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527種!上海最新“家底”公布,地利人和是關鍵,也有講不出道理的偶然

2024年04月09日09:1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隨著新的觀察記錄不斷增加,上海記錄“在冊”的野鳥種類增至527種(22目82科255屬),佔全國鳥類種數的34.9%,這是4月8日上海市第43屆“愛鳥周”啟動儀式上公布的最新數據。

少了一種?

2023年,上海增加了9個鳥類新記錄。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查詢資料發現,截至2022年底,上海記錄“在冊”的野鳥種類為519種,增加9種后應當是528種,為何官方公布的卻是527種?

上海市林業總站工程師鄭運祥表示,這是因為近期《上海市鳥類名錄》進行了調整,2015年的一個鳥類新記錄因存疑,分級由A類(可以確定在上海地區出現過的野生鳥類)更改為E-b類(具有近似鳥種,但通過已有的影像或聲音記錄無法明確區分的鳥種)。

記者了解到,這個新記錄存疑的鳥類為戈氏金絲燕,2015年6月8日在奉賢區海灣鎮碧海金沙附近曾有一筆記錄,時至今日,戈氏金絲燕在上海僅有這一筆記錄,而且許多專家學者認為這一記錄有疑點,尤其是淺色腰部的特征尚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種類金絲燕的可能性,秉持科學嚴謹的態度,暫不作為新記錄,使2023年前上海記錄“在冊”的野鳥種類減至518種。

可喜的是,上海鳥類新記錄未受此影響,在2023年實現了“大豐收”,多達9種“新人”加入了上海鳥類的大家庭,它們分別是丹頂鶴、藍喉蜂虎、歐柳鶯、林柳鶯、白頂溪鴝、北長尾山雀、粉紅胸鷚、青藏沙鸻和旋木雀。

戈氏金絲燕。 圖片來源: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青藏沙鸻。 劉宇軒攝

9個新記錄

去年9種新記錄到的鳥類中,“打頭陣”的是粉紅胸鷚。2023年4月1日,Dr.BT(網名)在浦東新區南匯東灘禁獵區內觀察並拍攝到1隻粉紅胸鷚。

粉紅胸鷚為中小型鷚類,體長13—18厘米,在繁殖期,這種鳥下半部分身體和眉紋均為粉紅色,是一大特征。分布於中國喜馬拉雅山脈至西南地區的粉紅胸鷚是當地的留鳥,繁殖於青藏高原至華中、華北的粉紅胸鷚種群會在冬季南遷印度至東南亞越冬。

此前,在粉紅胸鷚的遷徙期,中國東部沿海省份也曾有粉紅胸鷚的少量記錄。首次在上海被記錄的這隻粉紅胸鷚應當是春季遷徙時偏離傳統線路,“迷迷糊糊”游蕩而來。

粉紅胸鷚。 Dr.BT攝

“收官”新記錄是白頂溪鴝和丹頂鶴。

栗紅色的胸部和尾巴,披著烏黑亮麗的“披肩”和“圍脖”,頂著滄桑的白頭,一隻擁有高顏值的白頂溪鴝於2023年11月28日出現在長寧區金虹苑小區的陸家浜河畔,被正在遛狗的居民周其雲發現。經多方求証,這是一隻此前上海未曾有記錄的白頂溪鴝。

白頂溪鴝為體型較大的鴝類,體長18—19厘米,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至華中、華北、西南、華南和華東地區,在浙江省和安徽省均有記錄。上海記錄到的這隻白頂溪鴝推測為生活在鄰近省份山區裡的個體,在冬季向低海拔地區游蕩擴散,最終抵達上海。

白頂溪鴝。 穿行印象攝

似乎嫌白頂溪鴝的出現還不夠驚喜,去年12月19日下午,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傳出喜訊,工作人員通過視頻監控系統記錄到2隻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丹頂鶴,這是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首次記錄到野生丹頂鶴,也是我國沿海地區丹頂鶴最靠南的越冬記錄。去年12月23日,崇明東灘最多記錄到7隻丹頂鶴。

丹頂鶴是鶴形目鶴科鶴屬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型涉禽,體長138厘米至152厘米,頸、腳較長,通體大多白色,頭頂鮮紅色,頸、尾、腿黑色,分布於中國東北,蒙古東部,俄羅斯烏蘇裡江東岸,朝鮮,韓國和日本北海道。

值得一提的是,這並非上海首次記錄到丹頂鶴。2008年4月6日、2016年12月10日在南匯東灘禁獵區,2023年6月在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都曾有丹頂鶴的記錄,但從飛羽的痕跡和出現的時間等原因,推測為逃逸或者人工繁育的個體。

去年年底出現的丹頂鶴不同,它們是實實在在的野鳥,所以分級由F類(引入種以及逃逸或放生后,尚未有超過10年以上穩定野外繁殖記錄的鳥種)升級為A類。

“地利”與“人和”

鳥兒對上海青睞有加,部分原因在於上海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中轉站,沿海的灘涂濕地為遷徙候鳥提供了重要的越冬場所和停歇地。

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黃海生態區南緣,正是候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的中間節點。目前,崇明東灘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2023年,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在崇明東灘的記錄數量創歷史新高,還有野生丹頂鶴、疣鼻天鵝、粉紅燕鷗、歐柳鶯等罕見鳥類現身崇明東灘,都是這片“寶地”生態魅力的最佳佐証。

崇明東灘,東方白鸛在捕食。 圖片來源:新華社

更何況上海除了崇明東灘,還有九段沙濕地、崇明北湖、寶鋼水庫等濕地候鳥重要棲息地,吳淞江鳥類棲息地、浦東金海濕地公園、嘉定彭門濕地等野生動物棲息,以及上海植物園、上海動物園、上海濱江森林公園、共青森林公園、世紀公園等大型公園綠地,它們都是鳥兒鐘情的高品質“家園”或“度假勝地”。

吳淞江鳥類棲息地內的濕地,岸邊的杉樹上可見白色的鳥糞,應該是白鷺和夜鷺的“杰作”。 陳璽撼攝

更多鳥類在上海被觀察記錄到,除了上海的地理優勢和不斷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及野生動物資源保護以外,還得益於近百年來幾代鳥類研究者的共同努力。特別是進入本世紀后,觀鳥愛好者的人數大量增加,以及設備技術的提升,讓以前從未被記錄的鳥類更容易被觀察記錄到。

觀鳥這一起源於歐美的戶外活動20多年前傳播到上海,目前上海已形成一支數百人組成的穩定觀鳥團隊,定期自發組織或參加觀鳥活動,還有一批喜歡拍鳥的攝影愛好者,大約有上千人。

近年來,上海誕生的大多數鳥類新記錄,都離不開觀鳥愛好者的“慧眼”。每年名額被“秒殺”的上海市民觀鳥大賽就是生動案例,今年4月13日在上海動物園舉辦的觀鳥大賽,報名通道開啟僅兩分鐘就滿額。

觀鳥大賽現場。 圖片來源:上海市林業總站

偶然的樂趣

不少鳥類在上海被觀察記錄到,未必講得出道理,其中有相當多的偶然因素:一些“迷路”或“避難”的鳥兒在“懵圈”的狀態下來到了上海。

據統計,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上海地區新記錄的70多種野生鳥類中,有9種遠洋海鳥和台風有關:白頂玄燕鷗、烏燕鷗、褐翅燕鷗、白腰燕鷗、中賊鷗、白額圓尾鹱、楔尾鹱、灰鹱和大軍艦鳥。它們幾乎都是在台風天氣下被大風“逼”進內陸地區,選擇江河或海灣作為其飛回海洋的地標,從而被觀察到並創造了當地的新記錄。

2022年,第12號台風“梅花”在給上海帶來狂風暴雨的同時,竟然還制造了一個驚喜:9月15日早晨,有愛鳥人士在世紀公園鏡天湖記錄到一隻罕見的中華鳳頭燕鷗。據估測,在2013年之前,全球中華鳳頭燕鷗個體總數少於50隻。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國際鳥盟將中華鳳頭燕鷗列為保護的最高等級——極度瀕危。

躲避台風的白頂玄燕鷗。 圖片來源:上海市林業總站

中華鳳頭燕鷗。 陸陽攝

“避難”來滬的鳥兒不少,“迷路”來的更多。

2023年4月17日,“各從其類”(網名)和王沁剛等在浦東新區南匯東灘禁獵區內觀察並拍攝到1隻家鴉。

家鴉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省南部,以及印度、緬甸、泰國等南亞、東南亞國家,在當地一般為留鳥,不進行遠距離遷徙。

活動區域遠離上海的家鴉為何會光顧上海?上海野鳥會理事王吉衣表示,通過查找其他省份的記錄,發現2021年9月至10月,浙江省沿海的寧波市和舟山市曾有家鴉的數次記錄,因此推測此次上海的記錄很可能是家鴉在當地的港口跟隨往來的船隻來到上海地區。

這一點類似上海前幾年新記錄到的黑白扇尾鹟、白眉黃臀鵯、紅腳鰹鳥等,均跟著船隻覓食,一路來到了上海,也不排除有船員在航行的過程中發現它們后,帶到東海區域再放飛的可能。

家鴉。 王沁剛攝

上船的紅腳鰹鳥。 圖片來源:上海海事測繪中心

上海去年的鳥類新記錄還有一個和氣象有關的特征。進入11月后,連續出現了旋木雀、白頂溪鴝兩個新記錄,它們可能是在冷空氣向南擴散時,向南方低海拔地區游蕩,因緣巧合下,來到了上海。

去年年底現身崇明東灘的丹頂鶴也很可能是被冷空氣“逼”來的。在我國,丹頂鶴一般隻在江蘇鹽城、山東黃河三角洲、遼河口等地越冬,能夠大駕光臨上海,讓愛鳥人士受寵若驚。專家推測,這些丹頂鶴是受較強寒潮影響,從江蘇省鹽城的越冬地向南擴散遷徙的個體。

王吉衣表示,無論何種原因,目前都只是猜測,人類可能永遠無法得知它們為什麼要來上海,結合經驗,充分發揮想象力,然后收獲驚喜,正是觀察研究野生動物的樂趣所在。

旋木雀。 周章進攝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