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69件精品就位 今起上博“印象·派對”等你入席

2025年01月22日17:03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36位藝術大師就位,69件精品涵蓋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代表作品

今起上博“印象·派對”等你入席

今天起至4月21日,上海博物館東館“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對外開放。作為2025年開年大展,“印象·派對:POLA美術館藏印象派藝術大展”是上海博物館“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系列第五展,是POLA美術館在海外最大規模、最高級別的特別展覽,也是上海博物館首次完整地、教科書式地呈現印象派的開端、發展、興盛的藝術歷程,以及對后世藝術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一場辦給觀眾的藝術派對

此次展覽以“派對”為主題,分為六個單元,在第二、第三特展廳共展出36位藝術家的69件精品,分別來自日本POLA美術館、中國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和安徽博物院,涵蓋從莫奈、雷諾阿、塞尚、凡·高、高更,到馬蒂斯、畢加索等印象派及后印象派代表作品,特別呈現沃爾夫岡·提爾曼斯、杉本博司、草間彌生等當代藝術家的創作。

“根據我們多年辦展經驗,我們發現印象派是年輕人非常喜歡的展覽題材,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希望做一點改變,首先從展覽的名稱開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表示,剛開始提出“派對”的名稱設想時,有人擔心會太活潑,但在后來的策展過程中,大家都覺得這樣的名稱和內容關聯起來非常合適。“我們從每個單元名稱、內容介紹、表達方面都做到更有趣味性,在展廳色彩、平面布局、燈光運用上都更加明快,更加符合當下時尚的體現。伴隨展覽開幕也會推出一系列交流活動,讓觀眾加入這場藝術派對。”

2002年,本著與自然共存的理念,POLA美術館在箱根開館,成為21世紀在日本落成的藏品質量最好、最多,規模最大的私立美術館。POLA美術館館長野口弘子說,展覽展出了POLA美術館藏品中的精華,希望這些引領時代潮流的藝術家的作品,能讓觀眾充分體會POLA美術館打造“動人心弦的美術館”的宗旨。

這些印象派作品該如何欣賞?在向觀眾解讀西方繪畫作品時,上海博物館展覽部館員鮑文煒喜歡用中國傳統的元素類比。塞尚的靜物畫《糖缸、梨和桌布》,讓他想起上博東館書畫展廳裡元代畫家錢選的《浮玉山居圖》,兩者都以幾何造型的塊面堆積、難分前后關系,創新的意趣遙相呼應。此次展覽展出的莫奈《吉維尼的干草堆》,是其比較前期的作品,筆觸細膩,背景也清晰,越到后期,他筆下的干草越潦草、抽象,連形狀都模糊了,隻剩下色塊的堆積和對光影的反射。鮑文煒用《論語》裡的“素以為絢”形容莫奈的創作路徑,“先要有一個素的底面,再來承托光影的柔性變化。干草堆就是素,一個極度平凡的日常之物,在藝術家的筆下,它只是一個彰顯幻化無盡光影的載體。”

這些與東方哲學智慧的暗合,讓人感受到東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中錯綜復雜的關系。凡·高的《維格伊拉運河上的格萊茲橋》是POLA美術館最好的館藏之一,作品繪於凡·高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勒期間,色彩明快,如同一曲藍色和黃色的交響,構圖也非常大膽。畫面在下半部橫切出一個三角,這種構圖明顯受到日本浮世繪的影響。如果將這幅作品和莫奈受到浮世繪影響的作品構圖串聯起來,會發現西方繪畫受到東方浮世繪影響的線索。展覽第五板塊的名稱“復調回響”正是出於這一構想,“復調是兩個聲部交錯在一起的音樂形式,以此表達中西方繪畫的互動關系”。

展覽不僅呈現了亞洲人對印象派藝術的視覺和審美偏好,更以光影與自然為線索,串聯起印象派對之后野獸派、立體主義乃至當代藝術的深遠意義。展廳採用留白的設計手法,在簡約的空間中將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融合,以畫作中的代表色作為點綴,配以空間體塊的組合變化,讓觀眾專注於作品的同時,通過空間切換感受到畫作流派的轉變。

“感謝展覽設計師伍靖慧設計了一個非常好的展廳,你們不覺得這個展廳很漂亮嗎?”在“復調回響”展廳門口,上博展覽部副研究館員金靖之說。當時,她給設計師出了個難題:“我想在這個地方給參觀者一個驚喜,加入和畢加索、馬蒂斯同樣活躍在巴黎的中國和日本畫家,分享中國和日本的畫家是怎麼樣學習西方繪畫的。既要把他們分開,又要讓參觀者覺得,他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伍靖慧交出了一份理想的答卷。展廳有近乎獨立的空間,但留了一扇小窗,透過窗子可以看到畢加索的《賣花女》,裡面和外面的人好像在透過這扇小窗對話。

位於三樓特展廳的“余興派對”展出4位現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盡管展廳面積不大,但布展花了大力氣。鮑文煒還記得,草間彌生的《床,波點迷戀》被分成一個個零件、一片片布,在展廳現場搭建。“點交時發覺它特別尋常,甚至可以說有點粗糙,但當把一切搭起來,就成了一件奪人眼球的藝術品。”草間彌生大概10歲開始就利用這種波爾卡原點進行創作,她用這件作品表達現實與非現實間的關系。

克裡斯蒂安·馬克雷的影像作品和杉本博司的兩件“劇場”系列作品都未曾在POLA美術館展出過,第一次對公眾亮相就在上博。鮑文煒介紹,那件以“門”為主題的影像作品布展耗時一整天。“它看似簡單,但日方布展要求非常細致,整個空間布置成沉浸式的。”當觀眾走入這個空間,好像來到影院的“黑盒子”空間裡。

“一直以來,印象派展覽都非常受歡迎,很大原因是印象派藝術家觀察生活、擁抱日常的情感非常真誠,依然能引起今天觀眾的共鳴。我們邀請大家參觀時留意作品的每個細節和故事,無論是干草堆上的落日,還是國會大廈上的迷霧,相信都能帶給大家獨特的啟發和感動。”褚曉波說。

東亞美學眼光講述印象派

褚曉波說,2025年至2026年是中日韓文化交流年,此次展覽的舉辦恰逢其時。“日本是亞洲收藏印象派繪畫藝術的重地,我們非常榮幸地與POLA美術館、日本經濟新聞社聯合策劃主辦這次展覽,第一次將POLA美術館歷年珍藏的印象派及現當代藝術精品帶到中國。”

野口弘子也表示:“上海是中國最大的國際化城市之一。上博是中國權威性的博物館。去年上博東館落成開館,在海內外引起巨大反響,POLA美術館能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地方展出印象派館藏,無比榮幸。”

日本經濟新聞社高級執行董事伊藤圭子說:“2019年我們和上博共同主辦了‘唐招提寺鑒真文物與東山魁夷隔扇畫展’,展覽宛如主標題‘滄海之虹’,留下無數中日友好的美談。”

復旦大學藝術研究院執行院長、藝術哲學系主任沈語冰評價:“展覽理念非常簡明、清晰。以東亞美學的眼光講述印象派的興起、發展和持久影響,為觀眾提供了一次教科書式的旅程,呈現了印象派的普遍魅力及其在亞洲的獨特共鳴。”(記者 鐘菡)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