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參與翻譯外籍人士服務手冊 國際體驗官為滬建言

2025年01月14日09:15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國際體驗官為滬建言

參與翻譯檢校《外籍人士在滬服務手冊》,他們覺得自己是外國人但不是外人

最近,韓國流行“周五下班飛中國”,上海成最熱門目的地,也帶火了韓文版的《外籍人士在滬服務手冊》。500本手冊放在馬當路上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不到4個小時就被全部領完。來自首爾的金小姐第一次來上海旅游,她反復翻閱手冊,“韓語寫得很地道,有美食、景點、支付方式等,非常實用”。

如今,《外籍人士在滬服務手冊》已有英、法、日、德、韓、西等六個語種版本,參與翻譯檢校工作的是一群熱心的在滬外籍人員。他們是上海的“國際體驗官”,以外籍人員視角為城市提升涉外服務建言獻策,讓外籍人員的心聲被聽見,訴求被關注,問題能解決。

這支隊伍目前已擴至百人,覆蓋五大洲37個國家,從事文化傳媒、教育醫療、科技制造、金融商貿等多個行業。他們告訴記者,“我們是外國人,但絕不是外人”。

“義不容辭”的責任感

去年8月接下翻譯任務,去年10月完成交稿,11月中國政府宣布對韓國試行免簽政策,牽頭韓文版翻譯的韓國CJ集團中國上海代表處代表申泓植直呼“太高興、太榮幸了”。如今,這本由他的團隊翻譯的小冊子擺在機場、商場、景點等處,成為他的同胞在滬旅游的工具書。

“中國人翻譯外語多多少少會‘隔一層’,外籍朋友在用詞的精准度上顯然更勝一籌。”市政府外辦工作人員注意到,國際體驗官們有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願意在工作之余進行義務翻譯。

去年,國際體驗官、東京海上日動(中國)副總經理岩井深參與了手冊日文版的翻譯工作。他回憶,招募令發出不到2天,就有8名日本籍員工報名。“我們拿到的是英文版手冊,做的不是簡單的英譯日,需要考慮手冊內容的使用場景。”他以上海路名為例,考慮到手動輸入以及與上海市民溝通中的便利性,翻譯時選用漢字結合拼音的方式。完成任務后,多位日籍團隊成員“收獲滿滿”,通過翻譯了解到還有很多沒去過的上海景點,要在周末去打卡。

對於手冊,國際體驗官的貢獻不止於此。2023年手冊1.0版使用銅版紙印刷,但有國際體驗官建議使用再生紙,這樣符合國際環保趨勢,也符合外籍人員使用習慣﹔再如,還有人提到,手冊內需要增加飼養寵物、國際學校、美食推薦與兒童疫苗接種等內容,這些建議都被採納,並體現在2024年推出的2.0版內。

今年,服務手冊將做進一步優化完善,並按國際體驗官的建議,加入國際醫療、酒店入住、上海重要活動等內容。

當好“啄木鳥”與“考評員”

發現問題及時反映,已成為不少國際體驗官的日常習慣。去年,哥斯達黎加籍國際體驗官、上海一家音樂制作公司創始人孟愛德發現,個人資料傳到金融機構平台后,總是無法審核通過。原來,他的英文名字有兩個名與兩個姓,超過平台系統設置的輸入長度。收到反映后,金融機構隨即完善相關設置。

從一條線索出發找到小微堵點,進而幫助上海有效解決一類問題。過去兩年,圍繞優化簽証辦理、語言環境、政策服務、生活信息等外籍人員身邊事,這些洋“啄木鳥”提出300多條建議,包括入住酒店難、景點購票難、銀行開戶難、手機App實名認証難等。許多問題已得到解決,比如多位體驗官反映外籍客人無法入住上海小型酒店的情況,自去年3月起,上海所有酒店均公告“可以接待來自任何國家/地區的客人”。

上海一直在推出外籍人員便利服務舉措,效果如何?

老外最有發言權。於是,國際體驗官受邀“閱卷打分”,為上海進一步優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去年進博會前,國際體驗官走訪虹橋機場一號航站樓外籍人員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蟠龍天地等,體驗境外銀行卡受理、外幣現鈔兌換、移動支付等。去年12月,他們分別前往綜合性醫院、中醫醫院和兒童醫院等三類醫院,沉浸式體驗上海國際醫療服務。一方面,他們提出“提供英文版檢驗報告與電子病歷卡”“優化線下自助機器英文流程”等改進措施,另一方面,他們也為上海的國際醫療體驗點贊。感受完華山醫院虹橋院區就醫流程后,新加坡籍國際體驗官楊祖義現場給孩子打電話,建議其來此就診。

“多聽聽國際體驗官意見”

國際體驗官的“任務”已不只是“體驗”。他們熟悉上海、了解世界,日益成為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的好參謀。“要多聽聽國際體驗官的意見”,也在多個場合被提及。

很多人並不知道,2024年“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的主標識,是由國際體驗官們票選出來的。若干個候選標識放入微信群中,開個接龍,不到半個小時,他們給出了選擇。看到自己的建議得到採納,有的老外興奮地向來滬旅游的家人說,“瞧,上海的這個Logo(主標識)是我選出來的!”

今年“上海之夏”活動將繼續聆聽他們的聲音。不久前在張園,11位國際體驗官與市商務委工作人員坐在一起。“要向海外多講上海安全與干淨”“活動中可以多一些派對感”“要設計外國人全家都能參與的體驗”“入境卡姓名欄空格位置太小”……參會工作人員感慨,“他們說自己是上海人,有種使命感,提建議絕對不是‘走過場’。”

這種“自己人”的感覺融入國際體驗官日常中。來自尼泊爾的國際體驗官阿思勢本職是和睦家醫院的外科醫生,也是外籍無償獻血志願者團隊Bloodline(血緣)創始人,已在上海獻血50次。他提出的對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証使用便利化建議,也被政府部門採納並落實。

把真實的上海告訴世界。包括阿思勢在內,國際體驗官經常把在上海生活體驗、城市發展新貌等發在社交平台上,與海外家人朋友分享。用已在上海生活了近20年的匈牙利籍策展人貝思文的話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他們的真心付出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激勵與鞭策。”市政府外辦工作人員表示,未來要進一步為廣大外籍人員打造宜居舒適的工作生活環境,幫助他們便捷地來到上海、融入上海、扎根上海。(記者 洪俊杰)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