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上海國資國企面向社會發布268個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

2023年11月03日15:39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國資國企“應開盡開、能開盡開”面向社會發布268個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

“45家市屬企業、268個場景需求、城市領域全覆蓋……”10月26日下午,一場特別的應用場景發布會在第七季漕河涇科創嘉年華亮相。來自上海市國資國企的企業代表、數字化轉型頭部企業、60余家科技企業代表齊聚一堂,見証上海45家市屬國有企業面向社會發布268個場景需求。

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放在漕河涇發布有著特殊的意味。臨港集團漕河涇開發區是上海最早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從微電子起步,這座產業園區歷經數次轉型,最終成為上海數字產業中心之一,聚集了多家互聯網巨頭企業和科創企業。邁向數字化全面轉型,上海國資國企正在用行動擁抱數字產業,以場景開放帶動自身的內部變革。

“應開盡開”展現誠意

今年8月,上海市國資委啟動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場景征集活動。恰逢改革開放45周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10周年、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10周年,深化高水平改革開放是新征程上加快推進上海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激發國資國企創新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活力。

踐行“揭榜挂帥”機制,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上海45家市屬國有企業提出了268個場景需求,平均場景需求金額約1700萬元,充分展示國資國企“開放促創新、開放謀發展”的最大誠意。據了解,此次征集場景呈現四個特點與亮點:

第一,對外開放程度高。征集活動高觸達,上海市屬45家國有企業全員參與,80%以上的企業開放不低於5個場景建設需求,其中上汽集團、申通地鐵集團、中國太保等12家市屬企業開放了8個以上的場景需求﹔場景開放全鏈路,此次開放場景涉及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研發設計、生產運營、用戶服務、經營管理、產業協同、數據治理等各個環節﹔單個場景需求金額跨度從20萬元到3億元不等,其中,超億元場景需求共8個,千萬級場景需求佔比達33%,體現國資場景“應開盡開、能開盡開”的初衷。

二是城市領域覆蓋全。268個場景中,經濟領域141個、生活領域39個、治理領域88個,對標城市數字化轉型經濟、生活、治理三大領域。如經濟領域開放場景包括工業互聯網、冷鏈物流智能升級、基於5G專線技術的調頻虛擬電廠等﹔生活領域開放場景包括集運MaaS平台建設、自動駕駛出行服務、臨港水廠數字孿生等﹔治理領域開放的場景包括園區一網統管、基於聯盟鏈的區塊鏈跨鏈系統等。

三是數字技術應用新。對比2021年發布的國企開放場景清單,此次場景清單突出了人工智能、區塊鏈基礎研發及創新應用,體現了近年來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其中,“大語言模型”需求有13個,“隱私計算”需求有22個,“基於開源技術的自主創新平台”需求有18個,還包括“ESG平台”“區塊鏈應用”“數據模型”“機器學習”“數字孿生”等創新技術的企業應用。

四是合作共贏層次深。技術聯合攻關,在數字底座、隱私計算、開源技術融合平台等場景需求中,市屬企業希望與優秀市場主體開展面向通用及垂直領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與產業應用。平台共建共享,在保險、軌交、雙碳、數據安全等數字化轉型場景需求中,市屬企業希望與各類市場主體共建數字化轉型實驗室、創新中心、促進中心等。數據資源流通應用,在跨境數據流通、數據產品發布、數據價值挖潛等領域,市屬企業希望與各類主體推進數據資源共享流通。

開放推動降本增效

國資國企對社會開放場景不在於形式,而是基於市場的邏輯共識。發布會現場,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代表從各自企業出發,講述了國資國企開放場景的內在需求。

“上海地鐵的運營裡程和列車保有量都是世界第一。隨著上海地鐵規模的不斷增大,對交通排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於地鐵司機來說,出現問題后隻允許你6分鐘把故障排除掉,如果不能排除就需要救援。”上海申通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面對這麼高的要求,光靠司機的培訓、學習、鍛煉是不夠的,所以近年來,申通地鐵利用5G和大數據技術支持,研發出智能排故系統,有助於實現運營管理的省人省時、准確高效的目標。

據介紹,如果該系統能在上海實現整體覆蓋,可以達到5000萬元的經濟效益。下一步,申通地鐵希望與外部企業合作,採用技術開發共建的方式或產品代銷的方式,面向國內市場,或者增量市場市域鐵路等方面,推廣智能排故系統,用數字化手段解決行業長久以來存在的痛點、難點。

傳統用工模式下,企業人力短缺、成本上升及人效不足的問題日益凸顯,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企業代表以“保險大模型數字勞動力應用與共建”為題,以大模型為切口進行破題。

“和過往顛覆式技術不同,人工智能大模型需要大規模數據和大體量算力做支撐,要探索一個新技術在場景中的應用,前期需要很大投入,如果全讓我們自己來承擔這個投入,風險很大,企業很難‘閉門造車’。”太平洋保險的專業人士表示,通過合作的方式,保險企業可以與科技企業共建共擔風險,利用數字勞動力的輔助,讓普通職員成為具備數學、醫學、法律等十個本科文憑的超級員工,從而提升整個保險行業的生產力和服務水平。

共建數字轉型生態

作為漕河涇科創嘉年華的活動之一,這場發布會不僅致力於向社會開放國資國企應用場景,從深層地看,更是利用場景吸引匯聚來自社會各界的創新力量,增強國企跨區域、跨產業合作能力,推動共建數字產業生態。

2021年,市國資委曾聯合市經信委、市科委共同舉辦“共創數字未來——2021上海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創新大賽”。通過聚焦高頻急難問題發現應用場景,聚焦難點堵點找到解決方案,聚焦重點突破形成示范標杆,首屆上海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創新大賽有針對性地開放了國資國企場景資源,以“揭榜挂帥”的形式,面向社會征集一批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打造新技術比武台和新模式試驗場。

而在本次舉辦的上海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應用場景發布會上,上海高新技術的代表企業竹間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和用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來到現場,分別從AI服務、企業數智化服務等領域分享了如何借力國資國企平台,實現雙向奔赴。

竹間智能既是在漕河涇本地成長起來的企業,又是首屆上海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創新大賽的獲獎企業之一,有著豐富的央國企數字業務合作經驗。竹間智能總裁兼COO孫彬說:“以我們過去八年的經驗,要想讓大語言模型真正產業落地,就需要打通企業知識庫,讓我們的大語言模型來學習,從而培育出服務機器人、營銷機器人、培訓機器人等等。”孫彬表示,人工智能賽道從量變到了質變階段,企業之間開放合作才能推動大語言模型更快落地。

“國資國企數字化轉型面臨幾個核心問題,第一,國有企業如何從規模型數量轉向質量型效益的提升﹔第二,國有企業如何實現從單一價值向整體價值的轉變,以及如何注重從短期績效到長期價值的轉變。”用友網絡國資行業副總經理余輝認為,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變革,國資國企的數字化轉型重點也將發生變化。為此,用友網絡打造了新一代架構的國資國企轉型平台,從技術平台、應用平台到生態平台,以基於智能化的AI運營支撐國資國企經營。

合作創新實現共贏

數字經濟的特征是開放、合作、共贏。圓桌討論環節,來自國泰君安証券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城投(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與上海愛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維坤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企業代表共同圍繞“開放、創新、融合,大手小手如何牽?”的話題進行了熱烈探討。“國有企業有場景優勢、資金優勢、資源優勢,往往承擔重大系統工程或者急難險阻的技術突破。民營企業、IT企業市場意識敏銳,對技術發展方向洞察力強,國企、民企發揮各自的長處,才能共同促進這個時代的發展。”一位國企企業代表在現場說道。

為了凝聚更多創新型要素資源,本場發布會上“有數了”平台應用場景大賽線上投票渠道也正式開啟,將面向社會大眾評選出十佳場景需求。依托國資“有數了”數字化轉型賦能服務平台,將為社會一站式提供數字化產品、數字化服務、數字化場景和數字化解決方案。

市國資委表示,下一步,上海市國資國企將用好上海國資創新匯的合作交流平台,以需求牽引、場景開放,深化與社會優秀企業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打造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更深更廣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首先,繼續增進開放,以開放破解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瓶頸問題,推動國資國企更高質量發展。市國資委將推動市屬企業建立場景培育的長效機制,形成國資國企面向社會的“場景清單”,在開放共享中加快形成市屬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加大創新合作力度,通過開放集聚“跨行+跨業+跨界”的創新力量,推進技術創新與場景開放雙輪驅動。更加精准地把握數字技術的前沿動態、趨勢方向和發展重點,把技術邏輯和國企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底層技術、安全技術突破與應用。加快跨界合作創新,建立國有企業新的“朋友圈”,共同探索形成融合、共生、互補、互利的合作模式和商業模式。

最后,建立數字轉型協助生態,鼓勵市屬國有企業在戰略必爭、體系必備、發展必需領域,發揮“鏈主”作用,通過需求牽引,增強跨區域、跨產業合作能力,著力推動供應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間數據貫通、資源共享與場景協同。同時,通過形成面向市場的機會清單,集聚一批掌握數字關鍵技術、佔據數字經濟前沿的優秀企業,推動其加快發展壯大,構建跨界融合的數字化產業生態。(文/吳丹璐)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