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五周年 | 楊浦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民生溫度”到底有多高?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作為首提地的楊浦,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生活青春涌動,一起來感受這座越來越“YOUNG”的人民之城……
洗、切、配、燒、裝,廚房裡,一條“生產鏈”有序運作,“每戶心裡都有數”,訂餐老人有“專屬外賣員”,為老人送餐,是一場速度與溫度的“賽跑”﹔閱讀室、室內游樂區、烘焙區等一應俱全,歡聲笑語不斷,社區裡的兒童之家不僅是溫馨、舒適的活動空間,還是引導孩子們參與社會實踐、傾聽“童言童語”的“議事場所”……
十一屆區委九次全會要求,要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創造人民城市美好生活新圖景。人民城市新實踐,楊浦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民生溫度”到底有多高?
為老人送餐,是一場速度與溫度的“賽跑”
廚房裡,一條“生產鏈”有序運作
醬香濃郁的紅燒大排、爽口的黃瓜炒蛋、鮮嫩的白灼生菜……每天,超過800份“專屬外賣”從運和源中央廚房出發,“飛”入訂餐老人的家。位於運河灣知識產權園的運和源中央廚房,是楊浦第一家為老助餐中央廚房。“我們採購、烹飪、送餐‘一條龍’,讓老人吃得放心。”運和源中央廚房負責人王紅貞說。
為老人送餐,是一場速度與溫度的“賽跑”。餐食無論酷暑嚴寒都冒著“鍋氣”,離不開一條“生產鏈”的有序運作。
“食材不隔夜”,凌晨2點是每天的採購時間。后廚安排專人准時前往批發市場,根據當天的菜單集中訂貨,食材於採購當天清晨6點送至中央廚房。“因為訂單多、體量大,一天的採購量(包括葷菜、素菜、豆制品),就要將近一噸。”王紅貞告訴記者。
“動作加快,准時出餐!”清晨6點,食材到貨,工作人員各就各位,剁、切、洗、燙、撈……這些步驟完成后,就到了大廚們發揮烹飪功力的時候。一道道菜品新鮮出爐后,被迅速運往打包間。七、八位工作人員站在封裝機兩側,打飯、裝菜、封蓋,分工明確。門外,送餐員們已經准備就緒。
據介紹,運和源中央廚房每天推出A、B、C、D四款套餐,分別為常規、無糖、無海鮮、清真,更好滿足老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售價均為12元一份。
“每戶心裡都有數”,訂餐老人有“專屬外賣員”
“大部分是A餐,少數老人有特殊身體情況,要無糖B餐,我們每天早上要確定好客數、地址無誤。”7月31日上午9點,送餐員湯慧忠正忙著一邊接收餐盒,一邊核對當日的送餐清單。烈日下,他還沒來得及出發就已汗如雨下。“一到夏天,許多老人醒得早,吃得也早,所以我們整個送餐流程都要提前。有些老人還有糖尿病,不能餓肚子,我們在設計路線時也會統籌考慮到。”湯慧忠說。
這些送餐員大多是從業多年的“老手”,與老人們非常熟悉。每天送餐時,他們都會根據老人的用餐時間來調整線路。
運和源中央廚房服務楊浦7個街道的約800位老人。今年55歲的湯慧忠主要負責定海路街道,一天通常要送50份左右,每天9點左右出發,規定最晚送達時間不超過中午12點,送達時飯菜表面溫度不低於70℃。
由於大多數訂餐老人都住在老舊小區,樓棟沒有電梯,上上下下爬樓是湯慧忠的工作日常,“做我們這行的,一天爬一百多層樓是必須的。腿不快,怎麼按時送餐?”
“周阿姨,我來了!”上午10點左右,湯慧忠敲響了當天第一戶訂餐老人周玲鳳的家門。餐食進門,還是熱氣騰騰的。“我訂餐好幾年了,小湯人很好,很准時,每天都是10點左右送到我家,叫我趁熱吃。我們已經很熟了!”周玲鳳說。
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送餐需求。93歲的萬阿婆住在一樓,每次先從外面敲敲窗,是湯慧忠與老人達成的默契。“小湯敲窗是提醒我他來了,然后他再繞到正門,把飯菜送到房間。我很感謝他。”萬阿婆告訴記者。
湯慧忠在楊浦從事送餐工作已經16年了。對於這條送餐路線,他幾乎不用看清單,“每戶心裡都有數”。上門時,湯慧忠經常對老人噓寒問暖,了解最近的飯菜是否合口味、是否需要更換套餐。“服務老人,就像服務自己的父母,不能不用心。”
“開張”多年的運和源中央廚房,早已收獲了一眾老年“粉絲”,服務范圍不斷擴大,訂餐人數“與年俱增”。“我經常跟員工說,做老年餐,就是要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為老服務這件事,沒有一點情懷和初心是不行的。”王紅貞表示。
目前,楊浦正在建立以中央廚房為核心的餐食物流配送體系,以規模化、專業化、標准化的管理,提升效率與質量,為越來越多老人送上“舌尖上的幸福”。
兒童友好,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一抹“多巴胺色”
弧形的沙坑裡滿是細膩的沙子,滑梯的每一個尖銳處都做了防撞處理……近日,還未走近新江灣城街道九龍倉兒童之家,記者就被歡聲笑語吸引。這個去年建成開放的兒童之家,設有閱讀室、室內游樂區、烘焙區等多個區域,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個溫馨、舒適的兒童友好空間。
日前,第二屆上海市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論壇舉行。論壇發布《上海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年度報告2024》與《上海市兒童友好政策指南1.0版》。《年度報告》從各領域建設成效、各區具體實踐等維度展示了上海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路徑模式。《政策指南》採用問答形式,為家庭和兒童、兒童友好工作者分別提供了政策參考。
兒童需要什麼?喜歡什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傾聽“童言童語”尤為重要。
在楊浦區婦兒工委辦、新江灣城街道婦聯和上海音樂學院實驗學校的支持下,九龍倉璽園居民區成立了“友童參事會”,活動地點就設在九龍倉兒童之家,並設計了“九龍倉元宇宙快樂星域計劃”互動課堂,鍛煉和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和思考力,引導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為社區建設發展“出謀劃策”。
“2+5+N”,是新江灣城街道推進兒童友好社區空間建設的“算式”。
“2”,建立兩個街道層面的兒童服務中心、分中心﹔“5”,在條件相對優渥的社區點位打造五個兒童之家﹔“N”,指在條件相對一般的居民區設立“兒童微家”,同時將轄區內的政悅路、淞滬路、殷行路公共運動場,悠方購物中心,星匯廣場,新江灣城生活廣場,新江灣城公園等納入街道“二中心多站點”網絡布局,滿足全年齡段兒童需求,覆蓋15分鐘社區生活圈。
去年5月27日,伴著江面上的汽笛,楊浦大橋下傳來時而高亢、時而細膩的鼓聲,控江二村小學分校學生趙若芸是第一次接觸鼓圈,她很快愛上了這種節奏感:“喜歡敲鼓,這個節奏讓我感覺太開心了!”“鼓音‘悅’大橋·童‘響’友好城”大橋公園親子鼓圈活動,是楊浦區婦兒工委辦去年在大橋公園嵌入的首個兒童友好服務項目。
大橋公園建成兒童探索樂園,開展“小小規劃師”漫步濱江、親子鼓圈等活動,廣受孩子與家長的青睞﹔五角場幼稚園、杭州路第一小學等學校鼓勵學生“建言獻策”,完善“一米高度”視角的校園體系建設,帶頭推進校園空間適兒化改造﹔建設一批兒童友好醫院,提升兒童健康服務能力,打造優質的就醫環境……人民城市新實踐,楊浦把兒童友好理念全面融入區域發展,以兒童友好繪就人民城市溫暖底色。
兒童友好的未來走勢如何?進一步滿足兒童多元需求,發揮兒童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成為推動城區創新發展的參與者、社區的“小主人”。未來,楊浦將繼續開展覆蓋教育、健康、文化、體育、科學、空間建設等各領域的兒童友好城區服務品牌項目,多維度、多層次、立體化推動新時代兒童事業高質量發展,讓兒童友好理念為城區創新發展賦能。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