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15分鐘社區生活圈,把美好生活“圈”在市民生活的“附近”

2024年11月03日09:49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在你生活工作的社區,步行15分鐘,能去哪裡?能做些什麼?

或許你會去社區食堂,享用實惠可口的午餐﹔到城市書房,一杯咖啡伴書香﹔去社區運動場,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羽毛球賽﹔或許到社區衛生站感受中醫推拿,放鬆筋骨﹔到社區“寶寶屋”臨時托幼﹔又或許到街角的口袋公園散步,回家路上順手買些生鮮蔬菜﹔約上友人騎行濱江綠道、徜徉蘇河步道……

在上海,15分鐘不只是一個時間尺度,更是衡量生活便捷度與幸福感的標尺。人們對一個社區“宜居、宜業、宜游、宜學、宜養”多方面的需求,皆可在“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中找到回應。

2014年,上海在全國范圍內率先提出“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理念。近年來,越來越豐富的城市功能下沉社區層面,營造出更具特色與活力的服務場景,在步行可及范圍內,為市民提供安心暖意的生活保障、融洽和諧的交往氛圍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

在普陀區曹楊新村走一圈,很容易找到“小確幸”:靜謐詩意的花溪路林蔭道、街頭轉角處的口袋公園、清可見底的曹楊環浜……建於1951年的曹楊新村是上海首批“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試點。過去幾年間,曹楊新村加速推進舊住房成套改造和老舊小區綜合修繕兩大工程,先后建成老年友好智慧食堂、“一鍵叫車”智慧屏、慈善超市、“寶寶屋”等……不斷完善的生活配套,極大程度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質,讓老工人新村煥發新活力和溫度。

事實上,生活的“圈”不僅是簡單的地理邊界,更被強調為一個多功能的系統結構。在“以人為本”的規劃理念中,許多曾忽視的細節被重新劃入這個“圈”內。

比如,近年來,浦東新區繽紛社區行動圍繞居民的小事,選取公共設施、街角空間、口袋公園、林蔭街道、慢行網絡、活力街巷、透綠行動、藝術空間、運動場所等9類項目進行“針灸式”改造,實現微改造、大提升。長寧區新華路街道通過梳理內部巷弄,構建便捷舒適的慢行網絡,串聯起創新創業空間、便民服務設施、口袋公園、藝術場所等項目。

隨著城市微更新提速,圍牆拆除,美麗街區改造,也催生了越來越多的“生活盒子”點綴在城市各個角落,讓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內涵愈加豐滿。

秋高氣爽,漫步蘇州河畔時,許多市民會打卡被譽為蘇州河“最美天台”的“蘇河之眸”——一座白綠嵌套的五樓臨河建筑。

前兩年,伴隨“一江一河”兩岸貫通,這幢舊賓館被改造成黃浦區南京東路街道零距離家園黨群服務中心,並嵌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推拿診療、社區食堂、咖啡館、健身房、小型活動室、多功能廳、長者照護之家等豐富功能,滿足周邊的社區居民、白領、市民游客多元多樣的需求。

在上海,像這樣小體量、多功能的公共服務設施空間還有許多。浦東濱江岸線,每隔一公裡就設置了一座“望江驛”。面積不大的小木屋裡,集合公共休息室、衛生間、自動售賣機、醫療急救包等便民設施。青浦區徐練村社區中心內,衛生室、日間照料中心、理發室、便利店、智慧健康驛站、老年活動室等功能一應俱全,旨在“一條龍”式解決村民生活問題。

堅持問需於民、求計於民,也讓上海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始終充滿活力。

長寧區新華街道“社區營造中心”,一塊“社區生活圈提案牆”是常設的人民建議征集點。“社區玩具交換屋”“一平方米保供菜地”“老人興趣工作坊”“特色分享旅行屋”……“刷新”社區管理者想象力的市民提案,如今已落地轉化。

隻有當每一個生活在“圈”裡的人同時成為享受者、建設者和參與者,15分鐘社區生活圈才能真正構建起以人為本的“社區共同體”。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