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國際社區如何管理電瓶車?中英日韓多語種宣傳,物業經理指出痛點

2024年06月16日09:4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你們平時怎麼給電瓶車充電?”華麗家族小區業委會副主任陳磊提問。

“之前是把電池拆下來拿到店裡充,現在不允許(室內充電)了,就在沿街面找充電樁。”回答者是中原地產黃金城道店的負責人。

“古北路上安裝了電瓶車充電樁,你們有去試過嗎?”此時提問的是長寧區虹橋街道榮華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邵啟穎。

“偶爾去,但距離黃金城道步行街有點遠,而且那裡的車輛數比較飽和,有時候去了沒位置充電。”中原地產代表回復。

“所以還是要提前排摸整條步行街的電瓶車數量,根據需求再做安裝充電樁的決策。”陳磊這一建議直接面向了邵啟穎以及黃金城道步行街管理處負責人任爾棟。

上述對話發生在6月13日上午舉行的黃金城道步行街共治委街區共創會上。會議地點並非傳統的居委會或是古北市民中心,而是騰挪到了中國銀行黃金城道支行的二樓會議室。時長1個多小時的共創會重點討論兩件事——電動自行車的安全使用以及商鋪外擺位管理,討論結果將納入“黃金城道街區守則2.0版”,作為面向周邊小區和商戶的街區公約。

參與此次共創會的近20位成員來自黃金城道共治委員會、虹橋街道自治辦、黃金城道步行街管理處、街區商鋪以及古北榮華第三居委會。值得一提的是,黃金城道沿線6個自然小區的業委會、物業負責人均有出席,參與的商戶代表則涵蓋咖啡、培訓機構、房產、銀行和零售等不同業態。

開放於2009年的黃金城道步行街全長670米,是古北國際社區地標性的“網紅街區”。步行街兩側目前有約200家商戶,分布密集,不少商戶的外擺位、擺放的電瓶車平日裡都是“你挨著我、我緊靠著他”。

2019年,虹橋街道牽頭成立黃金城道步行街共治委員會、黃金城道步行街友好商戶聯盟等街區自治組織,陸續推出了街區守則、街區公共展覽,探討議題涵蓋文明養寵、非機動車停放、街區驛站建設、垃圾分類等社會民生的多個方面。

邵啟穎告訴記者,結合6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以及現有的《高層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定》,近期居民區正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禁止樓道停放、飛線充電等安全隱患的宣傳力度。同時,依托居委會從小區內部遷至黃金城道沿街,在“融”古北驛站設置延伸窗口的契機,拓寬服務功能,加強對商戶和居民的安全宣傳。

此前,榮華居民區已制作包含中、英、日、韓等四種語言的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告知書。當天的共創會旨在將電動自行車安全使用的注意事項制度化寫入黃金城道街區守則。

“現在小區內部的電瓶車充電,無論是物業管理還是充電設備,已經能滿足居民和訪客的需求,更棘手的問題是沿街面的車輛停放和充電。”瑞仕花園物業經理邱雲禮注意到,在黃金城道和古北路沿線,一些電瓶車“搶”到充電設施后,有時一充、一停就是一整天,沿街面的車輛停放和充電管理並沒有跟上電瓶車數量的增長。

黃金城道步行街商戶代表、中經堂負責人表示,為了上班方便,不少員工都騎自行車通勤,免去了停放電瓶車和充電的麻煩。“但一些外來車輛看到我們門店附近有充電設施后,有時一充就是一整天,影響了門店客人的進出。”也有物業負責人表示,在實際操作中,遇到電瓶車亂停放或者違規充電的情況,一般選擇第一時間告知城管部門前來執法和挪車,物業人員並不適合與電瓶車車主起正面沖突。

“每次談到電瓶車充電管理,大家提出很多問題,解決的建議也有,但真正執行起來,‘法理’之外還有諸多‘情理’的考量。”現場一位物業負責人說。

同樣,在談到外擺位管理時,當任爾棟介紹黃金城道步行街存量傘座和新增傘座的設置規則和管理規范后,陳磊忍不住插話:“居民等待管理方的明確態度等了好多年,現在終於有人講一些實際、有用的做法了。”他表示,現在小區物業大多以服務為主,但物業和街區運營方的首要職責應該是管理,隻有把小區、街區管理好了,才能讓居民真正感受到服務的優勢。

當天會上,對於步行街的外擺位管理,與會各方達成初步共識,即設有外擺位的商戶將各自的外擺位經營區域退界20-30厘米,留出1.5-2米左右的步行街上街沿供小區居民通行,后續實踐中將不斷調整外擺位的尺度劃分。對於增設電動自行車充電設備,虹橋街道將結合黃金城道共治委員會成員各方的建議,在原古北路公共充電設備的基礎上,以需求為導向展開調研,在步行街臨近區域找尋符合安裝條件的點位增設充電設施。

共創會次日,虹橋街道在6月14日舉行了一場嚴禁電動自行車“飛線充電”社會動員工作推進會。記者在會上獲悉,結合轄區內國際社區和老公房小區多元共治的特點,虹橋街道一方面將廣泛匯聚民智,凝聚樓組長、志願者、城市建設者等各方力量開展電動自行車管理的自治共治。同時,街道也將疏堵結合,分步推動新一批智能充電設施落地,用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的方式,更方便、安全、實惠地滿足居民和商戶的充電需求。

(責編:龔莎、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