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140歲的她,講述城市供水的“前世今生”

2023年08月01日16:18 |
小字號

2020年9月,“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入圍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名單。在近三年的創建工作中,楊浦濱江工業遺產和革命遺址的外在空間得到進一步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

在“生活秀帶”上,橫跨三個世紀的楊樹浦水廠,在今年8月1日將迎來140歲生日。百余年來,楊樹浦水廠為無數市民家庭供給自來水,親歷上海供水事業的起源與發展,見証這座城市的奮起與拼搏。

楊樹浦水廠南瀕黃浦江,佔地 12.9萬平方米,最大用地曾達25.9萬平方米,是上海最早、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水廠。20世紀30年代末,水廠日供水能力達40萬立方米,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水廠。同時,她也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水廠,制水工藝與時俱進,至今依然承擔著城投水務的供水重任。

保護完好、富有特色的哥特式城堡建筑成為江畔的獨特風景。底蘊深厚、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的廠史故事展現歷史的風雲際變。2013年3月,楊樹浦水廠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楊浦濱江岸線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文化“明珠”。

1881年8月,楊樹浦水廠動工建設,到1883年6月全部完成,並於8月1日開始供水。至此,自來水在上海出現,一部分滬上居民結束了用明礬“淨化”江河水飲用的生活。當年,她每天平均供水僅3698立方米,以后不斷擴大。

如今漫步楊浦濱江水廠棧橋,百年水廠的獨特建筑風格與海派文化氣韻令人流連忘返。楊樹浦水廠由英籍工程師赫德(J.W. Hart)設計,上海耶鬆船廠(S.C.Farnham & Co.of Shanghai)等外商承包施工。水廠主體建筑外形為英國傳統城堡形式,整片建筑呈鐵鏽紅,大門的東西兩端各有一個與主樓垂直相連的雙層城堡式層樓,頂部分別豎有旗杆。承重牆用清水磚牆,嵌以紅磚腰線,周圍牆身壓頂雉堞缺口,雉堞的壓頂及窗框、腰線等均用水泥粉出凸線,牆面轉折交界處為水泥隅石形狀,如同一座中古時代的英國城堡。這些建筑現用作廠房和辦公樓,保存完好。

建廠時,水廠主要設備及管道材料由英國制造。進入20世紀,廠房陸續增添生產設備。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水廠被日軍接管。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舊上海市政府接收水廠。翌年5月,歸還英商經營。新中國成立初期,水廠以挖潛、改造增加生產。1974年起,利用慢濾池場地,改建成斜管沉澱池和低程雙閥濾池。1975 年,新建日進水能力100萬立方米的6號岸邊式進水口。1986年11月起,利用廠東區慢濾池場地,建設日供水量10萬立方米的低程濾池生產流水線一條,1988年12月竣工。20世紀90年代,水廠體制和生產經營進行改革,設唧水和淨水生產車間,辦修理廠、安裝部、服務經營部。

除了城市供水,這座氣勢恢宏的水廠,蘊藏、傳承著上海的紅色基因。在五卅運動中,自來水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工會,參與罷工﹔“八·一三”事變后,水廠管理室工作的徐正祥參與救國運動,后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林可勝博士的秘書,負責接受和處理國際紅十字會的醫療援助,積勞成疾,於1939年在崗位上殉職犧牲﹔上海解放前夕,楊樹浦水廠是護廠運動的“主戰場”之一,工人勞動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英勇頑強,幫助解放軍接管水廠。2021年6月,曾經的廠氨瓶倉庫所在地建成了楊樹浦水廠黨史學習教育基地,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目前,楊樹浦水廠供水能力為140萬立方米/日,約佔全市供水規模的11%,滿足了楊浦、虹口、普陀、靜安、寶山等五個區近300萬人的生活用水和工業用水需求。除了廠房,水廠的工業設施設備、工藝流程也得到保護和展示。位於廠內的上海自來水科技館,以科普的形式,讓人們更為直觀地了解文物保護建筑背后的生產故事,看到城市供水事業鮮為人知的一面。

隨著楊浦濱江從“工業鏽帶”轉型成為“生活秀帶”,百年楊樹浦水廠也在不斷接受新使命。楊浦正分步推進楊樹浦水廠深度處理改造建設工程,在保護廠區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風貌的前提下實施工程建設,充分保留工業文明的特色元素,為市政水務行業工業遺產的修繕保護和現代化發展創造示范案例。

當前,承載著城市記憶的楊樹浦水廠,正向著充滿數字智慧的未來大步前行,成為上海楊浦生活秀帶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動注腳。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