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充電設施缺口大、非法改裝行為多、電池質量堪憂等一些症結問題需進一步解決

標本兼治,電動自行車源頭治理要跟上

2024年06月12日09:19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一些社區正通過安裝智慧電梯、智能充電樁、預警平台等“人防+技防”舉措,持續推進防范管理。而在空間有限的老舊小區,體積小、安全性高的智能充換電櫃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市場監管部門應對電動自行車銷售點、維修點定期常態化監管,嚴格產品質量抽檢。同時,加強與交警等部門協同執法,共享線索和信息,形成監管合力。鼓勵公眾舉報非法改裝行為

■如何處理老舊車輛及電池是需補上的短板。目前,我國並未作出非機動車強制報廢規定,動力電池回收體系不完善。應像對機動車那樣,將納管的所有電動自行車及駕駛人納入管理視野

國家消防救援局數據顯示,去年共接報電動自行車火災2.1萬起——由電動自行車引發的火災數量連年增長,加強電動自行車安全源頭治理已成當務之急。

上海以完善制度設計為著力點施策。修改后的《上海市非機動車安全管理條例》已於6月1日實施,從生產、銷售、上路、使用等多個環節入手,直指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然而,《條例》落實過程中,也有一些症結問題亟待解決:居民小區安全充電設施缺口大、車輛非法改裝行為量大面廣、電動自行車用電池質量參差不齊、老舊車輛回收報廢體系尚不完善等。

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深入走訪,多名受訪者指出,提升電動自行車安全源頭治理效能,是一項涉及頂層設計、法律保障和落地實施等不同層面的系統工程。當前,結合《條例》實施,有關部門既要切實做好管理,更要落實疏導保障措施,探索形成更多社會共治方案。

加強警示教育和宣傳

在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中,由違規停放和充電引發的案例並不少見。電動自行車火災致人員傷亡的,九成以上是因為停放在樓道、室內等地方。如何讓數量龐大的電動自行車規范停放、安全充電,既是推進電動自行車安全源頭治理的重要內容,也是長期困擾社區管理人員和執法部門的難點所在。

對於電動自行車違規停放和充電行為,消防法及《上海市住宅物業管理規定》早已設立禁止性規定及罰則,但真正執行卻面臨重重阻力:部分物業人員並未及時制止違規停放和充電行為,或未向相關部門及時報告、協助處理﹔一些社區和消防人員也面臨“舉証難、罰不動”的窘境。有執法人員表示,目前執法仍以告誡為主,對於老舊小區住戶,往往“罰不動、罰不了”。

針對管理、舉証和處罰的現實難點,新修改的《條例》進一步細化規定,明確監管主體和法律后果,為執法落實提供制度性保障。《條例》規定:電動自行車及其蓄電池不得在以下區域停放或充電,包括建筑物首層門廳、共用走道、樓梯間、樓道等共用部位,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車通道及其兩側影響通行的區域,人員密集場所的室內區域,居住建筑的室內區域(按照有關標准設置的電動自行車集中停放、充電場所除外)等。

針對不同場所的違規停放和充電行為,《條例》也明確了對應的管理主體和處罰依據。據悉,6月1日,《條例》實施首日,市城管執法局執法總隊就開出首張違規充電罰單,有居民因私拉電線充電被處罰款50元。

管理難背后,電動自行車停放難、充電難的困境也不容忽視。一些社區管理人員坦言,如果沒有充足、便捷的停放和充電設施,整治行動一過,“各種違規行為很快就會回潮”。

治理過程中,更多基層工作人員感受到,“堵”是權宜之計,“疏”才是根本之策。浦東新區北蔡鎮蓮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段國峰深有感觸,此前在走訪摸排中發現,蓮安居民區共有電動自行車300多輛,但充電設施有限,一些居民隻能靠“飛線”或入戶充電。這兩年,蓮安居民區的幾個小區陸續加建或改建了電動自行車集中充電場所,原先多發的違規充電現象得到顯著改善。

如何找到系統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依靠懲罰手段,上海正探索以“智慧化治理”手段完善監管和服務。一些社區正通過安裝智慧電梯、智能充電樁、預警平台等“人防+技防”舉措,持續推進防范管理。而在空間有限的老舊小區,體積小、安全性高的智能充換電櫃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基層工作人員認為,很多車主對電動自行車電池用電安全缺乏足夠重視,要通過警示教育和常態化宣傳,持續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我們組織樓組長和志願者進行警示教育和宣傳。說得多了,居民的安全意識和自防自救能力確實提高了,不僅自己不會拉線,看到這類情況還會通過居民微信群等渠道反映。”段國峰說。

形成常態化監管機制

電動自行車火災隱患不應只是被攔在“樓外”,更應被擋在“市場外”。上海消防救援部門的通報顯示,發生火災的電動自行車,大多有加裝換裝電池、車身結構改變等情況。而在車輛出廠時,產品和電池都有質量保証,問題主要出在翻新、改裝等環節。

上海警方近期查處了多個提供改裝服務的車輛銷售點。在寶山警方查處的案件中,店主牛某會根據買家需求,將原車裝配的48V電瓶改裝為60V、72V電瓶,再對外出售“定制整車”。目前,牛某等二人因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已被刑事拘留。

除了換上超標電池外,一些門店還會幫車主解除限速。按照國標規定,電動自行車限速為25公裡每小時,但通過解碼的方式,可將最高時速刷到60公裡左右。記者發現,此類解碼器在電商平台並不難找,最便宜的隻要十幾元。

有的門店還提供“先上牌后改裝”服務。記者了解到,在警方查處的案件中,有銷售人員告訴消費者,隻要購買電動自行車,都可免費提供改裝拆除限速裝置和更換大功率電池等服務,然后讓消費者先去車管所上牌,回來后再改裝。

相關法規早已明確,改裝電動自行車屬於違法行為,且改裝車輛隱患重重,為何仍有人熱衷於此?記者採訪發現,一些消費者為突破速度限制、追求高續航,成為改裝電動自行車的“忠實粉”﹔一些門店為獲取利益,不惜冒險迎合消費者的改裝需求,部分使用的還是劣質或翻新元件。

與此同時,較大的監管難度和較低的違法成本,也成為遏制非法改裝的阻礙。一名一線交警告訴記者,路面執法時,主要關注電動自行車外觀的結構改變和加裝配件等情況,至於改裝超標電池、解除限速等行為,民警很難在現場識別和認定,“還有些違法車主,當你面拆除掉加裝設備,但過兩天又裝回去了”。

末端管理存在阻礙,追溯非法改裝的上游服務商同樣面臨挑戰。“最近隨著檢查和執法力度的加大,一些商鋪開始隻為熟客提供改裝服務,也有人改為線上接單、晚上改裝,大大增加了違法的隨機性和隱蔽性,獲取線索和固定証據越來越難。”一名市場監管人員表示,相較改裝車輛帶來的收益,被查處的違法成本並不高,致使一些商鋪頂風作案。

這個現象得到立法部門的重視。修改后的《條例》明確禁止各類非機動車加裝、改裝行為,及銷售拼裝、加裝、改裝的非機動車。此外,《條例》加大對非法改裝經營性活動的處罰力度,對“從事拼裝、加裝、改裝非機動車經營性活動或者銷售拼裝、加裝、改裝非機動車的”,由原來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改為“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

立法和執法結合,才能真正遏止非法改裝行為。“加大對銷售渠道的監管和處罰,商家想必會衡量得失,不至於繼續無視相關規定而自行其是。”業內人士建議,市場監管部門應形成對電動自行車銷售點、維修點的定期常態化監管機制,嚴格產品質量抽檢。同時,加強與交警等部門的協同執法,共享線索和信息,形成監管合力。此外,還可以鼓勵公眾對發現的非法改裝行為進行舉報,給予適當獎勵,以提升社會共治效能。

電池質量是重中之重

上海市公安局嘉定分局對近期發生的幾起電動自行車起火事故溯源發現,電池單體故障等是重要的致禍原因。業內人士也指出,把好電池質量關是做好電動自行車安全源頭治理的重中之重。

由於輕便、能量高等原因,近年來,鋰電池替代鉛酸電池成為趨勢。據艾瑞咨詢《2023年中國兩輪電動車行業白皮書》,2018年鋰電兩輪車的滲透率為12.7%,2022年提升到了25%。研究機構EVTank預測,到2025年,鋰電電動自行車的滲透率將達56.4%。

然而,部分劣質鋰電池流入市場,從源頭端帶來了安全隱患。“電池既可能成為火源,也可以是起火后重要的助燃劑,其本身的安全和保護措施不容忽視。”上海消防救援總隊鬆江支隊副支隊長周明川表示,因為鋰電池自身結構及化學體系不穩定,再遇上碰撞、擠壓、過充、短路等情況,更易引發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

本身質量就不過關的劣質電池,如同四處游弋的不定時炸彈,威脅著城市安全。據上海公安部門介紹,相較正規廠家出廠的合規鋰電池,低劣鋰電池價格僅為其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常以超標大容量吸引有電動自行車改裝需求的消費者。有的小作坊還專門回收報廢電池,對其進行再加工和出售,生產工藝和質量都不合格,隱患更加嚴重。

今年以來,上海公安聯合市場監管等部門,持續加強對電動自行車用電池、充電器等核心部件生產銷售領域的假冒偽劣案件偵查力度,從嚴從重處罰,力圖斬斷非法生產銷售網絡鏈條。據悉,相關部門對全市500余家電動自行車銷售門店開展了3次聯合清查,發現多條制售偽劣電動自行車的違法線索。其中,針對生產、銷售金額達到5萬元以上,涉嫌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的,由公安經偵部門予以刑事打擊,共偵破非法制售偽劣電動自行車案近30起,查扣偽劣車千余輛,涉案金額達2800余萬元。

劣質電池存在的症結,與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強制性國家標准長期缺失有關。目前,電動自行車用鋰電池生產標准依據的是2019年施行的《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國家標准。據周明川介紹,這只是一個國家推薦性標准,並不是一個強制性標准,企業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強制性國標的缺失,給劣質電池更大的生存空間。出了問題,也難以追溯生產企業的責任。”

好消息是,這一空白將被填補。近期,《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安全技術規范》強制性國家標准發布,將於今年11月1日實施。除規范電動自行車用鋰離子蓄電池產品設計、生產和銷售外,該規范還要求制造商在電池組上標注“安全使用年限”,提醒用戶到期淘汰老舊電池,減少老舊電池帶來的潛在安全風險,保障用戶生命和財產安全。

如何處理老舊車輛及電池,是另一塊需要補上的短板。目前,我國並未作出非機動車強制報廢規定,動力電池回收體系也不完善。“應該像對機動車那樣,將納入規范管理的所有電動自行車及駕駛人納入管理視野,建立電動自行車產品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規范騎行行為。”一名交警說。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應加快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明確車輛及電池的報廢、回收標准與流程,推進電動自行車賦碼溯源管理,匯集產品認証、生產、銷售、登記至回收等全流程信息,利用數字化平台實現多部門協同監管。(記者 鄔林樺)

(責編:王文娟、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