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世博文化公園,看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人民眼·人民城市)
原上海第三鋼鐵廠。 |
原上鋼三廠所在老工業區,成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址。 |
2010年上海世博會原址,建起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
引 子
黃浦江以南,盧浦大橋西側,有一片面積約2平方公裡的區域。地處上海市中心,作為上海世博會原址,這裡寸土寸金。有關部門測算,如果用於商業開發,僅土地出讓收益就有約1000億元。世博會后,上海市提出把最好的資源留給市民。如今,這個黃金地段,已建成上海世博文化公園。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近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上海市楊浦區“老楊樹宣講匯”全體同志回信,希望他們繼續講好身邊的生動故事,帶動更多市民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參與城市建設和治理,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時,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之后多次對上海人民城市建設作出重要指示。
走進上海世博文化公園,能登山、親水、逛園林,在開闊的大草坪露營,還能在保留的世博會場館看展,追尋世博記憶。繼2021年12月31日公園北區開園之后,今年9月20日南區開園、實現全園開放,1個多月來接待游客逾160萬人次。
在市中心黃金地段,放棄商業開發建公園,樹牢的是造福人民的政績觀,踐行的是人民城市理念。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答案,書寫在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建設運營全過程。
從放棄商業開發到打造城市綠心,算好發展賬、長遠賬
從高處俯瞰,面積約2平方公裡的世博文化公園,山水林草等景觀自然協調,沿黃浦江畔鋪展成樹葉的形狀,宛若一片城市綠心。
這片綠心,為何當初考慮建商務區?
“說到底,算的是經濟賬、短期賬。”時任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黃融坦言。
展開公園地上地下設施圖,眼前是一張交織的網:污水管線、打浦路隧道從中穿過,公園東側是盧浦大橋、地鐵13號線,西側是地鐵7號線,還有污水泵站、綜合管廊交錯分布……
黃融說,籌辦世博會前,這裡原是上海老工業區,若用於商業開發,設施配套全,施工難度小,收益可觀﹔若用於建公園,投錢不說,造山、引水等工程建設,必然要考慮對周邊設施管網的影響,施工難度驟增。
難度有多高?從雙子山的建造可見一斑。
作為公園南區的標志性景觀,雙子山上種有7000余株喬木,還打造了瀑布、石灘,吸引許多市民游客打卡。市民葛庭海興奮地說,“在市中心體驗登山,很特別!”
別看它受歡迎,建造過程中,沒少被市民打電話投訴:“這是誰建的違章建筑,房頂都塌了……”
“房頂”,其實是起伏的山坡。雙子山,是一座M形的鋼結構覆土建筑。建筑內是空的,建筑上覆蓋混凝土、擋土牆、灌溉層,形成山體,再種樹、引水、造景。
為何不直接堆山?指著公園地上地下設施圖,雙子山項目經理易衛軍解釋,軟土地基承受不了這麼大荷載,山體緊挨盧浦大橋,地下有污水管線、打浦路隧道,堆山將影響周邊設施運行。
再看山體表面結構圖,一塊塊擋土牆,把山體分割成密密麻麻的“田”字格。樹種進格子裡,能加固水土,防止滑坡。格子下鋪設防水層,上面設置了樹木加固設施。9月中下旬,兩場台風登陸上海,一場雨大,一場風大,雙子山經受住了考驗。易衛軍感慨:“參建各方協力,下繡花功夫,保証了山體建造質量和周邊設施安全。”
雙子山的建造,是公園建設的一個注腳:要“戴著鐐銬跳舞”,兼顧周邊配套設施運行,還要解決許多專業技術難題。
2017年9月,公園開工建設。次年,上海市政府組建世博文化公園建設指揮部,黃融兼任首任總指揮,協調9家建設主體、16家參建單位及有關部門,協力建好這件惠民工程。
多部門協力,公園建在地鐵線上。指揮部協調各部門,提前謀劃,為在建的地鐵19號線設置多個出入口,以地下通道形式連接公園東西兩側地鐵13號線、7號線,以及公園內雙子山、申園等多處景點。建成后,市民不出站就能直達園內景點。
多部門協力,公園連通濱江岸線。曾經,一條雙向六車道的世博大道,將公園北區與黃浦江隔開,群眾出園到濱江步道要繞行很遠。如今,北區出口處,世博大道變成立體通道:橋下行車,橋上過人,濱江步道同步納入公園管理,更好地實現還江於民。黃融說,為改建這條道,指揮部協調有關部門,現場辦公、現場決策,保障了其在公園北區開園前順利完工。
“舒適,便捷,景也美!”在公園附近一家企業工作的曹江常沿“公園—濱江步道”的線路夜跑。和客戶談投資,他總要帶對方來公園轉轉,“這是上海投資環境和城市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為何要在寸土寸金之地建公園?
親歷項目規劃建設全過程,黃融能深切理解當年決策之艱:有關部門已制定好規劃草案,打算在這裡“再造一個陸家嘴”,不少企業表達投資意向。
見証公園一點點從無到有,如今黃融更能理解市委和市政府當初作出這一決斷的戰略定力、深遠考慮:要算發展賬、長遠賬。隨著居民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城市影響力不斷擴大,眼前的短期收益算什麼?
時間是最客觀的見証者——
如今,黃浦江畔這片留給人民的城市綠心,全園開放以來日均接待游客逾3.8萬人次,成為展示上海城市形象的一張新名片。
從作別鋼渣高爐到守望青山綠水,留住城市記憶,點亮美好生活
雙子山海拔不高,僅48米。市民評價卻很高:“海拔4800厘米!人造的,蠻不容易嘞!”
這座山,何以高出一籌?
高在設計,安全又實用。易衛軍介紹,48米高度是經反復論証得出的,既不影響觀景,又能防止山體滑坡。登上山頂,壯觀的盧浦大橋映入眼帘,旁邊是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近前,黃浦江畔綠意蔥蘢。
高在理念,開門建公園。原來,雙子山所在之地,多年前有座鋼渣山。77歲的原上海第三鋼鐵廠退休職工吳正江回憶,鋼廠堆放的廢鋼渣有幾十米高,登上去能看到黃浦江:那時的浦東還是田野,浦西方向好多工廠,爐火熊熊,煙氣騰騰。
“如今,高樓大廈,青山綠水,滄桑巨變啊!”吳正江感慨。2017年3月,上海向市民征集建設世博文化公園的“金點子”,2.24萬名市民表達了他們心中的公園願景。包括吳正江在內的不少人建議,在原上鋼三廠的地方建一座山,滿足市中心觀景的心願,還能留住城市記憶。
城市記憶在哪?山的“肚子”裡!空腔結構的山體內,裝進了配電房、停車場,還裝進了上下三層的展館。展館正舉辦“人民的‘鏡’界——上海世博文化公園攝影作品展”,有原上鋼三廠生產時期的,有上海世博會時期的,有公園建設運營時期的。一幅幅作品前,參觀者駐足凝視。
城市記憶,也在山腳下延展。山的北側,是一條400多米長的時光印記大道。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工業之林,那是用28根廢鋼制成的樹木造型路燈,為紀念原上鋼三廠自制成功28噸薄板機架而建﹔仿佛重返世博時間,地面靜臥著見証歷史的鋼制世博鐘,把人的思緒帶到舉辦世博會的184天﹔仿佛看見生態變遷,鏽跡斑斑的鋼堆上,嵌入鏡面不鏽鋼制成的“幼芽”,寓意這片工業遺址,正萌發生態之芽……吳正江是公園的常客,“在這裡,能讀懂一座城市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留住城市記憶,也點亮美好生活。
雙子山以北,是上海溫室花園。這裡能看到樹干圓滾滾的猴面包樹,裡面存了好多水,干旱的氣候它不怕﹔能看到10多米長的巨大板根,熱帶雨林裡長得快﹔還有科普互動,輕觸風葉,風扇旋轉,花園屋頂的燈陣逐層點亮,模擬出花粉傳播的過程……“主打好看好玩!”溫室花園項目經理楊慶華說,他們還在溫室預留了親水空間,打造浪漫花牆,吸引年輕人打卡。
溫室花園周邊,是一片片開闊的草坪,被市民稱為“上海的阿勒泰”。不少人在這裡搭帳篷、野餐、看表演:今年國慶假期,大草坪上辦起音樂節,線下人氣火爆,線上同步直播,800萬人次在線觀看。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策劃運營部經理張峰介紹,一些城市公園活動不夠豐富,游客以老年人居多。通過精心運營,他們想把更多好看好玩的東西裝進公園,讓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市民游客都能在這裡找到理想之地。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歷史,留得住美好……張峰說,這是他心中的城市公園,是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生動演繹,也是以高品質生活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的重要體現。
從東西交流到古今融合,擦亮文化底色,注重傳承創新
傍晚,燈光透過玻璃,打在法國雕塑家羅丹的經典作品——“思想者”的身上。雕塑人物手托下頜,屈膝彎腰,仿佛每一塊肌肉都在用力思考。投影上牆,燈光變幻,影隨光動,靜止的“思想者”一下有了生命。
公園內的原世博會法國館,正舉辦羅丹作品展。見到游客楊琴時,她正與雕塑合影、與光影合影。在法國留學、生活6年,先后在當地多家博物館實習、工作,眼前的展覽讓她震撼,“沒想到,這裡看到的羅丹作品,很多是我在法國都沒見過的。”
“每一件展品都是真品。”策展人吳靜打小在法國長大,一直從事文化資料、展品的收集保護。這次羅丹作品展,她准備了多年,通過向法國有關博物館租借等方式,多方收集了106件與羅丹有關的展品,“思想者”是鎮館之寶。
“投入大量運費、保費,由國外博物館指定專人運輸、布展。”吳靜說,雖然過程不易,但圓了她的心願:讓年輕人不出國門就能看到其他國家的藝術真品,感受東西方的不同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公園的底色。”張峰說,公園保留修繕了俄羅斯、意大利、法國、盧森堡等4個國家捐贈的世博會場館,開展文化展覽、音樂表演等活動,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用優質文化供給提升人民城市內涵。
羅丹與《牡丹亭》,會發生怎樣的碰撞?不久前,上海昆劇團來展館拍攝了作品《羅丹遇見〈牡丹亭〉》。播放作品視頻,隻見畫面被一分為二,羅丹的作品、昆曲的表演同時呈現,一靜一動間,不同藝術形式,表達相同的愛情主題,又各有特色。
“人的情感是相通的。我們用這種形式,讓國外觀眾了解《牡丹亭》,走進我們的傳統藝術。”吳靜說,10月中下旬,上海昆劇團赴法國巡演昆曲《牡丹亭》,這件作品也跟著漂洋過海。
東西文化融合,還濃縮於一座園。步入園內的世界花藝園,能看到北美、日式、中式、意式、英式等不同風格的花園,各有韻味。世界花藝園項目經理梅一凡談起建園初衷:“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欣賞世界各地的花園,體現這座城市的海納百川。”
融合藏在細節裡。英式風格的新境花園裡,兩隻由鮮花做成的蝴蝶振翅欲飛,不少游客張開雙臂,拍照留念。負責花園設計的特級花境師吳芝音說:“這個設計體現蝶戀花的中國元素,還能烘托英式花園的浪漫唯美。”
有東西融合,也有古今融合。走進園內的申園,這座佔地5萬平方米的江南園林,絕大部分建筑採用純木結構,使用榫卯連接,見不到一顆釘子。移步換景,古色古香。
72歲的市民沈燕紅已是第三次來申園了,“過去常去豫園,看古朴典雅的老上海。現在常來申園,看古今融合的新上海。”
融合,體現在一方戲台裡。戲台依水而建,台幕由太湖石壘砌而成,周圍種滿牡丹。戲台高處的一座小亭,名為露香亭。“露香”二字,既指牡丹的國色天香,也為紀念上海明代名園露香園。戲台對面,一座花廳臨水而筑,取名清音館,游客在這裡,既飽眼福,也飽耳福。
夜幕降臨,燈光投影,太湖石砌成的台幕,當真是“牡丹花開”了!“花叢”中,表演者趙雪茹輕彈古箏,《高山流水》的琴音輕快跳躍,仿若樹葉沙沙、小溪潺潺、泉水叮咚……
演出結束,趙雪茹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之前的演出視頻:爵士樂、現代舞、親子音樂劇……申園項目經理周舒延介紹,這裡既表演傳統藝術,也演繹現代生活,滿足群眾多樣化文化需求,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
融合中體現傳承創新。周舒延說,傳統的江南古典園林,多是私家園林,多用圍牆圍起來,如今申園不設圍牆,“體現開放辦園的理念和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
不設圍牆,打開視野。不少游客站在園外的拱橋上拍照,滿園景色盡收眼底。
從開門建園到開門辦園,一錘接著一錘敲,有利於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
“游客有沒有看到你們的致歉?”陳竹問。
“有的,游客還回復表達了感謝……”游客服務中心工作人員答道。
10月25日,星期五下午,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竹組織召開公園每周例會。
原來,公園委托專業機構,實時監測關於公園的輿情信息。例會前兩天,陳竹看到微信工作群發來輿情提示:游客網上發帖,反映溫室花園保潔人員隨地吐痰,要求加強管理。她當即轉給有關部門。后經核實,物業公司依規將這名員工調離崗位,並對所有保潔人員開展培訓。游客服務中心線上跟評,向發帖的游客致歉。
當周例會,梳理一周來游客所提問題的解決情況是重要議題。會議室大屏幕上,表揚類的、咨詢類的、投訴類的,一條條通過輿情監測、熱線電話等收集的信息,變成一張張表格清單。哪些已處理,哪些正處理,哪些要研究后處理,現場梳理,現場辦公。
游客反映的多是小事:“申園公廁沒挂鉤,不方便”“乘坐公園觀光車,有人插隊,坐不上”“溫室花園大廳玻璃沒貼提示,誤以為是出口,一下就撞上了”……
解決小事見精細:“排查園內各景點公廁,沒裝挂鉤的抓緊採購,選牢固的”“觀光車等候區要設排隊隔離帶,游客多的時段要有人疏導”“玻璃上要貼標識物,最好是公園形象標識,不要貼‘小心玻璃’”……
會議室裡,討論熱烈而細致。“有利於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把小事做細、服務做優,才能把辦園的大事做好。”陳竹說。
做細小事見變化:開放的草坪是一例証。
北區開放之初,很多草坪沒有開放帳篷區,但架不住游客熱情高,不少人帶上墊子、帳篷就來了。於是,公園增開草坪,連夜撤掉禁止搭帳篷的提示牌﹔
后來,有游客反映,草坪上種的樹,有些加裝了支撐杆,容易絆著孩子。公園研究后,在杆子外加貼紅白相間的貼紙,格外醒目﹔
前段時間,草坪還來了“神秘客”,反映周六、日游客增多,周邊移動垃圾箱太少,公園很快跟進處理。
“神秘客”是誰?公園委托第三方公司,邀請不同年齡、職業的人群,不打招呼、在不同時間游園。哪些地方要改進,第三方公司每月匯總參觀者意見,向公園反饋。
“從‘金點子’征集到游客反映問題的持續跟進,我們把開門建園、開門辦園理念貫穿公園建設運營全過程。”陳竹說,世博文化公園之於這座城市的意義,不只是一項“民生禮包”,更在於激發人們對公共空間塑造的參與和共享,讓人民主動創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辦好小事還體現釘釘子精神。
入夜,納入公園管理的一段濱江岸線,燈光璀璨,人氣不減。這裡建設了步行道、跑步道、騎行道並行的慢行系統,沿途可以看到公廁、餐吧、咖啡館等配套設施,還有供游客免費休息的小屋“望江驛”。
這樣的配套建設,延伸到“一江一河”:多年來,上海持續推動黃浦江兩岸核心區45公裡公共空間、蘇州河中心城段42公裡濱水岸線建設貫通、品質提升。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規劃發展處副處長翟紹岩說:“這項工作涉及多個行政區和部門,大家勁往一處使、一錘接著一錘敲,才有了美麗的濱江岸線,有了一個個鑲嵌在岸線邊的濱江公園。”
一錘接著一錘敲,難題一個一個解:
南區開園后,考慮整個園區面積較大,公園開通觀光車,10元一位﹔后來,個別游客上車后一直坐車觀光,公園運力跟不上,就改為站點制,沿園內景點設8個站點,終點站都要下車。10月25日的例會上,有部門反映游客的新意見:乘車到一個景點,游玩后想乘車到下一個景點,還要買票,8個站點都乘車去,要花70元,不合理。
有人建議:“憑票乘車,票上設若干票根,到一個站點撕一個,一次購票能去所有景點。”
有人反對:“要是這樣,買了票的乘客很多會選擇乘車去所有景點,我們的運力很難跟上。”
…………
怎麼解決?會上沒有達成共識。陳竹提議:“明天是周末,客流量大,我們現場調查研究,聽一聽群眾的建議。”發揚全過程人民民主,帶動更多市民參與,世博文化公園讓人充滿期待。
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共建和諧美麗城市,共創幸福美好生活。新征程上,上海正奮力書寫新答卷。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08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