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穩增長促就業,給年輕人更多選擇

上一周,有關年輕人求職和就業選擇的話題引發熱議。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業市場相對飽和、高等教育轉向大眾化后,不少年輕人在求職過程中難免產生預期偏差。
從人數規模上看,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1158萬人,再創近年新高﹔從學歷結構上看,今年上海和北京的一些高校中,碩博士畢業生人數首次超過了本科生——這是高校畢業生求職所面臨的現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GDP增長預期目標設在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千方百計增加就業,重點幫扶高校畢業生成為各地政府的一項重點工作。大年初七,上海便舉辦了三年來最大規模線下招聘會,數千家企業帶來超過2.5萬個崗位,收到簡歷3.5萬余份。
服務業是上海及長三角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蓄水池”。在上海,服務業貢獻了超過70%的經濟增長,活躍著一大批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大量受到年輕人青睞的工作崗位。但中小微企業抵御風險能力弱,服務業也最容易受到疫情沖擊。今年求職季,傳統的“蓄水池”蓄水能力減弱。
有媒體呼吁年輕人轉變思想,擁抱各類就業選擇,但這並不一定指“向下”就業,也可以多嘗試轉換跑道,“由虛向實”,橫向拓展就業的可能性。
近年來,上海加速布局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硬技術、實體產業。這些產業除了需要少部分掌握核心技術的攻關人才外,還需要大量質檢、試劑、生化等基層技術人員。筆者在採訪中了解到,這些公司和高校對接時,有校方表示不少學生正忙於“專升本”或考公考編,一時招募不到足夠的實習學生。
上海正圍繞先導產業加速產學研布局。
產業格局正在悄然改變,讓年輕人有了適應變化、擁抱機遇的就業新領域。以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為例,去年底發布的《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人才發展白皮書》預測,“十四五”期間,上海在化學藥品、醫療器械、藥物研發服務外包等領域,平均每年需求將超過10萬人。這只是上海布局的多項先導產業的其中一個賽道。這些新領域雖然難以在現階段一舉改變人才分布格局,但增長率高、發展潛力大。
解決當下年輕人就業問題無法一蹴而就。總體來看,穩就業的關鍵在穩增長。保持經濟平穩增長,將各行各業的盤子做大,創造更多的崗位需求,就能吸納更多的年輕人。
在鼓勵和引導年輕人轉變就業觀念的同時,輿論環境應該多給予年輕人一些包容。政府部門應該為年輕人的就業進一步提供支持和幫助,努力縮小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福利待遇差距,加強勞動者權益保障,讓年輕人自信從容地開啟職業生涯。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