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重點區域 滬今年再盤活30平方公裡產業用地
今年再盤活30平方公裡產業用地
聚焦重點區域,盤出大塊、連片且具備高強度開發潛力的空間“增量”
■“兩評估、一清單、一盤活”指的是,對產業用地進行綜合績效評估、綜合價值評估,形成產業用地ABCD分類清單,有針對性地採取路徑進行盤活。簡言之,就是把上海產業用地的“表現”進行打分,按照不同情況去選擇盤活路徑
不到一年時間,上海盤活低效產業空間“增量”已超過兩個黃浦區。
2024年4月,上海啟動產業用地“兩評估、一清單、一盤活”專項行動,盤活處置低效產業用地45平方公裡。記者從上海市規劃資源局了解到,今年還有30平方公裡提上煥新日程。
上海產業用地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績效水平不高、發展不均衡。中心城區產業用地普遍總量小、布局散,很難產生規模效應。外圍地區總量大,情況更為復雜,有的園區逼近資源天花板,有的園區能級低,產出不足。
對低效產業用地,很難找到一種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決方案。經過一年探索,上海梳理出包括土地收回、土地儲備、城市更新、減量化、園區平台回購(統租統管)以及違法整治等6種盤活路徑,通過靈活組合、相互補充,精准匹配不同地塊的具體狀況,真正做到“對症下藥”。
老牌工業區如何容納新產業
老牌工業區資歷深、資源足,經過多年發展,形成產業集群,但普遍面臨空間資源緊約束。要保持發展勁頭,必然要對產業項目“優勝劣汰”,可如果土地不足,再好的項目也進不來。
閔行區莘庄工業區就碰到類似的煩惱。這裡集聚了中國船舶、航天八院、上海電氣等重點制造企業,以17.88平方公裡的面積,實現年產值超千億元,如今能用的土地已經不多,很難再容納新的大項目。
“上海產業用地主要分布在外圍地區,這些地方是先進制造業的重要增長極和實體經濟的主要承載地,在定位上要突出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和集群特征。”上海市規劃資源局產業用地處有關負責人說,沿著這一導向,外圍地區低效用地盤活靠的是多元路徑。
莘庄工業區規土所所長潘穎告訴記者,工業區正在打造6.5平方公裡空間信息產業集群,涵蓋了商業火箭和商業衛星等細分賽道。工業區在緊盯重量級項目招商引資的同時,也在加緊梳理盤活域內低效產業用地。
兩幅土地進入工業區平台公司的視野。一幅因企業自身原因無力再開發,閑置多年,另一幅當時正被一家企業使用,因經營不佳,無法達產。兩幅地塊雙雙在綜合績效評估中被評為亟待盤活處置的D類土地。由於兩幅地塊情況各有不同,莘庄工業區分別採用政府主導的土地收回、園區平台為主體的回購兩種路徑,盤活了共30多萬平方米的低效產業用地。
有了空間留白,莘庄工業區“一鳴驚人”。2024年,莘庄工業區憑借產業集群優勢,引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商業火箭公司,在兩幅土地上落地相關項目,搶得發展先機。
低能級園區如何找到新動能
管理粗放、能級和產出“雙低”,是上海郊區鎮級產業園區的共性問題。專家指出,鎮級園區資源稟賦不如國家級、市級園區,工業用地的地均產值差距明顯。數據顯示,全市績效靠后的50個園區,佔用了全市24%的工業用地,但產值貢獻不足6%,這些園區大多能級不高。
類似困境並不罕見。公開資料顯示,在鬆江佘山有一處鎮級園區,建成十多年幾乎無產出,因為招不到優質企業,業態多為教育培訓、代加工等,企業發展緩慢、產業集群分散、土地利用率較低。
依托位於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輻射范圍的區位優勢,佘山鎮“借勢發力”,通過編制《佘北工業區產業社區專項規劃》對這一園區進行二次開發。
經過排摸,園區內工業土地面積1673畝,現狀情況不一,鬆江區規劃資源部門針對性採用了四種路徑,滾動收儲再開發,包括在土地儲備后由政府主導開發﹔在土地儲備之后引入第三方合作開發﹔鼓勵企業創新改擴建實現產業調結構等。目前,園區超過八成產權單位完成土地收儲簽約,約有95%的企業已完成搬遷。
土地儲備流程長,有沒有更快的路徑?眾欣產業園提供了一條解題思路,“不傷筋動骨”也能捏合資源,提升整體效能。眾欣產業園區是閔行區最早的一批鎮級工業園之一,閔行區規劃資源局調研發現,園區內的開發建設用地面積383.85畝,竟涉及大大小小土地權証25份,產權主體多且分散,利益訴求和轉型目標各有不同,想進入的好企業沒載體,有資源的企業不開發。
梅隴鎮政府決定出面協調,把眾欣產業園區內的8個土地產權人,也就是8家鎮級集體企業,以改造用地作價入股的方式組成聯合體,成立上海一鑫置業有限公司,它們名下的197畝工業用地自動歸集,再引入專業的開發運營主體,委托上海儀電進行整體再開發。根據測算,初步轉型后的畝均稅收不低於150萬元,而轉型前僅約40萬元。
市中心如何釋放規模效應
在盤活的45平方公裡產業用地中,中心城區僅佔約8.3%,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盤活難度。相反,中心城區低效產業用地的特點——總量小、布局散,恰恰是阻礙其充分釋放產業活力的重要因素。
市規劃資源局產業用地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從產業發展定位上看,中心城區應突出都市工業發展導向,布局大量小而精、小而特的都市工業街坊、街區,比如硅巷、創谷、大學路科創街區等,更適合引入高附加值的科創企業。
記者走訪發現,上海的中心城區正在探索土地收儲再出讓的方式,吸引高附加值的科創企業,通過這些龍頭企業或鏈主企業,帶動區域產業整體發展。
頭部車企吉利集團由於業務升級,原來在徐匯石龍路的研發空間無法適配,需要另尋場所作為智能創新業務中心。了解需求之后,徐匯區土地部門對全區的土地資源進行盤整,找到了新選址。這片“留白”區域,原為一處低效使用中的創意產業園,由徐匯區進行再收儲,出讓給吉利集團,隨后一座科創大樓拔地而起。隨著吉利集團下屬翟然汽車設計公司進駐,預計2028年達產稅收有望超過20億元,並帶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
產業用地小而分散,如何破局、實現規模效應?虹口區探索一條整合資源、系統謀劃的路徑,將分散各處的低效產業用地通過土地儲備、收回等方式進行盤活,再交由掌握產業資源優勢的區屬平台公司北科創集團統租統管,從而捏合資源,集中打造北中環科創產業集聚帶。
2025年年初,虹口區屬國企北科創集團與上海電氣集團達成合作,計劃對仁德路415號6500平方米產業用地進行整體盤活。2024年,位於粵秀路351號的上海醫療手術器械廠所在地也被虹口區整體收儲,改造后園區一期由藍晶微生物整體承租,園區二期吸引禮升生物等一批行業引領性企業簽約入駐,生物醫藥產業高地雛形初現。
今年的“硬骨頭”要怎麼啃
今年,上海計劃盤活30平方公裡的低效產業用地。聚焦“大虹橋”“大東方”“大吳淞”“大吳涇”和軌交中環線周邊地區等重點區域,盤出大塊、連片且具備高強度開發潛力的產業發展空間。
“從數量上看有所減少,但今年的難度更大,需要更科學有效的措施進行盤活。”上海市自然資源調查利用研究院副院長范華表示。
“硬骨頭”要怎麼啃?
首先,產業定位需要更加精准。2025年,上海將在產業用地盤活中銜接好“三師”聯創制度,在盤活過程中就進行前瞻性的戰略謀劃,做好招商策劃和產業培育,保障新功能新項目落地。
其次,繼續完善頂層設計,對產業用地盤活全流程和后續開發進行管理。比如,完善產業用地綜合績效評估體系,研究編制上海工業用地綜合績效評估地方標准。再比如,完善政策“工具箱”。優化形成處置方式更全面、覆蓋正負向政策的《上海市低效產業用地再開發政策工具箱(2.0版)》。
最后,推進產業空間數字化管理體系建設。依托數字化平台,動態監測已處置低效產業用地的流向及后續利用情況。
由此可見,上海盤活低效產業用地,始終堅持一張藍圖干到底,保持戰略定力和歷史耐心,每一步都力爭規劃得清清楚楚。除了不斷優化機制外,最為關鍵的是市區協同、齊心協力,市相關部門和各區政府、相關企業需要展現出更大的決心、魄力和智慧,攻堅克難,為上海的未來更好地謀空間、盤資源、促發展。(記者 戚穎璞 實習生 王繹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