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體鑒寶之尋“龍”記︱龍年話龍,節后開工,來上海體育博物館打卡吧

2024年03月01日11:23 |
小字號

節后開工第三天

你找回狀態了嗎?

小體已經滿血復活

今天的“龍年話龍”系列

小體將繼續為你介紹

藏在上海體育博物館裡的龍元素

——菊園小青龍

圖片

菊園小青龍

龍是中國傳統的精神圖騰,全國各地都有各式各樣的舞龍傳統,人們以此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在上海市嘉定老城區西北面的菊園新區,也舞動著一條輕巧歡快的小青龍——小青龍舞龍會

在上海體育博物館第四展廳的實景沙盤中,首先映入眼帘的這條龍便是小青龍舞龍會中使用的道具——菊園小青龍。小青龍在中國眾多的龍燈中屬於小龍,純手工制作,全長約10米,骨架由竹篾制成,一共8節,其中1節龍頭,1節龍尾,6節龍身,中間用青布連接,這樣的連接方式減輕了許多重量,而且婉轉靈活。龍身內置蠟燭,龍嘴口含一顆夜明珠。

相傳清朝末年,嘉定東門有一支龍舟隊,當時,有位蒲姓老夫人酷愛觀賽,每逢開賽定去廟裡祈福。后來她身染重病,無法出門觀看河裡的龍舟賽,其子便請人扎出一條地上的“小青龍”,通過表演以博母笑,盡份孝心,舞龍隨之在嘉定流行起來。

小青龍體型較小,輕巧靈活,便於變幻出不同的造型,穿堂入室送去吉祥。舞龍時,常見的動作主要有:頭尾齊鑽、蛟龍漫游、龍頭鑽檔子、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在表演時,除了有9名舞龍人外,通常還有6名鑼鼓隊人員隨行,其中1人在前面用花球引龍,其余人員在一旁擊鼓、吹嗩吶、敲金鑼、擊鈸助興。

圖片

清朝末期,小青龍舞龍會就已經受到當地農戶的廣泛喜愛。每逢正月十五之際,人們便會舉行舞龍會,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由法師將龍身從當地的伏龍庵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舞龍人會帶著小青龍進入各家的客堂,為家家戶戶送去吉祥。舞龍的時間多以晚上為主,據記載,元宵夜,街巷張燈結彩,龍燈游街穿巷,敲鑼打鼓,熱鬧非凡。小青龍舞龍會一般會持續一周左右,正月二十前結束。舞龍會結束后,人們將小青龍放回伏龍庵,待第二年的舞龍會。

圖片

2009年5月,小青龍舞龍會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自2018年起,上海體育堅持非遺文化的記錄、保護和傳播。五年間,完成拍攝精武武術、船拳、八卦掌等19個體育非遺項目紀錄片,策劃推出體育非遺項目科普、體薈非遺進社區等各類線上線下活動和圖文音視頻。2023年5月18日,上海體育博物館與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合作,共同推出“尚武•承文•傳藝”體薈非遺主題展,以歷史底蘊為時代賦能,共同構筑上海體育文化的美好圖景。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每當龍身舞動,在翻轉騰挪、鱗光流彩之間

煥發出的是中華文明的勃勃生機

當中國健兒在賽場上

奮力拼搏、斬獲榮譽之時

龍之圖騰在他們的胸口肩上升騰欲飛

農歷龍年,和小體一起繼續為他們加油鼓勁

(來源:上海體育)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