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walk看虹口丨到北外灘,“啟航”一場文明之旅

虹口,被譽為“海派文化發祥地、先進文化策源地、文化名人聚集地”。漫步街頭,每一磚一瓦、一街一巷都散發著獨特魅力。街道寬敞整潔、交通秩序井然、市民舉止友善......共同繪就文明畫卷。近年來,虹口區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居民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悄然增長。區文明辦攜手全區各街道,邀您“Citywalk 看虹口”,一起開啟虹口文明之旅。
百年前,一批仁人志士從這裡起航,睜眼看世界。“一江一河一港”見証了中西方文明的交匯。如今,3.4公裡濱水岸線,外灘延綿起伏的古典建筑群和陸家嘴的摩天大樓盡收眼底。
這裡是虹口北外灘,是“都市新標杆”。漫步街頭巷尾,北外灘一片片文明之花灼灼綻放,夯實著人民群眾的幸福之基,也塑造出這座海派城市的精神之源。
漫步北外灘,找尋“啟航”坐標
一個紅色浮筒,見証一段崢嶸歷史。在北外灘的廈門國際銀行大廈3樓窗前眺望黃浦江面,這支紅色浮筒格外醒目。而今,樹立在北外灘濱江的“留法勤工儉學出發地”紀念標識是上海市首批設立的重要紅色革命遺址、舊址統一紀念標識之一。2024年3月31日,為期一年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史料展”在3樓展出,展示一百多年前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展歷程和“啟航北外灘、睜眼看世界”歷史場面,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觸角也在不斷延伸。
在楊樹浦路78號廈門國際銀行上海分行的一樓是虹口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與陸家嘴隔江相望,被譽為“最美濱江會客廳”。這裡設有濱江客廳、思政大講堂、小北接力站、小虹互動廳、濱江自習室、文明直播間和健康守護站,為市民群眾提供了理論宣講、市民教育、文化健身、科普宣傳等各類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
近年來,虹口區持續深化“一江一河一港”文明實踐示范帶建設,積極探索“互聯網+文明實踐”模式,聯動市、區多個部門打造“雙語會客廳”“人才會客廳”“科技會客廳”“光影會客廳”等,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用優質的供給服務人民。圍繞海派文化、先進文化、名人文化等主題開展“文化三地”志願宣講、虹口區未成年人修身勵志講堂、虹魔法課堂、白領午間一小時等活動,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領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在這裡,文明實踐三級陣地共享資源,豐富公共文化、體育、科普等服務配送內容和模式,文明實踐助力資源下沉,讓市民群眾享受更加充實、更加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江一河,日夜奔流,人們在這裡找尋到“啟航”的坐標,感受新時代脈搏的跳動。
二、中西交融間,升騰起“煙火氣”
蘇州河畔,建成於1932年的河濱大樓是這片土地發展的無聲見証者。彼時,它被稱作“遠東第一公寓”。近百年光陰流轉,如今大樓內住戶既有大樓初建時的“老河濱”后代,也有不斷融入城市發展的新上海人,更有近年慕名而來的外籍“新河濱人”。
拾級而上,“河濱會客廳”通過“修舊如故”的沉浸式改造讓河濱大樓成為傳承歷史記憶、承載美好生活的最好載體。河濱會客廳在提供各類服務功能的同時,還為居民搭建了協商議事的共享空間。空間融合了休憩、展陳、醫療、閱讀、講座等多種功能,在中西交匯的空間中,濃濃的城市“煙火氣”徐徐蔓延……
同時,南天潼居民區覆蓋了蘇州河虹口段全路段及黃浦江部分路段,河濱步道環境保護值得關注。在文明實踐站的牽頭下,由熱心居民和周邊單位白領組成的“守護一灣碧水”志願服務隊迅速成立。志願者們常常穿上綠馬甲,一邊在河畔做清潔維護,一邊向游客們宣傳保護母親河的重要意義,號召大家共同營造“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濱水環境。
三、品書香濃郁,堅定文化自信
一路前行,昔日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驛站,今成市民文化寶庫。這座英式風格外牆的書店——“1925書局”,最早是商務印書館虹口分店,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驛站,是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活動的重要據點,也是最早成立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的地方之一。這裡流淌著的濃厚的歷史感是主旋律,緊跟潮流的創新是協奏曲。
1925書局,不僅是弘揚紅色文化的勝地,烙印著傳承百年的紅色基因;也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窗口,旗袍賞析、茶藝品鑒、中醫探究、非遺傳承、滬語教學、國潮相聲等具有本地特色的體驗活動深受群眾歡迎。在這全新的社區文化空間,學術專家、文化名人紛至沓來,當地文化資源深度融合,“商務印書館虹口講堂”“市民夜校”等品牌系列文化活動不斷上演,讓書香文明氣息充實群眾的日常“生活圈”。
這家有底蘊有文化的書店,為周邊白領提供閱讀休憩、文化體驗之所,為都市文藝青年辟一處溫情港灣﹔讓轄區居民在市井煙火中體驗多元文明的交融,享受“家門口”的詩與遠方,在沉浸式閱讀中修身、悅己。
四、解憂雜貨鋪,服務零距離
在北外灘工作居住,解憂一站享。位於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20層的北外灘白玉蘭新時代文明實踐特色站,被年輕人們親昵的喚作“解憂雜貨鋪”。這家“雜貨鋪”不僅在就醫記錄冊申領、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方面提供白領們需要的社區事務,還對接區內優質醫務資源,開辦健康養生講座......漸漸地,“有事就去20樓問問”,成了在白玉蘭廣場辦公的白領們的習慣。
樓宇治理不僅有高度,更有溫度。這裡還設置暖“新”加油站,持續為新就業群體送上“暖新大禮包”,為快遞外賣小哥提供電瓶車充電、健康義診等暖心服務。這一模式更被復制到北外灘各大樓宇、園區等文明實踐特色站中,讓文明新風傳播得更遠,形成了“浦創5·20”愛心加油站、“北外灘暖新驛站”等一系列服務項目。
大樓內的白領不僅想接受服務,更想通過文明實踐的平台,為社區做點事。通過街道牽線搭橋后,社區困難居民的150個微心願在平台發布。企業紛紛認領,安康通、電飯煲、成人尿布……一份份滿載著白領們心意的新年禮物,給社區困難居民帶去了暖意。社區與樓宇之間“不僅只是物理上的歸屬,還能成為心靈上的歸宿”。
一江一河,日夜奔流,流淌著時間的記憶,跳動著時代的脈搏。從城市發展到產業升級,從公共空間開放到產業與文化內涵的注入,加之居民群眾文明素養的日益提升,我們看到一片片文明之花在北外灘濱江灼灼綻放。“一江一河”濱水岸線日新月異的變化,正在為“上海北外灘、都市新標杆”持續增添新時代文明的氣息。
(來源:上海虹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