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城市建設拼了:北橫通道將有“數字生命”、停車庫深入地下19層……

2023年11月01日09:08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上海北橫通道是連接長寧、虹口、楊浦等多個行政區的東西向交通主動脈。現在,這座承載著交通大流量的快速路,即將擁有自己的“數字生命”——數字孿生系統。

在10月30日開幕的2023上海國際城市與建筑博覽會(簡稱“城博會”)上,記者了解到,包括北橫通道在內,上海越來越多大型交通基礎設施開始引入數字孿生系統,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行車體驗。

這只是上海探索綠色低碳和智慧轉型的一個側影。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會長崔明華表示,作為2023年世界城市日中國主場活動的重要組成,城博會通過集中展示上海建設管理成果,積極推動綠色建筑和低碳建筑持續落地,為中國乃至全球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生動案例和實踐經驗,向世界展現“中國之治”新境界。

“智”理深入城市毛細血管

在一座物理世界的實體城市之外,是否還可能存在另一座虛擬世界的數字城市?在城博會現場,眾多城市“智”理案例,給出篤定的回答。

在隧道股份數字集團的展台上,楊浦大橋、北橫通道等大型交通基礎設施的數字“雙胞胎”——數字孿生系統,吸引了不少人駐足。

在這一系統中,一座座被100%克隆的數字化大橋、隧道展示在觀眾面前。從隧道的車流量、車流平均速度,到結構的健康情況、隧道內空氣質量等,都以直觀的三維模擬模型效果和精准的監測數值,顯示在管理平台上。

“北橫通道地下隧道是目前上海最長的地下通道之一。針對隧道的空氣質量監測、交通事故處置等問題,數字孿生系統給出了‘標准答案’。” 隧道股份數字集團智能交通公司技術總監周賽賽舉例,隧道內布設了21類2500多個結構安全數據感知點,實時監測隧道環境數據,以及通行車輛情況。一旦出現拋錨、碰撞、失控等風險,系統會立刻發出警報,並將相關信息實時推送到應急一線。

正如當前所強調的“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智慧更多的是一種手段,數智化轉型的目的之一,就是深入“城市病”的核心,通過科學的對待與治理,實現宜居這一首要目標。

困擾超大型城市的停車難問題,如今有了新的解法,並在靜安區付諸實踐。“我們正利用城市綠地,整合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深入地下19層,打造上海首個沉井式停車庫。”中鐵十五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車庫佔地面積286平方米,足足能提供304個停車泊位。項目建成投用后,駕駛員可通過“上海停車”App實現自助預約存取車,平均單車存取時間約90秒,可滿足高峰時段的存取車要求。

針對城市最小管理單元——社區,北外灘街道以雲舫小區及周邊地塊作為試點,通過數聯、物聯、智聯,開發電瓶車進入電梯告警、高空拋物、車棚充電樁檢測等18類日常智能報警場景。

同時,在區級層面的數據池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打破條塊數據壁壘,探索推出“政策找人”“消防預案”“獨居老人安全”等案例和應用,為社區治理全方位賦能。

從低碳到零碳

在現場,第六屆“孩子眼中的未來城市”繪畫攝影作品同步展出。功能多樣的新型能源車、中國制造去碳機……一系列腦洞大開的設計,可見孩子們對於未來城市的想象之一——綠色低碳。

這已經不是新潮的概念,而幾乎是現場參展企業的“標配”。上海地鐵車輛基地上蓋屋頂分布式光伏項目,曾獲得華春瑩點贊以及外媒報道。“上海地鐵運營網絡龐大,耗電量也是當之無愧的大戶。”現場工作人員表示,地鐵車輛基地擁有大體量閑置屋頂資源儲備,是大規模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的絕佳場所。

目前,上海地鐵運營的軌道交通基地上蓋分布式光伏電站共計16座,年均發電量4300萬度,年減排二氧化碳將超1.8萬噸,年節約標煤將超1.2萬噸,在國內軌道交通行業持續排行第一。

這幾年最為炙手可熱的概念之一——低碳建筑,在“開源、節流、轉方式”的思路下,在上海也已多有實踐。

正在建設中的上海市域鐵路“超級大腦”,採用三層低輻射超白鋼化夾膠玻璃,設置多種遮陽措施,保証良好的採光與通風性能。“我們還設置PM10、PM2.5、CO2濃度的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太陽能熱水熱量佔整個項目熱水需求總量的35%以上。”中鐵上海設計院展台工作人員說。

記者注意到,低碳建筑的目標——零碳、負碳建筑也正從圖紙變成現實,打造上海綠色發展的“新樣板”。在現場,來自上海建工的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科技示范樓,展板採用可循環利用的紙板,與大樓的綠色理念緊密呼應。

這棟示范樓的神奇之處在於,大樓自己會發電,除了用電實現自給自足外,每年還有8萬度余電可以補給市政用電﹔大樓有一套自己的水循環網絡,實現非人體接觸用水的自給自足......

“在規劃設計示范樓時,國家‘雙碳’目標還未正式提出,我們當時就已明確要跨前一步,打造零能耗、零碳建筑技術體系。”上海建工工程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賈珍希望,通過對成熟技術的綜合應用,打造綠色建筑的綜合標杆,在未來推廣到更多建筑大樓。

當綠色革命全方位掀起,它就不僅是流行於某個點位、某個社區,抑或是某個行業,而是要放到城市規劃的角度,去設計、去籌謀。

上海各區域已經在行動。在寶山,針對吳淞創新城26平方公裡全域范圍,編制吳淞創新城綠色低碳規劃建設導則,提出綠色低碳建設目標和指標體系﹔北外灘核心區也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達成運營碳排放中和。

記者從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了解到,協會正在加快推進新建建筑綠色化,深入推進既有建筑綠色改造,推動綠色生態城區建設,同時開展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技術研究,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上海市副市長張小宏出席城博會開幕式。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