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瞄准未來 上海一些AI制藥公司布局自動化實驗室

2023年09月04日09:19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瞄准AI制藥未來競爭方向,上海的一些AI制藥公司開始布局自動化實驗室

在“高地”上加速接近研發“奇點”

■目前全市有34家企業涉及AI制藥,共推進了51個臨床前研究和14個臨床試驗項目,在全國佔比分別達60%和47%

8月,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利用其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臨床試驗結果預測引擎inClinico,高度准確地預測了多項臨床試驗Ⅱ期至Ⅲ期的轉化結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期刊上。這意味著生成式人工智能引擎離成功預測臨床試驗結果又近了一步,也進一步開拓了AI在藥物研發鏈條中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正在給新藥研發帶來更多的可能。上海,正在其中搶佔先機。

引入新工具突破傳統疆域

在位於浦東的晶泰科技藥物創新研發中心裡,有一個特殊的實驗區域。這裡的“白大褂”很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獨立的自動化機器人工作站。工作站外部接著顯示屏,緊貼著工作站內壁分布著多個功能模塊,中間有一隻機械臂正在前后移動,進行實驗操作。

這是晶泰科技自主研發的自動化數智實驗室,經由人工智能設計生成的分子,將由機器人工作站進一步完成合成制造等流程。通過雲端軟件控制系統,研發人員可以遠程操控機器人工作站和物流調度機器人,7×24小時不間斷運行。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這一智能化藥物研發平台榮獲SAIL大獎。

這些實驗步驟煩瑣、規則細密,“如果僅使用傳統方法,大量研發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將耗費在加粉、加液乃至‘搖瓶子’等基礎工作上”,晶泰科技副總裁王明泰說,用人工智能來解決這一工程學問題,在生物醫藥行業已經是共識。

實際上,AI的真正撒手锏在藥物發現階段。

在醫藥界,“雙十定律”廣為流傳,即需要超過10年時間、10億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研發出一款新藥。“僅僅是找到能成藥的分子,技術難度就堪比大海撈針。”王明泰說。

在AI等新技術工具引入之前,人的經驗是研發鏈條中的主導因素。理論上,可能成藥的化合物數量有10的60次方,這一數字量級甚至超過了地球上物質的原子數量。AI憑借數據和算法優勢,一方面加速分子虛擬篩選,提升效率和成功率﹔另一方面也給專家帶來新的靈感,突破由經驗劃定的傳統疆域。

“其實從早期藥物發現到優化臨床試驗AI都能有所作為,只是目前賦能效果最明顯的是在早期藥物發現階段。”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峰做了個對比,在研發潛在全球首創的特發性肺纖維化新藥時,從靶點的發現到找到臨床候選化合物,AI賦能的研發方式耗時18個月,研發費用為270萬美元﹔傳統藥物研發方法下,則需要花費四年半以上時間,投入數千萬美元。

理論上,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先天優勢如何轉化為先發優勢

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目前尚未有AI技術輔助研發的藥物上市。從這個角度來看,AI制藥雖然想象空間巨大,但“奇點”暫未來臨。

數據、算法、算力,是AI的三大核心要素。在AI制藥領域,數據是根基,也是破題關鍵。

任峰認為,從首付款規模和合作項目數量來看,國內藥企對AI制藥的態度更為保守。在王明泰看來,國際領先同行的先發優勢在於不斷積累的數據庫。“比如針對一個新靶點,積累沉澱較深的跨國藥企就可以先在自己的數據庫裡篩選,找到合適的候選分子后再進一步研發,這就好比在藥物研發的中長跑賽程中有了領先‘50米起步’的先發優勢。”

“所以,在AI制藥領域,未來的競爭方向一定是數據。”任峰說。

一些上海的AI制藥公司已經開始布局自動化實驗室。“自動化的工作站集群,本身就是為了生產數據,這也是當時設計的一個很重要的初衷。”王明泰說,自動化實驗可以全程記錄標准化、可追溯的過程數據和正負結果數據,供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學習迭代,形成人工智能、自動化實驗、數據的互相正反饋。

事實上還有一筆公共數據寶藏等待發掘。對於新藥研發來說,藥物創新以臨床價值為導向,臨床數據其實是直接的經驗材料。作為全國的醫療高地,上海在臨床數據上有著先天優勢。

如何把先天優勢轉化為先發優勢,是上海在思考的問題。任峰表示,目前政府部門已經多次調研,希望牽頭建立一個具有標准化格式的公共臨床數據庫,並制定可行的數據分享行業標准,為人工智能輔助新藥研發的鏈條提供數據補充,推動AI賦能的數字化醫療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和上海不斷擁抱,越來越深”

在中國AI制藥版圖上,上海表現亮眼。

根據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的一項統計,目前全市有34家企業涉及AI制藥,共推進了51個臨床前研究和14個臨床試驗項目,在全國佔比分別高達60%和47%。“中國是未來生物醫藥發展的快速增長點,上海則是生物醫藥產業高地。”任峰感慨。

對於AI制藥而言,上海健康的產業環境是企業得以茁壯成長的土壤。三大先導產業的合力,更是AI制藥蓬勃發展的養分來源。

“這裡的資源太豐富了。”在任峰看來,上海有成熟的市場、豐富的人才儲備和完整的產業鏈。這裡匯集了各大藥企的研發中心,不管是恆瑞、豪森、再鼎等跨國藥企,還是齊魯、濟民可信等國內大型藥企,紛紛在上海設立研發中心。開放、包容的基因,讓生長於上海的企業對新技術的認可度和接受度很高,組成了下游豐富的客戶群。

“上海從科技人才到相關器械聚集度都很高。一個簡單的例子,僅自動化工站中的機械臂,我們就能在上海找到多家供應商。”王明泰坦言,“所以我們不僅把專注創新藥物早期研發的核心團隊放在了上海,同時也將上海總部設在浦東張江。”

“這幾年,晶泰在上海加大布局,在這個離世界最近的舞台上,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從團隊落地,到實驗室布局,再到公司發展升級,“我們和上海的關系是不斷擁抱,越來越深”,王明泰說。(見習記者 劉惠宇)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