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鄉村勇闖文旅賽道 老港鎮如何吃好這碗飯?

“紅窯”給了老港鎮一點信心,全國釣魚錦標賽后信心更足了
老港鎮如何吃好文旅這碗飯
如果一個鎮,擁有一個“全球最大”的頭銜,必然是一件令人感到驕傲的事情。但如果這個定語是加在“垃圾焚燒廠”前面的,就是另一回事。
上海浦東新區老港鎮,正是這麼個地方。盡管今天的上海老港垃圾焚燒廠,更確切的叫法是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它可以處理上海市居民年產生垃圾總量的三分之一,且由於環保技術越來越先進,不僅不會影響周邊居民的生產生活,甚至還兼具了科普旅游功能,每年接待參觀人次達兩萬。可是,如果你問大家有沒有興趣專門去老港鎮郊游一趟,很多不明就裡的游客還是會擺擺手。
今年秋季,一場全國性的釣魚比賽,改變了很多人對老港的看法。比賽持續數日,吸引了全國各地400多名釣魚愛好者,以及不計其數的自媒體主播。他們被這裡正在改造中的欣河村、露營基地、“紅窯”等景觀吸引——沒錯,自20世紀90年代建成全市首家涉外度假村,到后來的產業被迫轉型,今天的老港實際上已為再創鄉村旅游輝煌准備多年。
一個與“垃圾廠”緊密關聯的地方,到底還能不能吃上旅游這口飯?這看上去,就像一次上海鄉村勇闖文旅賽道的“極限挑戰”。
無奈臭氣熏走度假房客
靠海,在全國范圍內都是一個獨特的文旅優勢。20世紀90年代初,濱海鄉(后並入老港鎮)依托大治河形成的出海港口,啟動建設了濱海度假區。
白玉蘭度假村是當時的第一個投資項目,1992年破土動工,是當時上海郊區首家涉外三星級旅游度假村,甚至吸引外資注入。
很快,浦東射擊場與濱海高爾夫球場也相繼落成。前者是上海郊區首家真槍實彈的射擊場,配備游艇俱樂部及湖心小島木屋度假項目﹔后者也引入外資,建成2個標准球場,整日游人如織。最鼎盛時,也就是1998年前后高爾夫球場建成前后,老港幾乎是絕大多數有消費能力的上海市民的必選旅游地。“我當時在濱海鄉工作,朋友親戚托我幫忙訂房間都要提前一周,熱鬧非凡。”曾在老港鎮工作多年的退休干部劉德官說。
老港的旅游產業跟環保產業此消彼長。2003年前后,伴隨生活垃圾的填埋量增大,當時的老港垃圾填埋場幾乎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垃圾填埋場。相距不足1公裡的白玉蘭度假村最先受挫,滿房變空置。
再加上彼時浦東大建設讓不少砂石場自發在海岸線上形成集聚。“空氣裡既有揚塵,又有臭氣,游客不來也在情理之中。”劉德官說。
老港的文旅產業發展就這樣戛然而止。再后來的故事,人們也都知道了,技術的進步讓老港實現了生活垃圾“零填埋”,砂石場也集體整治遷移了。再評估一下這個地方,靠海的資源稟賦仍在,不利因素消除了。這十多年裡,歷任老港政府都想過,再把文旅這塊招牌樹起來。但錯過了一個黃金時代,老港進軍文旅市場的“二次創業”,還能不能有新的機會?
文旅和商業互為因果
“全能王”全國釣魚錦標賽(上海站),今年10月18日在老港鎮開幕。這是這一國家級一類賽事首次在上海舉行,落址於去年底剛剛成功創建成為上海市第五批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欣河村。
如果說前兩年建設的文旅地標“紅窯”給了老港鎮一點旅游產業轉型的信心,釣魚錦標賽結束后,老港鎮的“野心”變得更大了。鎮裡希望在已有的航天產業、醫藥產業以及其他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上,再增加一個經濟增長點,當然,這也是基於曾經的成功經驗。
但“野心”是被辛酸包裹著的。老港鎮發現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中新增的魚塘項目,能為地區帶來高流量的同時,也飽嘗了轄區內缺乏旅游配套設施的尷尬。鎮裡相關負責人透露,由於老港鎮至今沒有一家像樣的星級酒店,民宿數量也較少,比賽帶來的客流和消費全被周邊其他鎮虹吸。”與此同時,鎮裡一塊一直想引入商業設施的地塊,不得不在經歷流拍后改為公益用地。老港鎮農發辦主任顧熠澐感慨:“這就是一個困境。沒有好的旅游項目,就引不來商業配套﹔沒有商業配套,旅游項目就不願意來。”
這兩年,一些市場主體願意做一些“逆規律”的探索——盡管老港商業配套不足,上海淶舍欣河商業管理有限公司還是勇敢地投資了欣河村。
“主要還是看中上海的鄉村文旅市場空間,尤其是和賽事綁定的、具有消費黏性的客流。”淶舍欣河副總經理許克化說,目前公司與老港展開合作,正打造攜程休閑農庄,在現有魚塘的基礎上,將建設酒店式公寓、民宿等設施,讓釣魚愛好者們“消費回流”。
這兩年很多人重新認識老港是從“紅窯”開始的。從最早引入“一尺花園”咖啡館,到咖啡館樓上開辟出會務、婚慶等功能,再到近2000平方米的“巢營”露營基地。現在走進“紅窯”,商務局、休閑局、家庭聚會局,都能找到適宜的方案。
主理人李宗祥介紹,起初“紅窯”也面臨著人氣旺、消費不足的窘境。隨著露營基地等業態逐漸豐富,現在一到周末,露營房基本上處於滿房狀態,婚慶等業務也變得頻繁。
鄉村呼吁縮短審批周期
攜程休閑農庄項目計劃投資千萬級,不過就目前來看,市場資本亦邊走邊觀望。其中很大部分原因,與項目落地的政策成本有關。記者從多方証實,目前鄉村一塊建設用地的“調規”(即從農用地調整規劃為建設用地),因涉及規劃、建筑、消防、公共事務、交警等多個部門,審批流程長,等待周期約在1年左右,一些市場主體感到“吃不消”。
而完成規劃調整后,也要面臨著誰來做建設投入的問題,背后是土地權屬問題。目前來看,攜程休閑農庄項目所在的這座小樓,由地方政府出資建設,權屬上屬於集體資產,與淶舍欣河達成的是租賃關系。當然,記者採訪中也發現了不少村庄由於難以出資建設招商載體,隻能探索其他模式,以期讓市場主體以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參與建設運營,這也讓鄉村文旅招商變得艱難。
復制欣河村的土地調規和建設模式,今年,牛肚村也新增了一塊招商載體,就位於“紅窯”范圍內。這棟新樓造好后,“紅窯”的會務等業務可以進一步得到拓展。李宗祥介紹,這有利於“紅窯”早日成為更多市民的周末目的地。
不過,李宗祥也有“隱憂”。由於當下缺少專門針對鄉村經營性產業項目建設的審批流程規范,設施完善的露營區隻能創新探索一條路。“比如我們為了提升顧客體驗,為每一棟露營房都鋪設了空調設備,但我們在鎮裡打聽了一圈,實在沒有地方可以報批或者備案空調設備,隻能先投入再說。”
上海多位本地農業干部、規劃干部感慨,目前一些農文旅項目的推進,受限於等待周期過長,希望有關部門為建設中的美麗鄉村開通“綠色通道”,一方面加快行政審批效率,同時也為新的業態能夠合法落地找到規范的許可,從而進一步吸引投資。(記者 杜晨薇 見習記者 阮佳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