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引領區丨率先進入規模化生產!這家企業領跑人型機器人新賽道
身高1.65米,體重55公斤,一位快速行走、敏捷避障,不僅想當醫生,還有望勝任司機、廚師、消防員的人形機器人,去年在張江機器人谷誕生之后,今年3月走進了素有“數字達沃斯”之稱的全球科技盛會LEAP 2024科技展。通用人形機器人GR-1在沙特利亞德成為展會亮點,吸引了眾多參會者的圍觀和咨詢。
據了解,傅利葉今年將會發布更具運動能力的新版人形機器人,實現穩定的行走和全地形通勤,同時實現超過500台人形機器人的規模化生產。
“機器換人”逐漸走入現實
在張江機器人谷12號樓上海傅利葉智能機器人實驗室裡,10個拳頭大的“動力單元+力傳感器”搭建起兩條可媲美人體胳膊的智能機械臂——它們不僅可以自由揮舞,而且擁有超強的記憶和學習能力。在公司創始人顧捷心裡,機械臂可以隨時變成機械腿、機械身軀,甚至機械人。“因為,對智能機器人產業來說,微型又智能的動力單元、力傳感器、控制器等才是最底層的核心技術,我們團隊自創業以來堅持突破基礎的核心部件,自主創新的通用機器人終於走出實驗室了!”
當前人工智能浪潮的爆發,全球“機器換人”進程加速,人形機器人有望像人一樣深入各細分消費端,成為AI下一個重要落地應用場景。來自上海的GR-1身高1.65米,體重55公斤,採用高度仿人設計,“它具備一定的通用性,就像我們人類一樣,可以去當醫生、司機、廚師、消防員……隻需要在專用場景上做一些開發適配,相當於賦予機器人一種職業。”
作為通用化程度高、高度集成和智能化的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既需要極強的運動控制能力,也需要強大的感知和計算能力。按照傅利葉智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顧捷設想,人形機器人要如同人類,身體和神經網絡需要發育到一定程度才能很好地完成某項工作,對於機器人來說,它的關節力量和運動控制至關重要。簡單地說,就是要“四肢發達,大腦強大”,這是通用人形機器人的終極追求。
現在的GR-1全身40個自由度,最大關節模組峰值扭矩300NM,負重50公斤,並能夠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穩健上下坡、抗沖擊干擾等。“這樣的指標在行業內是十分有競爭力的,也是傅利葉智能此次戰略升級的底氣。”顧捷透露,公司下一代升級產品將在運動和認知兩大方向重點突破。“希望下一代機器人能夠跑起來,可以跳遠或者跳高。同時進一步優化分析處理能力,被下達指令時,能夠理解具體的語義,拆解、響應並能夠獨立完成一定的任務。”
領跑通用機器人技術研發
“學生時候,就夢想著能開發一款適用於各個領域的通用機器人,雖然失敗的概率很大,但總想著做出來還是挺有價值的。”早在創辦傅利葉智能之初,顧捷就已經開始籌謀研發人形機器人。
但由於當時機器人的運動能力、AI算法以及市場應用等條件尚未成熟,傅利葉智能便另辟蹊徑,切入康復機器人這一細分市場,率先發布了國內首款商業化下肢外骨骼機器人,以雙足機器人的形態開啟了人形機器人的雛形探索,此后不斷自研核心硬件及技術。直至2019年,通用人形機器人項目才正式啟動。
“這就像樂高積木,得由一個個積木組成。我們很早就開始攢人形機器人所需的各個關鍵模塊。”經過多年沉澱,傅利葉智能在傳感器、一體化執行器、模塊化設計、機械仿生結構等底層技術方面積累的知識產權數已超百項,尤其在執行器關節領域更是具備了核心優勢。傅利葉智能憑借康復機器人技術在智能康復場景的創新和成功應用,為GR-1的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在通用機器人領域的領跑。
通用人形機器人最終應具有與人類相似的身體結構,包括頭、軀干和四肢,雙足行走,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和決策智能,並靈巧地執行任務,這對機器人的“力量”增強和“體重”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就如同人減肥的同時要增強力量,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六年前,外骨骼機器人最初穿到患者身上時,機器人每個關節的力量是不夠的,加上器械本來的重量,患者穿上后需要用兩個拐杖來保持平衡。一代代的更迭之后,時至今日甚至可以“身輕如燕”了。
顧捷說,通用機器人在工業、康復、居家、科研等多應用場景潛能巨大,遠期通用人形機器人需求量將遠高於目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我們希望在一兩年內實現量產交付,期待3年左右機器人能夠靈巧地完成一些通用任務,5至10年實現機器人真正走入普通人的家庭。”
“傅利葉智能的責任是讓國外看到中國智能制造的實力與價值,打破中國制造廉價與質量不高的刻板印象。我們希望能夠為中國制造打上新的標簽,讓中國高質量、高性能、高技術含量的機器人產品走向世界。”顧捷說,我們深切體會到科技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作為上海的企業,我們有責任也有決心把握通用人形機器人這個創新發展的方向,推動技術突破,拓寬應用場景,完善產業鏈,助力上海乃至國家在科技創新路上穩步前行,實現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
(來源:浦東發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