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后一家太平洋百貨閉店 徐家匯能級躍升開始

“太平洋”告別,徐家匯能級躍升開始
面向全球征集核心區整體規劃方案,讓交通更有序、購物更便利、城區更具煙火氣
昨天,開業即將滿30年的上海太平洋百貨徐匯店發出公告,由於與合資方的合作期限今年屆滿,“將於2023年8月31日營業結束后正式謝幕,終止經營”。同時,商場已開展大力度折扣的閉店清倉等促銷活動。
太平洋百貨徐匯店的謝幕,標志著上海曾經的3家太平洋百貨全面退市。從1993年12月到2023年8月,近30年的經營,太平洋百貨徐匯店見証了徐家匯商圈的發展變遷,也見証了上海乃至中國實體零售30年來的起起伏伏。
“太平洋”的告別,也發出了徐匯對“大徐家匯”區域轉型升級的新信號。在日前舉行的“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徐匯區向全球征集大徐家匯核心區的整體規劃方案,計劃通過優化區域內五條軌道交通、空中天橋連廊和地面地下過街系統,加快推進徐家匯中心建設以及太平洋百貨、上海六百的整體轉型,讓整個區域的交通更有序、購物更便利、商圈更繁華、城區更具“煙火氣”。
3座“太平洋”都曾是地標
“徐家匯商業中心新落成的上海太平洋百貨有限公司,今起正式對外營業。”根據本報1993年12月19日的報道,太平洋百貨徐匯店由當時百貨營業額雄踞中國台灣行業之冠的太平洋建設集團所屬的香港太平洋控股公司和徐匯區商業建設總公司合資3000萬美元共同建造。
商場總建筑面積近3萬平方米,引進了國際一流的硬件設施,在當時屬於豪華裝修,但銷售的百貨商品60%面向大眾消費者,還提供當時在上海商場尚屬鮮見的裁改衣、母嬰室、送貨上門等服務。
商場開業不到一年,1994年,本報記者在採訪時任徐匯區領導時了解到,徐家匯商圈在當時已經展現出梯度式的消費結構,即東方商廈和太平洋百貨代表了偏高檔消費,第六百貨主要售賣中檔商品,匯聯商廈則主攻價廉物美的貨品銷售,實現大眾經營的“新舊結合”。到2005年,上海百貨零售20強排名中,太平洋百貨徐匯店已升至第五,前四名分別為第一八佰伴、新世界城、東方商廈徐匯店和第一百貨。
除徐家匯太平洋百貨之外,上海還曾有另2家太平洋百貨,分別位於淮海路商圈和上海火車站地區:前者1996年與淮海百盛“前后腳”開業,見証了淮海路商圈實體零售的“黃金年代”﹔后者1997年進駐嘉裡不夜城一期,成為新客站地區首屈一指的百貨商場。
隨著互聯網電商以及新興消費模式的涌現,包括太平洋百貨在內,一批上海市民熟悉的百貨公司近年來相繼謝幕或主動尋求轉型升級。
2019年5月開業的新天地廣場,位於淮海路太平洋百貨原址。商場主打女性社交集聚地風格,還推出了全新的商業零售品牌“XINTIANDI新天地”。去年8月,太平洋百貨不夜城店原址傳出消息,嘉裡建設集團已啟動該地塊的煥新升級,將打造全新功能和形象的精品商務空間。
徐家匯商業將迎來新躍升
徐家匯商圈是實體商業沉浮的見証者。1997年—1999年,美羅城、港匯廣場相繼開業,徐家匯僅用五六年時間,就從昔日隻有數十家傳統商店,迅速發展成上海的市級商圈。到2010年,伴隨世博會前后上海軌道交通的升級,徐家匯軌交換乘站還曾開出當時上海最大的克莉絲汀面包房旗艦店,年租金達1200萬元。
也正是從這時起,轉型開始伴隨徐家匯商圈的每一步發展。在地上空間,西亞賓館於2013年啟動拆除改造,成為徐家匯首個轉型升級的城市更新項目。原址上新落成的T20大廈,“犧牲”了5000平方米的商辦面積,與規劃中的徐家匯連廊連通,為今時今日徐家匯商圈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形成的三維立體交通組織建設打下關鍵基礎。
2017年啟動的徐家匯空中連廊建設,可謂一圓商圈建設者和經營者們多年的夢想。截至目前,已建成貫通的空中連廊串聯起了包括肇嘉浜路天橋、匯金百貨、第六百貨、美羅城、T20大廈、太平洋數碼二期、東方商廈、港匯恆隆廣場等徐家匯商圈重點商業體,為市民游客提供了市中心難得的“城市陽台”和新型漫步空間。未來空中連廊將與完成改造的太平洋百貨、第六百貨實現連通,在徐家匯商圈空中形成一條完整的“金絲帶”。在建中的新鴻基上海ITC項目(即徐家匯中心)也已同步預留空中連廊接口。
隨著總建設體量近100萬平方米的新鴻基上海ITC項目建成投用,“大徐家匯”地區的空間形態、城市功能以及產業能級又將迎來新的躍升。(記者 舒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