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第六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正式公布
近日,市文化和旅游局印發了《關於公布第五批、第六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的通知》,公布《第五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共64部)、《第六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共72部)。讓我們一起走近滬上各館入選館藏精品,一攬墨香妙趣。詳見↓
上海圖書館藏
明景泰四年(1453)華靖刻本
《青城山人詩集》八卷
《青城山人詩集》卷端 上海圖書館藏
《青城山人詩集》八卷,明王璲著,四冊。是書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璲字汝玉,以字行,號青城山人,江蘇長洲(今屬蘇州)人,明初文學家。他少年聰穎,十七歲即中舉人,洪武末以薦攝郡學教授,不久又擢翰林五經博士。永樂初年授翰林檢討,參與了《永樂大典》的編纂。
王汝玉的詩集在明景泰年間由其裔孫王鎧的姻親華靖刊刻成書,流傳至今者已是鳳毛麟角,而上海圖書館所藏的這部,卷一至三為原刻,卷四至八配清初抄本,抄配的部分經清代大藏書家黃丕烈據宋賓王校本手校,卷末有黃跋二則。在黃丕烈之后,又為汪士鐘、徐康、吳重熹、唐翰題等人遞藏。從吳重熹跋可知,杭州丁和甫(立中)曾向他借用此本,以補《文瀾閣四庫全書》之缺。入選《第五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圖書館藏
明祁氏淡生堂抄本
《南陽集》三十卷
《南陽集》卷端上海圖書館藏
《南陽集》三十卷《附錄》一卷,宋韓維著。韓維字持國,穎昌人(今河南許昌),曾封南陽郡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為北宋中期名臣。是集初有淳熙元年(1174)韓氏四世孫元吉東陽郡齋刻本,宋人《遂初堂》等目著錄,元明兩代官私書目也多有記載,然今均已不存,僅以抄本流傳。這部明抄凡十六冊,藍格,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版心下鐫“淡生堂抄本”,為該書存世最早的抄本。凡遇皇帝、陛下、先帝、太皇太后等字,或提行,或空格,“構”字闕筆,猶存宋本舊式。
淡生堂主祁承 ,字爾光,號夷度,又號曠翁,性喜藏書,與鈕氏世學樓、范氏天一閣齊名。他先后在安徽、江蘇、江西、河南做官,每到一地即搜訪圖書,曾在河南抄得明宗室朱睦 萬卷堂一批藏書,多為稀見珍籍。淡生堂藏書特為世人所重,乃至有藏書散出時學者爭相購奪,更為之反目的故事流傳。
書經怡府安樂堂、朱氏結一廬遞藏,鈐印滿目,有“山陰祁氏藏書之章”白文方、“曠翁手識”白文方、“澹生堂經籍記”朱文長方、“澹生堂中儲經籍主人手校無朝夕讀之欣然忘飲食典衣市書恆不給后人但念阿翁癖子孫益之守弗失曠翁銘”朱文方、“子孫世珍”朱文圓、“安樂堂藏書記”朱文長方、“明善堂覽書畫印記”白文方、“結一廬藏書印”朱文方、“仁龢朱復廬校藏書籍”朱文方、“徐乃昌讀”朱文方印等。入選《第六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圖書館藏
明嘉靖四年(1525)許宗魯宜靜書堂刻本
《國語》二十一卷
《國語》卷端 上海圖書館藏
《國語》二十一卷附《古文音釋》一卷,三國吳韋昭注,六冊。該書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版心下鐫“宜靜書堂”。
許宗魯,字東侯,咸寧(治在今陝西西安)人,嘉靖初掌湖廣學政,刻書多種,版刻風格獨樹一幟,是明代私人刻書家中的著名人物。該本部分字的寫法採用古體字結構,字體點劃與一般嘉靖本相似,但又含有顏體意味,望之殊為古雅,因此舊時每被坊估割去序文,偽充宋本。
此為胡錫燕舊藏,葉德輝手書跋尾。鈐有“葉德輝煥彬甫藏閱書”朱文方、“日知齋”朱文長方、“胡氏薊門”朱文方、“胡錫燕印”朱文方、“胡薊門藏書印”朱文長方印。入選《第五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博物館藏
明嘉靖刻本《孟浩然集》四卷
《王摩詰集》十卷
《王摩詰集》卷一 上海博物館藏
《孟浩然集》四卷《王摩詰集》十卷,唐孟浩然、唐王維著,明嘉靖刻本,共八冊。半葉十行,行十八字。板高17.6厘米,寬12.3厘米。白口,無魚尾,左右雙邊。《孟浩然集》卷首有王士源、韋滔序。
《孟浩然集》所收均為詩作,《王摩詰集》前六卷為詩,后四卷為文。該書是孟浩然和王維二位唐代著名詩人詩文集的重要版本。
《王摩詰集》卷一頁二下鐫刻工名章景華。章景華是嘉靖前期蘇州地區的著名刻工,可知此書也是蘇州所刻。書中遇“匡”“筐”“恆”等字缺筆避諱,底本當為宋版。全書字體方整,刀口斬截,是嘉靖時期蘇州刻本的典型風格。
書中每卷卷端鈐“果親王府圖書記”、“自得居士”印,卷終鈐“果親王點定”印。正文舊有圈點被剜去,偶留墨色痕跡,現有朱筆圈點當為果親王手澤。入選《第五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明橫野洲草堂抄本
《墨池編》二十卷
《墨池編》卷首 復旦大學圖書館藏
《墨池編》二十卷,宋朱長文撰。長文,字伯原。其先越州剡人,家吳郡。宋嘉祐四年(1059)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改許州司戶參軍,充蘇州教授。筑室郡西表曰樂圃,鄉人稱為樂圃先生。紹聖間除秘書省正字,兼樞密院編修。卒。傳詳《宋史》。
是書為明橫野洲草堂抄本。每半頁十四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版心下鐫“橫野洲草堂抄”。經清江都汪喜孫收藏,鈐有“汪氏問禮堂收藏印”朱文、“汪喜孫印”白文、“孟慈”白文印。入選《第六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藏
明嘉靖寫刻本
《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
《唐宋白孔六帖》卷首 上海師范大學圖書館藏
《唐宋白孔六帖》一百卷目錄二卷,唐白居易撰,宋孔傳輯,明嘉靖間寫刻本,四十八冊。十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白口,上單白魚尾,左右雙邊。版心中鐫“白孔六帖”及卷次﹔版心下鐫葉次,下右偶有刻工姓名,如仁、袁、王、劉、東、昂、啟等。書根處題冊次。框高19.3厘米,寬15.4厘米。開本高26.5厘米,寬17.5厘米。
白居易,《舊唐書》有傳載之。孔傳,孔子四十六代孫,封仙源縣開國男。書前為“唐宋白孔六帖序”,署“陵陽韓駒子蒼”。次為“唐宋白孔六帖目錄”,分上下,上收第一卷至第五十卷,下收第五十一卷至第一百卷。首卷卷端題“唐宋白孔六帖卷第一”。白氏書雜採成語故實,備詞藻之用,與進士帖經絕不相涉。孔氏取唐以來至於宋之詩頌銘贊等,續白氏《六帖》,謂之《六帖新書》。鈐印有“徐伯子/俟齋/畫記”朱方,“季/蘭”朱方,“山陽/丁晏/藏書”朱方,“曾藏/沈燕/謀家”朱方,“頤志/齋”朱方。
該書寫刻精美,《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入選《第五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平水晦明軒刻本
《重修政和經史証類備用本草》
《重修政和經史証類備用本草》卷六 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
《重修政和經史証類備用本草》三十卷,初為宋人唐慎微所撰,原名《經史証類備急本草》,大觀二年(1108)經醫官艾晟等重修后,改為《經史証類大觀本草》,作為官定本刊行﹔后至政和六年(1116),復經曹孝忠重訂,又易名《政和經史証類備用本草》﹔最后由平陽府張存惠據寇宗奭《本草衍義》進行增訂刊行,因又改名《重修政和經史証類備用本草》,是即現存的平水晦明軒刻本。
此書半葉十一行,行二十或二十一、二十二字不等,注文小字雙行,行二十六字,白口,四周雙邊。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有《重修政和經史証類備用本草》張存惠晦明軒刻本的卷六、卷三十兩冊。是書海內外少有收藏,寫刻精雅,插圖清晰,是該館現藏古籍中歷史最為久遠的珍品。入選《第五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辭書出版社藏
鄧邦述跋本
《韋蘇州集》十卷《拾遺》一卷
《韋蘇州集》所載《韋刺史傳》 上海辭書出版社藏
《韋蘇州集》,唐韋應物撰,六冊。因韋氏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
此書《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為明弘治九年(1496)李瀚、王玘刻本。卷首刊宋嘉祐元年(1056)王欽臣序,次沈明遠(作喆)《韋刺史傳》,次目錄。正文首題“韋蘇州集卷第一”,次題“蘇州刺史韋應物”。半頁十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粗黑口,四周雙邊。書中字體並不劃一,當有補版。
此書經王拯、鄧邦述、王體仁收藏。書前有鄧邦述朱、墨筆雙跋,贊其“源出於宋,而字體真行間見”,以為至少是明家初刻。鈐羣碧樓、羣碧居士、嘉靖以前刻本、茂陵秋雨詞人、九峰舊廬珍藏書畫之記、綬珊六十以后所得書畫、沅印、弢庵諸印。入選《第五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圖書公司藏
張怡手稿本
《玉光劍氣集》不分卷
《玉光劍氣集》卷首 上海圖書公司藏
《玉光劍氣集》是明末清初的一部筆記。作者張怡,初名鹿征,字瑤星,上元(今南京)人。明諸生,蔭官錦衣衛千戶。明亡后,隱居南攝山白雲觀,人稱白雲先生。全書以明朝遺民的眼光,用筆記體,分門別類地記述了明朝史實,且大部分為作者親身見聞,史料價值極高。
該書正文用墨筆行書寫成,書法勁道且瀟洒。全書滿朱筆圈點,不少處更以墨筆、朱筆或藍筆劃改、增補,有的甚至大段劃去,用另紙寫成后再粘貼。許多條目上有“入某某類”字樣,字體與正文同出一人之手筆,用紙又為清初常見薄竹紙。以上種種,都可証明其為作者手稿本。此書未見刻本存世,清代《全毀書目》中曾著錄,故此稿本極為珍貴。
全書襯紙裝訂成二十四冊,扉頁鈐“耷叟”(王秉恩)印,扉頁背面又用隸書書寫“明遺老白雲先生張瑤星手稿本,彊學宧珍藏”。書內鈐有“華陽王雪岑家篋中物”“華陽王氏耆德堂圖書”“王文表字君覆印信”“王君覆刊誤鑒真之記”“王秉恩審定舊槧精鈔書籍記”“華陽王氏懷六堂所藏金石書畫印”等印,均為近代王秉恩、王文燾父子的藏書印。
王氏父子是近代知名學者,均精於古書校勘考証及文字、金石等學。據書前王文燾手書、編次的目錄,及其所書題記,可知該書在其收藏前只是零亂的稿本,王氏作了大量的整理編次工作,方成如今的完帙。入選《第五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藏
明末《石山醫案》本
《脈訣刊誤集解》二卷
《脈訣刊誤集解》卷首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圖書館藏
《脈訣刊誤集解》二卷《附錄》二卷,元戴起宗撰,明朱允升節抄,明汪機補訂。半葉九行,行二十字,間有小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單邊。線裝四冊,合一冊。
戴起宗字同父,建業(今南京)人,仕元龍興路儒學,教授諸生以聖賢實學為務。因當時流傳頗廣的高陽生《脈訣》內容雖較通俗,便於記誦,但其中不免語意不明者,存在錯誤,遂以歷代各家有關論述,對其原文考核辨妄,詳為訂正,名曰《脈訣刊誤》。惜原書不見,后經明翰林侍講學士休寧朱允升節抄流傳。
汪機字省之,別號石山居士,安徽省祁門縣城內朴墅人,新安醫學奠基人。嘉靖間就朱氏節抄本正訛補缺,並將所集“諸家脈書要語”及自撰的《矯世惑脈論》附錄於后。其徒許忠校錄,並由許忠之孫邦鐸嘉靖癸未(1523)刊行於世,即今日所見《脈訣刊誤集解》。
考《中國中醫古籍總目》,該版本存世稀少。入選《第六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中國科學院
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藏
明影宋刻本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二十四卷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卷首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藏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注,宋林億、孫奇、高保衡等校正,宋孫兆重改誤,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顧從德影宋刻本。線裝十冊二函,存二十四卷。
左右雙邊。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雙行小字每行三十字﹔白口,單花魚尾。前有高保衡、林億等《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王冰《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后有嘉靖庚戌顧從德識。鈐“四庫著錄”“八千卷樓”“綸音嘉惠藝林”等印,版本時代據跋年。
根據文化部頒布的《古籍定級標准》,定為二級古籍。《中國中醫古籍總目》收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等8家收藏。該本曾經清末藏書家丁丙收藏,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入選《第六批上海市珍貴古籍名錄》。
資料: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古籍保護中心、各相關單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