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先進設計思想搭建交流平台,世界著名設計事務所匯聚滬上舉辦分享會

為拓寬建筑設計領域的國際視野,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設計理念的相互碰撞、啟迪與融合,2024年8至12月,上海現代建筑科技館舉辦了三場“世界著名設計事務所分享交流會”。三場交流會共邀請九位行業專家,圍繞城市生態安全、文化塑造、節能環保、城市更新等議題,以實際案例闡述設計背后的邏輯思考,探討如何妥善應對環境挑戰,滿足人民對更美好城鄉空間的需求,同時促進城市邁向更加健康、宜居的未來。
會議倡導“將城市與建筑看作生命體”。同濟大學黃河流域城市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朱勍表示,對待生命體應持尊重與敬畏之心,設計師應將城市的自身規律作為規劃設計的首要考量,因地制宜多做“巧活”,例如在缺水城市中宜探索中水回用和節水措施,在易澇城市中則要重視河網恢復,可通過增強河渠間的相互連通來有效提升排水能力。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麟和建筑工作室設計總監倪潤爾提出“自然系統建構”理念,她強調在設計過程中應重視熱力學、風控找形等技術手段的綜合運用,確保建筑造型與選材能夠適應其所處的氣候環境,從而實現建筑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會議還提出“以獨特文化符號為項目賦予個性化價值”。M.A.O.艾麥歐(上海)建筑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厚德表示,在設計中應聚焦於核心文化特征,打造鮮明且具有影響力的文化IP,例如拈花灣項目秉承了“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通過緊扣“生活禪”這一主題將場景營造做到極致,從而創造了稀缺價值。上海交通大學設計研究總院城鄉融合院副院長王韌著眼於鄉村文脈的復興與傳承,強調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應珍視各地鄉土建筑的獨特差異,在布局規劃、形態設計以及建筑材料運用上進行深入挖掘,彰顯和強化各地鄉村的個性化特征。
會議還積極倡導了多種切實可行的節能降碳策略與途徑。美國GP建筑設計事務所董事陳纓介紹,除了常用的空調新風系統外,可以通過雙層玻璃幕牆系統提高建筑能效,而辦公樓則可以考慮採用高效智能控制技術,允許窗戶在必要時自動開啟,兼顧能效管理與建筑美學。日建設計(上海)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郭曉峰闡述了日本在能源高效回收利用以及碳中和領域的實踐項目與前沿設計技術,並探討了高層建筑設計中減少碳排放的多個關鍵環節,為未來建筑設計提出可供借鑒的策略性指引。AECOM中國區執行董事黃春華指出,數字孿生技術在大型城市設計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他著重介紹了AECOM智能實驗室(iLAB)智庫引擎在零碳設計領域的應用,基於AI算法與可視化、可交互技術,該引擎能夠在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乃至專項系統層面為設計師提供決策優化支持。
在城市更新方面,會議提出應以提升社會價值作為空間設計工作的落腳點。上海聯創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總建筑師錢強表示,建筑使用功能的變化勢必會對周邊居民產生影響,設計師應充分考慮居民生活方式和對原有建筑的情感,以多方價值平衡來推動城市的活力再生,從而實現建筑與社區、居民的和諧共生。上海水石建筑規劃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王煊指出,城市設計不僅要滿足當下的需求,還要考慮歷史的延續和文化的傳承,並兼顧不同人群對空間的多樣化感受,力求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創造出高品質的空間。
會上,各位專家還與建筑建材企業代表進行了交流互動。活動主辦方上海現代建筑科技館表示,將在2025年繼續舉辦系列分享會,搭建先進設計思想的交流平台,激發行業內的創新活力,推動建筑行業向更加綠色、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