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東主動服務國家戰略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浦東 主動服務國家戰略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浦東新區在全國全市發展大局中佔據重要地位、承擔重大使命。面向2025年,浦東新區將以引領區建設、綜合改革試點、自貿試驗區制度型開放、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核心功能區、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張江綜合性科學中心以及各類大科學設施、國家實驗室等為支撐,加快推進三大先導產業培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率先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
2024年,浦東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經濟運行回升向好,預計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73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32萬億元。規模以上社會服務業營業收入超過1.2萬億元。新質生產力亮點頻出,預計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分別達到2700億元、4200億元和1500億元,分別增長8%、10%和4%。消費流通市場活力釋放,限額以上商品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回升,集聚2個千億級、5個百億級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新增商業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民生保障扎實有力,社會民生投入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4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5萬元左右,做到“財力一分增長、民生一分改善”。
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做好2025年工作,浦東新區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努力做到“經濟挑大梁、改革當先鋒、民生作標杆”,全力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高質量編制“十五五”規劃,更好支撐上海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充分發揮龍頭帶動和示范引領作用。
強化政策措施協同配合 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力
不斷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大力提振消費活力、提高投資效益,進一步穩外貿穩外資,推動招商服務一體化集成,激發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全方位促消費擴投資。加快國際消費中心建設,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打造票根經濟、寵物經濟、谷子經濟等新業態新動能,大力發展體驗消費、服務消費,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00億元。佛羅倫薩小鎮三期開工,引進200家首店,新增商業面積超過30萬平方米。積極創建國際友好商場示范點,提升支付、寄存、導購等入境消費便利度。配合推進21號線、南匯支線等軌道交通線路建設,加快沿江通道浦東段、外環“南暢東抬”等高快速路和主干道路建設,實現金科路下穿竣工通車。
推動外貿外資穩定發展。以“五個中心”核心區建設為主攻方向,強化整體效應、平台效應、放大效應、輻射效應,打造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發展人民幣離岸交易、跨境貿易結算,不斷豐富商品期貨、金融期貨品種,新增金融機構30家。出台穩外貿穩外資“加強版”措施,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動大宗商品跨境套保業務試點,積極發展離岸貿易、跨境電商、數字貿易、中間品貿易,力爭限額以上商品銷售總額突破6萬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2.6萬億元。支持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提升能級,培育發展多功能總部、亞太區總部、事業部全球總部等高能級總部,增強全球資源配置能力,新增各類總部企業100家。推動電動船舶、海事仲裁、航運金融、集運區塊鏈等發展,新增高能級航運企業超過50家。
優化一流營商環境。落實全市新一輪優化營商環境行動方案,一體化推進投資促進和企業服務,在重點產業領域組建專業服務平台,開展“共贏浦東”系列活動,全力打響浦東招商品牌。全面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助力民營企業穩健經營和健康發展。加強中小微企業融資信用服務。大力拓展政務服務專業功能,優化企業專屬網頁,上線“浦策通”小程序。
深入落實國家重大戰略 提高改革開放引領力
加快推進引領區建設,率先開展首創性、集成式探索,加強與臨港新片區協同聯動,努力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
強化系統性改革成效。深化落實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謀劃制定第二批授權事項清單,盡快出台放寬市場准入特別措施,力爭在數據跨境流動、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境外專業人才臨時執業等領域實現突破。全面完成國家知識產權保護示范區創建。深入實施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明確主業、深耕產業,加快各類資源向優勢企業、優勢行業集中。
加快高水平制度型開放2.0版方案出台實施。放大外商獨資醫院、國債期貨交易等試點效應,探索在互聯網、教育、文化等領域擴大開放。持續建設“絲路電商”合作先行區中心功能區。推動東方樞紐國際商務合作區先行啟動區封閉運作,促進資金、數據、人員等要素高效跨境流動。做優“走出去”綜合服務體系,支持海外倉和物流設施建設,提高法律、檢驗檢測認証等專業服務能力,助力企業海外發展。
完善高質量立法保障。堅持“小快靈”的方向,聚焦企業成長需要、產業發展瓶頸、新興產品應用等關鍵環節,瞄准變通點、創新點、增長點的突破,在自由貿易賬戶、醫療器械融資租賃、商業秘密保護等領域,推出新一批浦東新區法規和管理措施。
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 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發展三大先導產業、六大硬核產業和五大未來產業,著力打造符合未來產業發展規律的產業結構、符合未來商務辦公發展規律的樓宇結構、符合未來營商環境發展規律的企業服務結構,積極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
建設活力四射的張江科學城。深化“聚焦張江”戰略,全面落實加快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實施方案,做好規劃調整完善、產業布局聚焦、創新密度提升、優質人才引育、產業生態攻堅和創新生態營造的大文章。建設磁-慣性約束聚變能源系統等大科學設施,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出光。加快高質量孵化器、專業化孵化器、面向未來產業的孵化器等載體建設。推進創新研發、孵化轉化、生產制造等緊密協同,在研發端、試驗端、轉化端、生產端、應用端全過程加速,打造具有創新策源意義的“核爆點”。推動產業園區布局更加聚焦,優勢更優、強項更強、特色更特。加大超級企業、獨角獸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力度,構建由頂天立地的大企業、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和源源不斷的創業企業共同組成的熱帶雨林式產業生態。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創新作用,補強大信息類、生命科學類等學科,集聚頂尖人才、高層次人才、青年人才,強化人才綜合服務保障。搭建各類創新主體跨界互動的交流平台,完善便捷高效交通體系,更大力度推進職住平衡,加快實現高水平科產城融合。
提升高端制造的硬核實力。全力打造世界級三大先導產業集群,深耕千億級產業細分賽道。推進裝備小鎮建設,開展生物制品跨境分段生產試點,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行業應用、科學智能、智能算力等關鍵領域。加快“空天陸海能”高端裝備和智能終端發展,大飛機擴大產能,國家級北斗規模應用創新中心落地,智己汽車推出增程式車型,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實現塢內起浮,特斯拉儲能超級工廠正式量產。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促進合成生物、6G等新興領域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發展,支持人形機器人規模化量產,賦能千行百業、走進千家萬戶。
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全力做強服務型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建立服務業發展調度機制,實施專業服務業提升行動,培育壯大一批面向制造業的科技研發、人力資源、供應鏈等專業服務機構。深化醫產融合,優化創新藥支付和入院使用機制,促進醫療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抓住時尚消費品產品創意、品質工藝、生產營銷等環節,積極打造國貨潮品品牌。實施互聯網平台經濟三年“倍增計劃”,探索適應新業態特點的新型服務模式,推進新民洋互聯網總部集聚區、張江在線新經濟生態園建設。
強化資源要素綜合保障。完善全生命周期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發揮國資創投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推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化開發利用。加強規儲供用聯動,推進低效土地盤活利用和產業用地集中連片收儲。垂直布局緊湊高效的產業鏈創新鏈,持續加大“工業上樓”力度。優化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結構布局,實施“模塑申城”行動,加快模力社區垂類大模型企業集聚,注重機器人谷全產業鏈突破,支持郵輪產業園引進制造、運營、配套等業態,加速核藥產業園落地。
提高更新建設水平 營造城市空間新活力
堅持規劃引領,以城市更新和開發建設為抓手,推動公共空間迭代復合,提高城區建設現代化水平。
提升重點區域品質能級。深化“三師”負責制,加強“上海之門”三岔港區域、東方樞紐等規劃研究,明確主導功能和特色產業,打造城市未來新地標。實施小陸家嘴和世博園區商務單元更新,推動小陸家嘴重點樓宇連通並向江邊延伸。加快金橋智能制造空間轉型升級。不斷拓展保稅區新型貿易發展領域。“東方樂城”建設和招商同步發力。大力實施新場古鎮申遺和橫沔老街保護開發。金色中環從集中建設轉向產業導入。
優化空間功能布局。加強街區園區社區有機融合,營造全齡友好的公共開放空間。完成3個重點區域沿街商鋪改造提升項目,發展多元業態融合的樓宇經濟,打造更多活力街區。圍繞硅巷、智造空間、特色產業小鎮等新興空間建設,增強城區對園區的輻射帶動。研究推進新上海商業城、世博軸、碧雲綜合體等地塊再開發。完成錦繡文化公園整體提質。
推進“兩舊一村”改造。申報認定2個城中村整體改造項目,實施規劃拔點與整治提升,累計受益居民1.5萬戶。在全市率先全面完成“拎馬桶”改造,實施小梁薄板房屋等不成套職工住宅改造不少於1403戶,舊住房修繕300萬平方米,開工籌措征收安置房60萬平方米、竣工151萬平方米。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床位籌措供應3000張,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籌措2000套、供應2.2萬套,不斷完善“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租賃住房供應體系。
構筑鄉村全面振興新優勢 增強城鄉融合發展支撐力
堅持國際風范與鄉土風物相結合,全力彰顯鄉村經濟、生態、社會和文化價值,促進現代都市和美麗鄉村協同融合、交相輝映。
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持續建設孫橋農業科創中心,增強“張江種谷”影響力。擴大數字化農業、物聯網、智能裝備等新興技術應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深化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做強南匯水蜜桃等浦東農產品品牌。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做好“米袋子”“菜籃子”工程。
有序推動和美鄉村建設。分類實施“三百工程”,全力推進28個示范村、45個精品村、32個美麗村創建,開展“五好兩宜”和美鄉村建設試點,繼續推進“四好農村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自建房租賃管理和安全排查整治。深化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
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落實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進一步拓寬集體資金投資渠道。積極培養“新農人”“農二代”,推廣農產品電商直採、定制生產等新模式,支持利用農宅改建人才公寓和特色民宿,多措並舉助力農民增收。
推進文化事業產業同促共進 提升浦東文化軟實力
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彰顯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質,促進文化事業產業協同發展。
推動公共文化全民共享。加快上海大歌劇院等重點文化設施建設,組團打造各類場館資源,實現串珠成鏈、聚鏈成圈。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廣公共文化延時服務,講好浦東故事,打造一批文藝精品。辦好浦東文化藝術節、陸家嘴國際咖啡文化節等品牌活動。
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依托互聯網文化產業創新服務基地,加快文創、演藝、時尚等優質項目落地。在世博區域打造世界級文化集聚區,利用大型場館和公園綠地,舉辦演唱會、露天音樂會、公共音樂會。推動陸家嘴植入小劇場等演藝新空間,拓展民生筒倉藝術功能。不斷擴大藝術品交易規模,推進數字文化出海。
深化商旅文體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國際旅游度假區、黃浦江東岸、臨港新片區三個千萬級流量旅游入口,打造特色旅游路線。推動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發展,大力培育科技體育、水上運動、戶外運動等時尚體育新潮流。發揮體育賽事引流帶動作用。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 積蓄綠色低碳發展可持續力
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堅定不移推動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浦東。
拓展綠色生態空間。啟動三岔港楔形綠地首開區建設,北蔡楔形綠地加快打造,三林、森蘭、碧雲楔形綠地建成開放,新建綠道30公裡、綠地300公頃。新增各類公園30座、改造環上公園5座,超額完成“十四五”公園總數200座目標。啟動世博水環一期建設。全力推進北橫河、外環運河“一橫一縱”骨干河道和鎮級河道建設。
實施節能降碳增效。深入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持續促進綠色金融和綠色航運發展。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進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新增光伏裝機容量10萬千瓦。創建綠色制造示范單位10家。完成既有建筑節能改造120萬平方米。完善綠色城市交通體系,支持充換電和V2G設施布局。
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持續開展清潔空氣行動計劃。開展雨污混接、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快老港、黎明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園區建設,推進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土方消納管理,三墩垃圾中轉站投入運營,新場垃圾中轉站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45%。
深化多元主體共治 提升城市韌性安全能力
下足繡花功夫,加強數字治理和安全管理,擴大社會廣泛參與,構建城市治理共同體。
提升基層治理效能。深化“多格合一”,發揮網格綜合調度作用,提升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疑難問題快速處置效率。配齊配強社工隊伍和網格力量,夯實社區治理工作基礎。支持物業企業品牌化、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全力提高物業服務質量。鼓勵各類主體參與公益服務、緊急救助等基層治理。
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強化佔路挖掘全流程監管,有效解決“馬路拉鏈”問題。加強軌交站點、商務樓宇、商圈等區域共享單車精准投放。進一步增強12345市民服務熱線工作質效,不斷創新“圖網碼”應用場景,鼓勵群眾有事“碼上報”、反映情況“隨申拍”。
守牢城市安全底線。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常態化開展電動自行車和廠房倉庫消防安全綜合治理。切實提升城市防汛強排能力,惠南鎮聽潮區域雨污水管網改造工程開工,北橫河泵閘等加快建設。開工建設區級應急物資綜合儲備中心庫,加強區域倉庫物資管理和儲備配置。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優化公共服務供給 夯實社會民生保障力
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以政府“所謀所干”實現群眾“所想所盼”,讓幸福生活更加美好。
全力穩定和擴大就業。拓展就業補貼政策覆蓋面,支持各類經營主體穩崗擴崗。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渠道,做好退役軍人等群體就業服務。夯實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加快教育強區建設。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在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樣、職業教育貫通融合、終身教育泛在可選等方面,更好發揮創新示范作用。深入推進初中強校工程和示范性學區化集團化建設。加大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加快培育區級特色高中。深化產教融合,優化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提高醫療健康水平。推動國家級醫學中心和區級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國家口腔醫學中心、六院臨港院區二期建成投用,上海臨床研究中心實現竣工,胸科醫院浦東分院、國家中醫醫學中心等加快建設,打造兒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等專科醫聯體。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
擴大普惠養老服務。積極發揮區級養老機構品牌示范作用,不斷完善“一張床、一日三餐、一站式醫養”服務網絡。加密社區養老設施布局,新增養老床位600張、綜合為老服務中心5家、老年人助餐場所18家,完成適老化改造600戶,改建認知障礙照護床位200張。發展銀發經濟,做強智能養老產業園,加大養老科技產品開發應用。
(來源:解放日報 文:杜晨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