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體鑒寶之尋“龍”記︱樂游上海過大年,什麼是“飛龍在天”?

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也是中華兒女的心靈寄托
甲辰龍年正月初四
繼上周尋得鬆江葉榭舞草龍
本周小體繼續帶來“龍年話龍”系列
為你介紹藏在上海體育博物館裡的幾條龍
今天,小體將帶你走近——浦東繞龍燈

浦東繞龍燈
對於上海的年味,清代張春華所著的《滬城歲時衢歌》裡,有一首這樣描繪道:艷說年豐五谷登,龍蟠九節彩雲蒸。瞥如聲涌驚濤沸,火樹千條搶滾燈。舞龍燈,便是其中最主要的了。明清時期,各鄉鎮在節慶活動時都會舉辦大型的舞龍表演。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舞龍的表演形式逐漸由行街表演變為廣場表演,表演也更加具有專業性和規則性。

編創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舞龍
上海舞龍以浦東繞龍燈為代表。浦東繞龍燈又稱三林舞龍,是一種集舞蹈、民族鼓樂為一體的傳統民俗項目,講究藝術性和觀賞性。浦東繞龍燈往往與歲時節慶、廟會迎賽等一些世俗化的民間娛樂活動結合在一起,具有濃厚的民俗性。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常見為九節龍。上海體育博物館第四展廳上方,展有一件浦東繞龍燈的主要道具,採用草、竹、布等扎制而成。
上海浦東三林地區在傳統舞龍的基礎上研究創新,形成了“海派舞龍”特色,開拓了現代舞龍的新天地。
浦東繞龍燈形制主要由龍珠、龍頭、龍身、龍尾組成,借助龍珠和龍體器材在音樂的烘托下共同完成。舞時講究藝術性、炫耀性和觀賞性,具有強烈的上海民間舞蹈的近代都市色彩。

人們通過舞龍來祈求五谷豐登
“海派舞龍”將舞蹈藝術的肢體語言、戲曲的步法亮相、武術的精氣神韻等融入到舞龍的技巧中,表現了祥和、喜慶、歡樂、昂揚之美。如今,三林鎮有“中國民間舞龍之鄉”“中國龍獅運動之鄉”的稱譽。

浦東三林繞龍燈
2011年,浦東繞龍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自2018年起,上海體育堅持非遺文化的記錄、保護和傳播。五年間,完成拍攝精武武術、船拳、八卦掌等19個體育非遺項目紀錄片,策劃推出體育非遺項目科普、體薈非遺進社區等各類線上線下活動和圖文音視頻。2023年5月18日,上海體育博物館與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共同推出“尚武•承文•傳藝”體薈非遺主題展,以歷史底蘊為時代賦能,共同構筑上海體育文化的美好圖景。
(來源:上海體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