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牢社會救助網,兜住兜好民生底線!
為積極響應社會救助改革發展要求,長寧區以創新服務模式、提升救助效能為目標,全力推進服務類社會救助工作。多年來,長寧區圍繞“物質+服務+精神”全方位拓展救助內容,形成1個需求評估體系,建成“一站式”區、街、居三級救助顧問服務陣地,打造“藝術護照”“五扶臨門”等救助服務品牌,構建“1+1”區、街兩級服務類社會救助模式,促進民生底線越兜越准、越兜越實、越兜越好。
精准施策,聚焦多元救助需求
居住在華陽路街道的小楊(化名)是一名殘疾困境兒童,父母均為重度殘疾人且離異,小楊自幼與奶奶和父親生活。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小楊在學習和心理上遭遇了巨大挑戰,甚至出現了自我封閉和自殘行為。
面對這一嚴峻情況,華陽路街道迅速行動,將小楊家庭納入“五扶臨門”項目。由社區救助顧問、督導員、志願者、專業社工組成幫扶小組,為小楊家庭量身定制了綜合幫扶方案。通過專業心理咨詢師的介入,小楊逐漸打開了心扉,與奶奶的關系也得到了顯著改善﹔同時,項目還安排了陪診師陪同奶奶就診,解除了她的后顧之憂。家校互動的加強,更是讓小楊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如今,小楊已經重拾笑容,家庭也重新找回了往日的溫馨。
就業、環境改造、困境兒童關愛……在華陽路街道,今年起開始實施的“五扶臨門,春滿華陽”慈善合作項目聚焦多元,立足於“預防、救助、發展、保護”四級救助網絡,採用分層分類“五扶”服務內容。“扶貧”“扶健”“扶業”“扶智”“扶志”等服務類社會救助內容,涵蓋困難群體在物質幫扶、醫療援助、心理需求、社會服務各方面的需求。
為了做到精准施策,“五扶臨門,春滿華陽”慈善合作項目實行“線上+線下”的雙線需求評估力度。線下開展入戶困境評估,包括家庭人口結構、經濟狀況、健康狀況、剛性支出、社會支持、個人能力等﹔線上依托“長寧區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綜合評估系統”科學挖掘多維困境需求缺失角,精准篩選出46戶困難家庭“五扶類”需求732人次。
近年來,長寧區通過開展多維貧困認定,建立需求評估模式,研發“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綜合評估系統”,為困難家庭進行困境程度分析和評估,描繪困難群眾“畫像”。依托上海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台和“社區雲”平台,加強信息動態監測,通過與多部門數據共享,全面掌握困難群眾的家庭狀況、收入財產、支出等信息,精准識別潛在救助對象,實現對困難群眾數據的實時收集、分析和預警。圍繞困難家庭面臨的經濟、健康、教育、居住、就業、社會融入等多維貧困維度進行評估,繪制困難群眾專屬的“全息畫像”。目前已累計完成困難對象需求評估7364人次。
資源聯動,匯聚各方救助力量
“馨守護”社區救助顧問團隊、“夕悅公益”生活照護團隊、“馨路驛站”未成年人司法保護中心團隊、“護苗心屋”心理關愛服務團隊、“微笑之星”青年志願團隊……在北新涇街道,志願者團隊在今年開展了各類便民、心理、上門服務83場,服務社區困難群眾2000余人次。
通過“政府救助+慈善幫扶+社會服務”聯動,拓展慈善救助工作多元化、多維度的新模式,北新涇街道搭建多機構、多通道救助聯盟,推動社會救助提質增效。先后實施了“小小慈善家”青少年慈善服務項目、“愛心幫扶”捐贈活動、“微心願”企業定向愛心捐贈、“微改造”退役軍人困難家庭微改造等公益慈善活動和品牌,建立完善的慈善幫扶機制。
一方有難,多方支援。在新涇鎮,“新涇彩虹橋”社區救助顧問服務站以規范、精准、多元的示范樣板為目標,成為多功能合一的救助綜合體。在此基礎上,新涇鎮實行“1+5+33”的服務模式。充分發揮服務站在社會救助工作中的核心樞紐功能,聯結1個鎮救助顧問服務站,5個救助服務延伸點和33個居民區救助顧問服務點,形成嚴密的救助服務網絡,實現服務點位“全覆蓋”、救助需求“快響應”、幫扶服務“零距離”。
“政策找人”,也有“政策扶人”。長寧區強化政策資源梳理,整合民政、教育、醫療、人社等多領域政策資源,持續優化社會救助領域“政策庫”,目前已新增與完善10個部門84項政策清單。
與此同時,通過匯聚社會組織、慈善幫扶、志願服務、公益力量、愛心企業等各類社會救助資源,長寧區不斷加強救助供需銜接,健全“政府+多元主體”救助供給機制。目前,已與54家社會組織、138家愛心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定期更新資源清單,為救助對象提供豐富的服務選擇。
創新服務,開展多樣救助模式
截至今年,長寧區首創的“藝術護照”項目已走過第8年。從傳統物質救助轉向精神文化賦能,這一在全國率先創新設立的服務類社會救助項目,為轄區內低收入家庭中年齡在3—12歲的孩子建立一本“藝術護照”,旨在通過文化藝術賦能,滿足困難家庭兒童對救助服務的多樣化需求,為社會救助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提供了有益的實踐經驗。
“藝術護照”項目借助AI技術,設計了具有科學性和個性化的藝術教育服務。經過8年的不斷打磨,藝術教育服務包內容清單最終固定為藝術課程培訓、藝術文化活動、藝術場館參觀和藝術主題講座等四類,這些服務包既滿足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又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升。
了解歷史文化、體驗傳統技藝、發揮想象創作……在各博物館之間“免簽”的“藝術護照”為眾多困難家庭兒童打開了藝術之窗,他們拿起畫筆、按下快門,以自己的方式留下藝術滋潤的成果。一件件出自孩子們之手的作品既富有童趣,也是服務類社會救助實踐成果的具象。
“我們期望,通過該項目的一系列探索和實踐,可以進一步通過多點發力、立體運作,用心、用情、用力全面開展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程建設,為非物質幫扶開拓一條新途徑,努力構建以人文關懷為本、順應群眾需求、凸顯改革創新的社會救助新格局。”項目承辦方上海藝術品博物館負責人表示。
對應不同困難人群的不同需求,長寧區引入專業社會工作力量,動員多方力量廣泛參與,鼓勵各街鎮結合轄區實際和優勢,鏈接區總工會、團區委、區婦聯、區殘聯、區紅十字會等單位的幫扶項目,共同拓展救助服務內涵,形成常態化救助服務模式,為困境兒童、困難家庭中的未成年人、重殘無業、大重病、失無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困難家庭中的應屆畢業生等特殊群體,提供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精神慰藉、能力提升、就業指導、社會融入等關愛服務,實施一系列口碑項目、打造一批特色服務品牌。
多年來,長寧區不斷充實“資源清單”、明晰“需求清單”、優化“服務清單”,筑牢精准救助基礎,提升救助服務效能,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救助體系,讓社會救助更有精度、深度和溫度。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