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丨何以上海,看城市韌性與活力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曹玲娟
2025年01月18日08:52 |
小字號

【2025上海兩會觀察③】

何以上海?

東海之濱、長江之端。中國最接近世界的城市,世界最接近中國的窗口。時光荏苒,將這裡鑄造成光榮之城、開放之城、創新之城、希望之城。

外向度高的上海,在受外部影響首當其中的背景下,經濟運行依舊保持回升向好的勢頭,2024年生產總值增長5%,城市經濟規模進入5萬億元以上的新階段。

乙巳蛇年來臨之際,上海豫園燈會再度點亮城市夜空。豫園商城供圖

乙巳蛇年來臨之際,上海豫園燈會再度點亮城市夜空。豫園商城供圖

2025扑面而來,帶著新春的氣息與溫暖。愈是困難時,人們愈能看到那束刺破雲彩的光芒,看到東方大城開放的胸襟、探索的勇氣、鮮明的人民城市底色。

彰顯經濟中心城市擔當作為

“《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大量數據體現出上海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活力。”薄海豹委員如是感慨。

人們不是沒有過擔心。上海作為我國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經濟外向度高,第三產業佔比高,受全球貿易保護加劇、地緣沖突不斷的影響隻會更加顯性與直接。

直面困難挑戰、堅定發展信心。過去一年,在持續承壓的背景下,上海以確定性的措施應對不確定性的變化,在克服短期困難和波動中不斷增強發展動力、厚植發展優勢,換來如今的硬核數據。事實上,城市經濟規模超5萬億元,已經躋身全球城市經濟總量前五。更可貴的是,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逾1.8萬億元,在城市經濟規模中佔比達36%。

這份“成績單”,彰顯著經濟中心城市的擔當作為。

2024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5150.6萬標箱,連續15年排名世界第一,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標准箱的世界大港。上海機場航空貨郵和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420.6萬噸、1.25億人次,排名分別升至世界第二、世界第三。

通江達海,可見一斑。

“上海航運中心建設取得了相當重要的突破,空港的成績也非常大。”馮昕委員的言語中,有著多年努力后取得重大突破的酣暢。布局未來,步履不停。《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有這麼短短一句話,卻意義深遠——完成國內首次綠色甲醇燃料“船到船”同步加注。這是在激烈的世界航運競爭格局中搶下了一步“先手棋”。

不難看出,上海久久為功的“五個中心”建設,都不僅是為了自身發展,更重要的是做好國家與世界的橋梁。單看一組數據:2024年舉辦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按一年計意向成交金額800.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2%。

高水平改革開放,高標准營商環境,讓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進一步激發。《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過去一年,上海全力做好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對標改革,優化營商環境7.0版150項改革舉措全面完成。

滬蘇湖高鐵穿水而過。資料圖片

滬蘇湖高鐵穿水而過。資料圖片

一條景色絕美的鐵路線,穿越碧波蕩漾的太浦河、元蕩湖、三白蕩、北麻漾……沿途河網交織、江南古鎮星羅棋布,劃出電影質感般的風景線,點燃“軌道上的長三角”——2024年12月,滬蘇湖高鐵正式開通。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大項目,這條脈動的“經濟線”將進一步吸引高端產業在沿線集聚,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產業集群。

不止滬蘇湖,近期上海密集建成的機場聯絡線等重大交通工程,無不指向一個詞——鏈接。委員們紛紛表示,作為長三角龍頭城市、國家開放樞紐門戶,上海理應突破外部障礙,為要素流動打開通路、疏通堵點,帶動整個長三角區域深度鏈接全球。

拓展經濟發展新賽道新動能

城市經濟規模進入5萬億元以上的新階段,后續,自然需要積極拓展經濟發展新賽道、新動能。

《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將全力落實三大先導產業新一輪“上海方案”,出台實施區塊鏈、低空經濟、大飛機、新型儲能、新材料、超高清、核電等產業支持政策,打造28個未來產業試驗場。啟動運行總規模1000億元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和未來產業基金,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生物醫藥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資料圖片

生物醫藥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資料圖片

這是一項系統工程。近年來,上海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加快塑造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300兆瓦級F級重型燃氣輪機成功點火,“千帆星座”首批組網衛星成功發射,國產大型郵輪開啟商業首航,C919大飛機累計交付16架……

“上海將不斷開辟智能終端、生物制造、海洋裝備、空間信息、機器人等新領域新賽道,培育未來產業核爆點。”上海市經信委主任張英在上海市政府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

東方明珠持續打磨科創明珠,絕不囿於一城一地的發展。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上海在產業鏈安全、供應鏈安全、經濟安全方面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對此,市政協委員們紛紛建言獻策。

基礎研究是根本。趙允委員建議加強應用性基礎研究,“基礎研究雖然短期回報難以預計,但對建設戰略科技力量十分重要。要通過基礎研究開辟新賽道,應用研究及時跟進,創造新的增長點。”

低空經濟是一種更進一步的城市更新。“萬億級低空經濟賽道充滿機遇。”章偉民委員建議上海鼓勵本市企業和機構深入了解並積極參與到無人機等低空經濟市場中。

周錦霆委員表示,大規模開放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勢在必行,尤其是人形機器人,這對於上海的科技創新有重要意義。科協界別在上海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方面要多貢獻力量。雷鳴委員談到,當前,人工智能硬件環境不兼容問題不容忽視,應大力研究對策,促進基礎語言、基礎硬件生態環境兼容,“不能把路越走越窄。”

“人工智能發展對上海具有重大意義,要圍繞人工智能的技術迭代、應用場景、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等方面,開展更加系統的調研,探索未來方向。”李江委員說。

李青峰委員認為,要持續關注並解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堵點,“以生物醫藥行業為例,對腦機接口等科技突破和前沿技術,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成熟的行業標准,亟需打通堵點。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發展是一個社會體系,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

催動市民城市互相成就進步

有沒有發現,上海這座歷史悠久的消費中心城市,正在呈現出更加沉浸、多元、體驗感十足的面貌?

南京路上的谷子店,讓這條曾經的游客街變身為潮流地﹔武康大樓處,通過架空線入地等精細化改造,成為上海又一張深入人心的“身份照”﹔人們手執咖啡漫步街頭,在悠閑自在之間讓區區0.4平方公裡面積的武康路-安福路街區,上繳稅收總額過億元。

如何擴大內需市場?上海,同樣有責任有勇氣率先破題。

“2025年首要任務是大力提振消費。”陳亨利委員分析,國內有較大的內需市場,從消費結構來看,居民消費已經從物質消費向服務型消費轉變,消費更多的是為消費者提供“情緒價值”,“因此要著力推動消費業態升級,優化消費市場環境。”

不止內需,還有消費領域的“引入外資”——

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讓外國人更好地認識中國。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旅游者突破600萬人次,正在構建起中國“入境游第一站”的全新格局。

網紅的武康路上,有人忙於打卡,有人發現溫暖。比如,一名網友騎車穿越武康路時,記錄下了一個瞬間——馬路上,攝影師架著三腳架拍照,相機對向的,是一群身著藍色工作服的環衛工作者,在一棟老式花園洋房的“羅密歐陽台”下站成三排,冬日的暖陽穿透梧桐樹葉,洒落在每個人的笑臉上。這名網友將這張2024年末的照片發布在網絡社交平台上,並配文:“感受到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溫度”。

何以上海?永遠是人。是生活在這座城市中每一位普普通通的市民,在如流水般的生活中,用自己的善意與溫暖,與這座城市互相成就、共同進步。

“中秋節,我們帶爺爺奶奶一起做蓮蓬燈,像孩子一樣陪伴在他們身邊。不久前,我們開始帶著他們每周在稻田、咖啡廳學英語,感受時代的時髦。在上完‘英語課’后,顧奶奶給自己取了英文名Lily Gu,並帶著我們一起去摘橘子……”這是一群年輕人在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的生活。

俯瞰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一隅。資料圖片

俯瞰金山區漕涇鎮水庫村一隅。資料圖片

90后李如燕是這個上海漕涇數字游民國際村的主理人。她說,“大家都知道,我們這代青年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特別多。我們期望在低成本風景優美的地方生活,又可以擁有大城市裡一樣的薪資和資源,還想要平衡工作與休閑……幸運的是,在上海,這樣的理想生活還真的就一步一步地萌發生長著。”

這就是上海。

“相信上海作為超大城市,一定會成為世界城市的示范,讓全世界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成功。”高鼎國委員說。

(責編:王文娟、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