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4篇頂刊論文,上海基礎研究喜迎“開門紅”
今天凌晨,4篇來自上海的重磅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4項基礎研究重要成果分別來自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王二濤,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研究員劉真、竺淑佳,以及上海交通大學合成科學創新研究中心教授倪俊。
基礎研究是推動科技發展與變革的原動力,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和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作為全國基礎研究重鎮,推動更多“從0到1”的突破無疑是上海的重要使命。推進國際科創中心建設10年來,上海基礎研究投入總量年均增長13.8%,2024年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比重達11%左右,高於全國6.91%的水平。
堅持大手筆“長線投資”,支持科學家開展高風險、高價值、長周期研究,上海基礎研究成果頻頻出圈。最新發布的兩院院士評選的202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上海科學家有兩項成果入圍。盡管如此,4篇論文同時登上國際頂刊的盛況實屬罕見。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不僅是上海在基礎研究領域厚植土壤的水到渠成,同時它也是一個信號,作為科技創新的“最先一公裡”,上海基礎研究正在厚積薄發中開啟“加速跑”。
頂刊論文高產背后:扎根上海,做顛覆式創新
翻開今天高光亮相《細胞》雜志的論文作者科研履歷,不難發現他們都是國際頂刊的常客。
回國12年,46歲的王二濤已在CNS(《細胞》《自然》《科學》)三大國際頂刊上發表5篇論文﹔37歲的劉真早在攻讀博士期間就在《自然》《細胞》上發表論文,自己成立研究組后,這已是7年裡發表在《細胞》上的第二篇論文﹔41歲的竺淑佳回國8年,成果也是頻頻登上《自然》《神經元》等學術頂刊。
統計顯示,過去十年間,上海科學家發表於國際三大刊的論文數量不斷攀升。2024年,CNS上發表的“上海論文”達158篇,佔全國30%,幾乎以兩三天一篇的速度刊出。
頂刊論文高產是上海基礎研究水平不斷提升的一個外在顯現,其背后是一批優秀青年科學家扎根上海,瞄准世界級難題做顛覆式創新的膽識與追求。近年來,上海不斷創新人才選拔機制、優化科技評價體系,完善基礎研究體制機制,加快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為科學家“放權鬆綁減負”,營造心無旁騖、潛心科研的良好氛圍。
竺淑佳在實驗室
追尋神經離子通道與腦疾病的分子機理研究,一直是竺淑佳心中明確的科學目標。18年來,她一直聚焦大腦中最重要的NMDA型谷氨酸受體,一路取得的研究發現屢屢登上頂刊。今天發表於《細胞》的最新成果是從大鼠腦組織中分離出內源NMDA受體,突破了NMDA受體分子結構研究幾十年來的瓶頸,開創了新的研究范式。
王二濤此次發表的論文同樣是在歷經12年積累之后,找到了那把打開植物共生-免疫研究大門的“鑰匙”。他說:“我們發表了這個領域很多重要研究論文,全球有越來越多研究組在跟進,接下來我們還將有更多重要發現。”
基礎研究先行區:“選對人、選好題”勇闖“無人區”
基礎研究本身是一項高風險活動,具有不確定性、長期性等特征。為此,近年來,上海以“選對人、選好題”為核心,不斷完善基礎研究資助機制和管理模式,為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家營造寬鬆包容的科研環境,鼓勵科學家啃“硬骨頭”闖“無人區”。
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強化有組織科研,支持高風險、高價值研究。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表示,基礎研究關鍵在於人,隨著上海基礎研究向更多創新“無人區”挺進,希望通過支持一批有潛力、有能力、有基礎、有情懷、有追求的優秀科學家,給予他們充分信任和長周期保障。
胚胎干細胞嵌合體猴研究團隊主要成員(左起:李杰、曹靜、劉真、孫強、李春楊)
從博士期間成功構建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華華”,到獨立挑戰高比例干細胞嵌合體猴,劉真先后獲得“超級博士后”激勵計劃、“揚帆計劃”、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等項目支持。他坦言,相較於發論文,自己更看重解決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引領一個學科的發展。如今,他的研究組正在繼續朝著下一個目標堅持努力。38歲的倪俊先后獲得“揚帆計劃”“啟明星計劃”等人才項目支持。此次發表於《細胞》雜志的成果揭示了多酶空間鄰近性和效率“密碼”,解決了50多年來多酶組裝無標准的難題。
為更好支持基礎研究,上海在全國開展了多項首創性探索。繼2021年在全國率先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2024年為深化基礎研究的組織實施機制改革,上海成立尚思自然科學研究院,致力於推動上海“基礎研究先行區”建設,支持科學家開展前沿性、顛覆性、開創性、突破性研究。日前,首批尚思學者揭曉,20位具有較強研究實力和卓越創新潛力的年輕科學家入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