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天藍、水清,貉回家!向世界講述生態文明的“上海方案”

當地時間12月7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開幕,主題仍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中國繼續作為主席國,領導大會共同謀劃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戰略與方向,為今后一段時期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明確目標、制定路線、擘畫藍圖。
12月14 日,作為中國代表團中唯一的城市代表,上海代表團舉辦上海日主題展示,向世界展示城市生態建設、河口生態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綠色發展、應對氣候變化、落實雙碳戰略等方面的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和實踐成果,提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方案”。
大江東工作室採訪了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程鵬,解析作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產業健全的超大城市,上海如何成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樣板”?
天藍、水清、地綠,消失的動物回滬了
上海是一座由濕地發展而來的超大型城市,是國際重要的濕地。上海位於西伯利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路線上,是候鳥遷徙的主干道、補給地,每年有上千萬隻水鳥在此中轉。上海所在的位於長江出海口,也是多種生物周年性洄游的必經通道。近年來,上海生物多樣性水平逐漸恢復,記錄到鳥類518種,其中水鳥種數佔全國的約三分之二,每年棲息過境的水鳥近100萬隻次,多年不見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江豚重現長江口。
程鵬說,十年前,上海的環境問題備受關注,空氣質量不好,秋冬季還有霧霾,2012年上海空氣PM2.5均值是62微克/立方米。上海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
上海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滾動實施環保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高污染車輛,加強環保科技支撐,實施執法嚴懲,推廣清潔生產,推動綠色高質量發展。2010年以來,上海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單位GDP能耗累計降幅均超過50%。截至2021年底,累計推廣新能源車67.7萬輛,軌道交通通車運營裡程全球第一,綠色建筑規模達到2.89億平方米。十三五時期,全市煤炭消費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從37%下降到31%。
2021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為27微克/立方米,是有監測以來的最低值,接近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准(25微克/立方米),主要河道優於三類比例超過80%。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地更綠了,各類生態系統功能逐步恢復,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夯實了基礎。
在強化物種就地保護方面,上海做出系統性安排,落實“三線一單”制度,具體是指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其中,將自然保護地、重要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棲息地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剛性保護。加強瀕危物種保護,實施中華鱘等水生生物拯救和增殖放流。
目前,全市已在重要生態系統和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2082.69平方公裡,建立自然保護地12處,有效保護了80%以上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貉、小靈貓等野生動物“落滬”城市,獐、麋鹿等曾在上海生活過的物種通過重引入相繼“返滬”,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長江江豚頻頻現身。
小區來了貉,居民怎麼辦
每晚八點,上海長寧區新涇鎮綠八居民區協和家園“樂頤生境花園”便會自動熄燈,讓出空間給周邊的黃鼬、赤腹鬆鼠、刺猬和貉等野生動物來喝水。生境花園的管理者和志願者們會告訴居民:不投喂、不驅趕、避免寵物入內,同時自覺做好垃圾分類,避免野生動物侵入人類領地。
2017年起,長寧區啟動“生境花園”項目,將社區中的“邊角料”建成了8座風格迥異的生境花園,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據統計,生境花園新增灌木及花卉400多種,均為本土物種,觀測到鳥類26種、昆虫36種、傳粉昆虫20余種、蛙類2種、小型哺乳動物4種,生物多樣性水平已接近周邊大型斑塊綠地。
程鵬介紹,德國的柏林被稱為“野豬之都”,加拿大的多倫多被稱為“世界浣熊之都”。現在,野生動物進城的故事也在上海上演。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貉出沒在上海超過260個社區和城市綠地,其實是“土著”物種的回歸。它們的出現說明野生動物正在逐漸適應上海穩步提升的城市生態環境,但也引起了部分市民的不安。
為了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和棲息,減少人貉沖突、促進和諧共存,上海林業總站、復旦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組織數百名市民開展了“貉口普查”,摸索了一套普通市民加入到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新途徑。在政府、高校和市民的團結協作下,系統查清了貉在城市的密度,積極管理野生貉對於貓糧和濕垃圾的獲取,通過宣傳牌和科普活動增加了市民對於野生動物的了解,開展疫源疫病監測,排除了人畜共患病隱患,摸索出一套既保護野生動物生存、又防治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正常爆發的保護管理方案。這項工作在COP15第一階段大會上,被評為“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
國際金融中心為多樣性保護尋找工具
12月14日,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共同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融資倡議(Biodiversity Finance Initiative Note, 簡稱BIOFIN)上海試點項目的政策與機構回顧報告。
BIOFIN是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用於支持各國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融資,實現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的重要文件,旨在促進各國制定科學的《生物多樣性投融資計劃》,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區域和全球對話,使各國在實現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過程中,擺脫由於投資不足造成的推進障礙。迄今為止,全球已有41個國家加入了該倡議。中國於2021年6月宣布加入該倡議。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在2021年與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建立了項目合作機制,並與山東省生態環境廳一起,共同成立了BIOFIN中國項目指導委員會。上海作為中國第一個試點城市,率先在BIOFIN框架下推進相關工作。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編制完成政策和機構回顧報告,重點回顧了國家和上海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體系現狀,建立模型分析了上海本地生物多樣性改變的動因,回顧了上海目前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使用的融資工具,提出了促進生態保護與修復投融資的意見建議。
在各方努力下,生物多樣性金融寫入了今年6月份發布的《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這是我國第一次把“生物多樣性金融”寫入法律文件,是上海在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融資工作上的一個裡程碑。
“下一步,上海將在報告基礎上啟動生物多樣性融資計劃的研究工作,圍繞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動基於自然的氣候解決方案(NbS)、完善綠色金融制度建設等重點領域,進一步推動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融資的創新實踐。”
摸清“生態家底”,夯實“數據基座”
今年11月,上海市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程鵬介紹了《實施意見》出台的背景和目標。
上海地處長江河口,濱江沿海,河湖密布,涵蓋了城鎮、農田、森林、濕地、海洋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從物種多樣性上看,根據歷次調查數據,上海擁有高等植物2900多種、野生脊椎動物900多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4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10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7種,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受脅物種55種。在遺傳資源方面,上海擁有一批優質、有特色的地方作物、畜禽水產遺傳資源,如嘉定白蠶豆、崇明金瓜、梅山豬、崇明白山羊、中華絨螯蟹等。
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上海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生物多樣性面臨多重脅迫,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保護壓力較大﹔又如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和科學研究工作基礎較為薄弱,缺乏長期性、系統性的觀測研究﹔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能力與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還不相匹配等等。
“《實施意見》體現了上海特點,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路徑、新方法。充分發揮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優勢,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鼓勵科研院校、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廣泛參與,形成全社會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近期,上海市生態環境局正在籌劃幾項工作:一是開展全市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進一步摸清上海的“生態家底”﹔二是規劃生物多樣性觀測體系,夯實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數據基座”﹔三是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信息系統建設,為生物多樣性監管安裝“智慧大腦”﹔四是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打造“兩山理論”高地。
“可以展望,未來的上海將打造出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超大城市新模式。”程鵬表示。
(本文圖片和視頻均由採訪對象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