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上海科技獎頒發:趙東元獲科技功臣獎,張文宏團隊獲頒特等獎
人民網上海5月26日電 (記者葛俊俊)5月26日上午,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舉行,202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授獎316項(人)。
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趙東元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狄增峰、姜雪峰等10人獲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56項成果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獎,47項成果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182項成果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18項成果獲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2位外籍專家獲上海市國際科技合作獎。
圍繞重點產業領域,首設重點產業創新組
據介紹,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獎與國家重大戰略需要緊密結合,加大了對基礎研究和原創發明的獎勵。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獲獎數量有比較明顯的增長,56項成果獲自然科學獎,比2020年度增加11項﹔47項成果獲技術發明獎,比2020年增加14項。兩個獎項的一等獎數量均首次突破20項。
2022年度上海市科技獎評審組首次設立重點產業創新組,針對上海企業牽頭的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領域的優秀科技成果,單獨設組、單獨提名、單獨評審。
今年三大先導產業領域共有30個項目獲獎,其中,生物醫藥領域獲獎11項,集成電路領域獲獎10項,人工智能領域獲獎9項。重點產業創新組的設立,對於企業創新成果在激烈的評審過程中能夠脫穎而出,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突出“四個面向”,強化科技獎勵導向作用
2022年上海市科學技術獎評審工作開始之前,對評價指標進行了修訂,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在第一個評價指標中進一步突出科研成果與“四個面向”的結合程度,並作為一項重要的打分指標。
從評審結果來看,有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發現、有原創性的技術發明、有重要經濟社會價值的產業新方向以及有利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成果,在科技功臣獎、青年科技杰出貢獻獎和特等獎、一等獎等高等級獲獎項目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特等獎設立以來,每年授獎數量通常是1—2項,2022年度首次達到4項。對於特等獎獲獎項目,在保持高質量、高水平的同時,更加特別關注成果與“四個面向”的結合程度。
如榮獲科技功臣獎的趙東元院士帶領復旦團隊,聚焦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研究,在國際前沿領域取得領先的研究成果。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張文宏團隊獲科學技術普及獎特等獎,他致力於老百姓能聽懂的新冠疫情下的全民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對幫助民眾用科學知識抵御病毒,控制新冠疫情都起到了非常重要且積極的作用。
中青年人才是科創中堅力量,最小獲獎者僅31歲
中青年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30—50歲年齡段人才發揮了主要帶頭作用。2022年度獲獎項目共有2737名完成人,其中30—40歲的年輕人最多,達1154人,佔比42%﹔45以下的中青年有1863人,佔比68%﹔50歲以下的有2220人,佔比高達81%。
其中,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的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彭瑞隻有34歲。年齡最小的是獲得科技進步三等獎的“大型城市受端電網電壓支撐能力提升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第一完成人,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的馮楠,年僅31歲。
從項目完成單位來看,企業充分發揮了科技創新主體作用。2022年度獲獎項目的完成單位共919家,其中各類企業合計有452家,佔比近50%。在303項獲獎項目中,企業作為牽頭單位獲獎的有88項,佔比29%。從企業性質來看,獲獎項目的參與企業中,國有企業數量最多,有245家,佔所有參與企業的54%。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高水平科技創新的主要引領者。高校牽頭獲獎158項,佔全部獲獎項目的52%。高校牽頭獲獎項目中,特等獎3項,佔特等獎的75%﹔一等獎64項,佔一等獎的65%。科研院所牽頭獲獎項目中,一等獎26項,佔一等獎的26%。
從區域分布來看,獲獎項目牽頭單位所在地主要集中於徐匯、閔行、浦東和楊浦。徐匯區最多,有55家單位﹔閔行區排名第二,有51家﹔浦東新區第三,有49家﹔楊浦區第四,有48家。鬆江、寶山、虹口和嘉定處於第二梯隊,均在10家以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