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專題>>聚焦2025上海兩會

大江東︱何以上海,打造令人向往之城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馬作鵬 巨雲鵬 王崟欣 葛俊俊
2025年01月17日22:58 |
小字號

【2025上海兩會觀察②】

完成13.6萬平方米中心城區零星二級舊裡以下房屋改造﹔新增養老床位4385張﹔推動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3005台﹔新建綠道230公裡﹔849座公園實現24小時開放……

這份事關民生福祉的2024年“成績單”,引發了出席上海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們的熱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如何讓人更向往?

從上海“一江一河”交匯處遠眺陸家嘴。馬作鵬攝

從上海“一江一河”交匯處遠眺陸家嘴。馬作鵬攝

1月16日下午,上海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組織了5場專題審議,主題分別聚焦深化“五個中心”建設、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會場內外,代表們暢所欲言,表達對深化人民城市建設、打造幸福美好家園的思考與建議。

“繡花針”如何越磨越細?

上海市市長龔正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化社會治理創新。健全基層網格“多格合一”治理模式,把網格治理打造成城市治理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實踐單元。

在居民區工作了15年的徐匯區凌雲街道陽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衛華代表,對此頗有感觸。

“市民群眾安居樂業,城市運行安全順暢,離不開基層干部和社工隊伍。上面千根線,基層一根針。在居民區工作的我們,就是這樣的繡花針。”在“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續推進民生改善和城市治理現代化”專題審議中,衛華這樣說道。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在衛華看來,上海應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建設,“穩步走”和“摸著石頭過河”並舉,不斷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探索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的新路子。

1月16日下午,上海市人大代表參與專題審議。顧海民攝

1月16日下午,上海市人大代表參與專題審議。顧海民攝

參與同場專題審議,普陀區長壽路街道永定新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龔順美代表,也立足本職工作提出建議。

龔順美說,上海目前有6.2萬名社區工作者,平均年齡40歲。希望進一步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更好留住人才,讓有“痛點”的小區能多一些社工,讓想干事、有抱負的社工得到鍛煉,培養情懷、擔當作為。

人大代表們除了關切社會治理“細節末梢”,對城市系統性的安全保障也多有關注。

比如,楊浦團的代表聯合提出一份議案,聚焦點放在了如何建設韌性安全城市上。議案認為,韌性安全城市建設事關全市政治經濟社會生態各方面,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緊密相關,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特點。建議立足法定職權,著眼關鍵環節,研究作出上海建設韌性安全城市的決定,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加強統籌謀劃,集中有效資源,更加高效有力地推進韌性安全城市建設。

共同體如何凝聚合力?

城市治理是個共同體,如何繼續推進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人大代表們各抒己見。

“文化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需要多年滋養、系統性建設。”上海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陳丹燕代表在“聚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深化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專題審議會上說,上海是一個水岸城市,通商之時隻有外灘公園不到2公裡的水岸公共空間,如今則有近100公裡,這是城市發展值得驕傲的地方。

她認為,目前沿岸的各類文化場館已有不少,其中一些還是歷史建筑,有自己的特色和故事,然而,在這些場館裡舉辦的展覽卻很同質化,特點特色不夠鮮明。

第七屆進博會期間上海外灘燈光秀。馬作鵬攝

第七屆進博會期間上海外灘燈光秀。馬作鵬攝

“我想說說上海過街路口沒有盲人提示音這件事。有次採訪盲人時,他告訴我每天要帶兩根盲杖出門,以防一根盲杖被壓斷后沒得用。”上海廣播電視台融媒體中心上視編播部主持人臧熹代表說,盲人過路口,現在隻能靠聲音去判斷,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保障盲人的出行安全,我認為是人民城市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住房,也是群眾非常關心的民生議題。

上海老舊住房多,最早一批商品房也有30多年歷史。上海地產住房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梅代表結合長期調研發現,由物業、業委會等主導的商品房小區管理模式成為不少居民的“心病”,尤其在商品房日常運維和綜合大修方面,有的物業公司和業委會不僅難以擔負相應責任,甚至出現為謀私利掏空維修基金的亂象。

蘇梅建議創新實施機制、加大實施力度,將老舊商品房的綜合大修列入市和區一級的政府實事項目、城市更新計劃,結合房屋安全三項制度,大力推進並形成長效機制,及時有效消除房屋安全隱患、維持房屋品質,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海市徐匯區天平路街道的社區食堂。馬作鵬攝

上海市徐匯區天平路街道的社區食堂。馬作鵬攝

“我工作的曹楊新村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優越的生態環境,正得益於優秀的建村規劃。”曹楊新村街道黨工委書記許春輝代表在參加“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上海”專題審議時說,曹楊新村正在推進新一輪城市更新,同樣要堅持規劃引領。

許春輝表示,要始終堅持“城市是人民的城市”,聚焦構建“四個人人”的城市治理共同體,更好把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優勢轉化為城市治理效能。

軟實力如何做強支撐?

2024年,上海舉辦了一系列廣受歡迎的商旅文體展活動,空氣質量優良率接近90%,公園數量逼近1000座……這些,都是城市軟實力的體現,一個不斷更新、持續躍升的國際化大都市形象愈發清晰而生動。

不過,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品格,也讓這個城市的人大代表在履職中想得更細、看得更遠。

浦東新區金高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工會主席施政代表說,上海即將建成“千園之城”,市民的感受度、獲得感都很高,但有市民反映,有些公園美雖美,但缺了點煙火氣﹔有的河道整潔了,但水泥護坡讓岸邊長不了蘆葦。她建議,以科學合理的生態指標體系按捺住人定勝天的工程思維,以系統性思維和尊重自然的態度去保護自然,以更加包容的心態開放公園、河流等生態場景的使用方式,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圖景。

2024年國慶假期的青浦朱家角古鎮。馬作鵬攝

2024年國慶假期的青浦朱家角古鎮。馬作鵬攝

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代表介紹,去年上海166家博物館接待觀眾總量超4000萬人次,平均每個上海人參觀博物館1.6次,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去年上海博物館接待觀眾達658萬人次,同比增長超370%,邁入全球前十行列。他表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旅業是流量型城市的入口、服務型經濟的引擎,希望相關部門繼續加大對文化的投入,出台更多扶持政策舉措,構建與國際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硬核體系”。

“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接觸的時候,我常問他們,喜歡上海的地方是什麼?他們覺得,這座城市易居安居,讓人動心。”上海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市政府僑辦主任董依雯代表認為,讓不同的人到了上海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生活的地方,這一點很重要。

上海春秋國際旅行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周衛紅代表說,去年1-11月來滬外國游客總人次排序,前10的客源國分別是日本、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和法國,“但入境游客的個性化、多元化、國際化需求仍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周衛紅認為,需要進一步發揮城市軟實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不斷豐富和繁榮文化演藝展覽市場,做強做大對賓館住宿業和商業消費的帶動力。

深化人民城市建設的上海,未來更加令人向往。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