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劑都是“科技與狠活”?到底能吃嗎?

別被“科技與狠活”帶偏了
一段時間以來,社交平台頻繁出現“科技與狠活”一詞,尤其在部分博主的介紹中,一提及食品添加劑,就是“科技與狠活”,暗示“不能吃”。它們都是事實嗎?
當然不是。一味地否定、聽不進其他意見,並不是客觀看待事物的態度。
古今中外,食品添加劑始終在人們身邊。隨著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食品添加劑更在現代食品工業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們讓人類能享受到種類更豐富、品質更穩定、口感更出眾的食品。
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拒絕食品添加劑。恰恰相反,每一種具有優秀表現的食品添加劑誕生,都會被認為是食品工業的進步成果。
但是,肯定食品添加劑的積極作用,不是說支持濫用食品添加劑。不論國內外,對食品添加劑都有法規和標准。經過安全性評估和審批,並在規定使用范圍和使用量內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是安全可靠的。就我國而言,對於食品添加劑的種類和使用規范都有嚴格標准,且嚴格程度在全球范圍內數一數二。所以,大可不必談食品添加劑色變。
當然,在實際生產中,確實有部分企業違規使用食品添加劑,或者使用非食品添加劑生產食品。對於這種行為,要監督、要曝光,更要嚴懲。只是違法企業所應承擔的責任,不應該讓食品添加劑來承擔。
再回到當下的網絡信息,會發現那些用“科技與狠活”來形容食品添加劑的博主,往往抓住公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對食品添加劑相關知識的欠缺,以及對違法生產行為的痛恨,制造話題、博取眼球、謀取利益。
他們中,有的在解讀食品添加劑時,掐頭去尾、語焉不詳、偷換概念,從而誤導公眾﹔有的直接炮制不實信息,比如用化學材料制作在現實生活中會被一眼識破的“假雞蛋”,以制造焦慮、煽動情緒。以上種種,不僅誤導了消費者,更給合法合規生產、使用食品添加劑的企業帶來了負面影響。
尤其要揭露的是,部分博主不斷污名化食品添加劑,不是真正關心食品安全,而是謀求具體的商業利益。直接一點的,推廣自家的產品﹔間接一點的,通過樹立所謂的“敢為百姓請命”“敢揭行業內幕”的人設,招攬粉絲、獲取流量,繼而在其他領域實現商業變現。
食品添加劑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對它的誤解和濫用。一方面,網友們可以多了解一點食品添加劑知識,不要被帶偏了﹔另一方面,企業在使用食品添加劑時,應該多點透明度、多點解釋。
同時,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和科普力度,嚴厲打擊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使用非食品添加劑的違法行為,讓消費者能放心購買和食用含有食品添加劑的食品,也讓食品添加劑在合法合規的框架內,繼續為我們的生活增添美味和便利。(記者 任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