2024年,上海對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力度不斷增強,國際人才引進手段和途徑持續優化,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工作有序推進。
依托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上海圍繞量子科技、機器人、智慧深海與極地等領域布局11個未來學科。去年11月ESI中國內地高校排名顯示,上海高校186個學科進入全球前百分之一,39個學科進入全球前千分之一,3個學科進入全球前萬分之一。
張江高新區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步伐加快,重大項目加速建設,第4輪“五個一批”82個項目全部開工,總投資約1200億元。“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成並運營高能級科技創新載體20個,約100萬平方米,聚集硬科技企業4300家,其中估值億元以上企業16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700家。
圍繞前沿賽道新建高質量孵化器5家,累計12家。截至去年底上海擁有各類雙創載體474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64家、國家備案眾創空間60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4家,入孵企業和團隊2.3萬家。去年,上海圍繞前沿賽道新建高質量孵化器5家,累計12家。新建專注於早期硬科技孵化的概念驗証平台3個,超前孵化項目18項,自建及合作孵化基金已達30支,總規模超500億元。
發揮市場在配置創新資源中的決定作用,在上海財政資金和國有資本的引導帶動下,有序吸引有條件的社會資本進入創業投資領域。成立規模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上海科創金融研究院注冊成立,發起成立上海天使會,強化對早期項目的發現和投資培育。
全年科技成果轉化改革試點取得突出成效,39家試點單位推進賦權成果215項,其中全部所有權賦權83項,轉化金額11.18億元。完成高校院所和醫療衛生機構存量專利盤點工作,共盤點專利6.8萬件,其中4.3萬件進入國家可轉化專利資源庫,累計轉化專利7600余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