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鄉村振興示范村“盆景”如何成為“苗圃”

2023年09月04日09:11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全市建成90個示范村,其發展動力和制度經驗如“源頭活水”形成溢出效應

鄉村振興示范村“盆景”如何成“苗圃”

9月的上海秋高氣爽,在崇明區港沿鎮合五公路上走走,空氣中飄有陣陣花香。一個名為上海崇明國際菊花生態園的園區裡,五彩斑斕的多頭小菊長勢喜人,每天有3萬枝鮮切花供應市場﹔不遠處的崇明智慧生態花卉園內,飛燕草、美人蕉、風鈴草等爭奇斗艷,引來不少游人拍照。

這片名為“上海花港”的花卉園藝產業集聚區,和附近的一個村子密切相關。2018年,港沿鎮園藝村被列入全市首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大力發展園藝經濟,如今已帶動周邊多村,一條沿著合五公路的花卉產業軸已逐漸成形。

園藝村的產業溢出效應,是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成效的體現。截至去年底,本市已建成90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前幾批示范村,近年來后勁如何?能否聯動周邊村一起受益?一個個示范村“盆景”,如何才能成為“苗圃”?怎樣“由點及面”推進振興?

今年,本市已啟動第六批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目前完成創建或正在創建的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有140多個。在這些“示范村”中,今年首次出現了“片區”。

緊挨曹路大居的浦東新區曹路鎮群樂村,今年與附近的迅建村、啟明村以三村聯動的形式形成“曹路鎮片區”,成功入圍本市2023年度鄉村振興示范村(片區)建設計劃名單。

“示范村”“示范片區”之外,上海還有“示范縣”——去年10月,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2022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上海市金山區上榜,系全市唯一。

“片區”的出現並非偶然。《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就指出,要“推進示范村集中連片建設,將已建、在建示范村串點成線,打造鄉村振興示范片區”。這些“片區”,有助於促進鄉村振興示范區域逐步擴大,按照“點(示范村)、片(多村共建的片區)、面(全域所有規劃保留保護村)”的次序推進。下轉 3版

(上接第1版)“單個示范村有時存在建設用地指標不足、空間布局限制等問題,若置於更大區域中謀劃布局,可通過指標總體平衡等方式進行布局優化。另外,將地理空間相連、具備連片建設條件的鄉村整體規劃建設,有助於重塑超大城市的鄉村風貌,優化鄉村空間結構。”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鄉村處副處長田峰告訴記者。

“片區”應出現在哪兒?記者發現,前幾批示范村,多已成為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的“圓心”。

寶山區羅涇鎮塘灣村,是全市首批九個鄉村振興示范村之一。全市首個鄉村振興“五村聯動”片區,就出現在羅涇鎮:塘灣聯動周邊的海星、花紅、新陸和洋橋四個村,13平方公裡的五個村連片打造、抱團發展。市民游客可從塘灣村出發,參觀完母嬰康養基地后去海星村體驗漁事、去花紅村體驗農耕、去新陸村拓展研學、去洋橋村體驗休閑農庄。如今,片區內其余四村也分別創建成為本市第二、第三批鄉村振興示范村。

在金山區,全市第二批鄉村振興示范村——朱涇鎮待涇村周邊,也已集聚了一個以“芳香待涇、稻香新涇、幸福大茫”為主的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眼下待涇村的芳香小鎮建設正如火如荼,成立於新涇村的金山首個稻米產業化聯合體即將迎來秋實歸倉。

根據相關規劃,到2025年,本市要建成15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范村。“僅從數據上看,示范村僅為全市行政村數量的十分之一﹔但從空間分布上看,這些示范村均勻分布在全市各郊區,有連點成片、由片及面之勢,未來將是一個個鄉村振興的‘火種’,形成一個個風貌特色各異、產業活力旺盛的鄉村振興生態系統。”田峰說。

要“示范”的是什麼?

“示范村”不是“試驗村”,“示范”二字天然帶有指向性。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不是自娛自樂的試驗,更不是涂脂抹粉的形象工程。要“示范”的,究竟是什麼?不是流於表面的白牆黛瓦、小橋流水,而應是內在的發展動力和制度經驗。

“不能把鄉村振興‘窄化’理解為環境整治,更不能將之簡單理解成‘花錢改造、搞裝修’,不能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復旦大學國土資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平養告訴記者,示范村的意義在於經驗和路徑層面的探索。尤其是在產業上,各村資源稟賦不同,如若僅僅是平移、嫁接示范村的產業,很容易陷入南橘北枳的困境,而應學習特色產業背后的動力機制。

為什麼園藝村周邊能孕育出花卉苗木產業,有底氣打出“上海花港”的口號?一來,園藝村集體經濟收入素以花卉、果樹種植為主,花卉苗木產業早有全國影響力,被譽為“瓜子黃楊之鄉”﹔另外,第十屆中國花博會在崇明召開,讓崇明的花卉產業乘上了風口,這才有了發展“鮮花經濟”的底氣。

要復制園藝村的花卉苗木產業或許有點難,但借鑒園藝村“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歷史條件和現實機遇發展特色產業”的模式,則已讓不少村嘗到了發展的甜頭。比如,第三批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崇明區建設鎮虹橋村立足毗鄰東平國家森林公園以及花博會召開的優勢,集群化發展民宿產業。

另外,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制度現代化,通過制度創新盤活鄉村存量資源至關重要。在這方面,本市前幾批示范村裡也出現了不少“探路者”,為其他鄉村提供了發展路徑。

屋前有大路,屋后有小河,極目遠眺可見稻浪滾滾,令人心曠神怡……有嘉定區“東北門戶”之稱的華亭鎮聯一村稻田深處,近年來多了不少“鄉村度假酒店”。這些“酒店”,其實是聯一村為村民建設的置換房。

聯一村是第二批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聯一村在全市率先探索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入股——由村集體和社會資本共同成立項目公司,共同開發“鄉悅華亭”項目,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作價佔項目公司總股本的五分之一,股東按比例分享利潤。今年,“鄉悅華亭”二期安置房及配套設施項目建設正穩步推進。

這一盤活村集體經濟、釋放土地紅利、引導社會力量和市場力量參與鄉村振興的模式,如今已在滬郊各處遍地開花。比如,崇明區三星鎮新安村,民營資本和集體經濟合資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盤活鄉村資源統一運營,讓鄉村產業有了“自我造血”功能。

如何確保“后勁十足”?

“兩三年前完成的村庄改造項目,由於后續管理沒有及時跟上,部分工程已受損。有些村裡的綠化場地雜草叢生,有的甚至被老百姓翻種了蔬菜。”去年的上海兩會會場內,有市人大代表調研后發現,部分村庄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

這也是部分早期示范村面臨的問題:當創建期過后,財政投入等外來資源減少,如何確保村容村貌、產業發展的后勁?在空間上向其他村進行“示范”的同時,如何在時間上確保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

在華東師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旅游與會展系副教授張琰看來,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以人為本,重視村民感受。“供游人打卡拍照的‘網紅村’發展模式,一旦過了熱度就很難持續,‘村裡人’也難有維護的動力。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之初,就應恢復鄉村的‘原真性’,重視‘村裡人’的感受。村民既是鄉村振興的服務對象,也應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關鍵主體。”

在這方面,青浦區金澤鎮岑卜村的探索值得借鑒。岑卜村擁有超過2公裡“藍色珠鏈”景觀岸線,如今正在第三方公司——微笑草帽(上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整體運營下推進振興。小到河岸邊綠化的種類、村裡數條皮劃艇的運營模式,大到村裡今后的產業方向、文化IP打造,村民和60多戶“新村民”都可切身參與項目運營。

除此之外,鄉村振興“后勁”的重要來源,是城鄉之間的要素流動。在上海推進鄉村振興,應充分發揮上海鄉村背靠超大城市,擁有市場、科技、資金的優勢,把科技和服務引入鄉村。在這方面,首批示范村之一的嘉定區安亭鎮向陽村早有探索。

創建之初,向陽村就有著滿滿的科技感,這個與江蘇昆山毗鄰、四面由城鎮板塊圍合的“都市村庄”,是全市首個千兆寬帶入戶村。此前,安亭鎮與敏實集團共同打造的“稻田裡的研發中心”落戶向陽村,總投資10億元,項目包括汽車智能部件創新研發、種苗研究、鄉村文旅等內容。

“以現代科技賦能鄉村振興,一方面可為前沿技術、創新產業找到落地空間,另一方面也可帶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農業附加值。”安亭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全市大格局中,鄉村依然是上海城市發展的短板,還有不少經濟相對薄弱、內生發展動力不足的村亟待振興。劉平養告訴記者,一個個示范村就像一條條“鲇魚”,不斷促進城鄉之間要素高效流動、資源優化配置。“示范村的制度經驗‘源頭活水’,有助於拉平城鄉差距、整體提升鄉村功能。期待有更多示范村探索、推廣長效振興機制,讓‘盆景’進一步變‘苗圃’。”(記者 茅冠雋)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