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世博文化公園雙子山兩年“長”到48米,“是山又不是山”的國內新紀錄這麼來

2022年12月14日09:25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什麼山,是山又不是山?那非得位於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內的雙子山莫屬。今天(13日),歷時兩年建設的雙子山表皮結構封頂,這意味著,雙子山最高峰的高度順利“達標”,達到48米之高。與此同時,它創下國內工程界新紀錄,成為中國首座高度超過40米的人工仿自然山林,首座在軟土地基上建起的人工山林。

從一個金點子成長到“硬核”鋼結構

在過去兩年裡,如果你有路過盧浦大橋,或許會好奇,在大橋一側的世博文化公園裡,怎麼會橫空拔起一座超大停車庫?其實,這就是雙子山的真身。

雙子山,誕生於普通市民的一個金點子。2017年,上海曾公開向社會征集世博文化公園的設計建設意見,許多市民提出,能否在園內建一座山,讓游客拾級而上,在山頂飽覽浦江兩岸的秀麗風光。

建設中的雙子山及世博文化公園 李茂君 攝

建言被上海官方採納之后,一支專業團隊迅速組建起來,2020年10月15日,雙子山項目開工了。在設計上,它的外形延續上海本土山體形態,外表豐茂,內有乾坤。由於內部採用空腔結構,一、二層設置了1500個停車位,從而滿足公園游客需求。

可以想象,若土壤植被覆蓋上去,雙子山就會和真山無異,肉眼看去,還有延綿起伏的山脈造型。但是,造山談何容易。

施工單位上海建工一建集團雙子山項目經理張斌介紹,雙子山東側峰最高,為48米,次高峰,高37米。余脈從東出發,一路向西,高度在8到37米不等。為了給山塑形,支撐結構用的是PEC((部分包覆鋼-混凝土))鋼框架,表皮是鋼和混凝土混合結構,不僅耐久性強,而且重量輕,這是國內目前最大的PEC組合結構。

正在搭建的PEC((部分包覆鋼-混凝土))鋼框架

選擇這樣的材料,讓團隊費了不少心。要知道,雙子山雖然是人造構筑物,卻和普通建筑不同,它的表面還有土壤和植物,所以比普通樓房重得多。“普通鋼結構,成本太高,而混凝土結構,又太重。我們反復考慮,選擇了PEC鋼框架,兼顧了經濟性和實用性。”張斌說。

放在更早之前,在上海這樣的軟土地基上,造一座蒼翠山林,可能很難實現,或者耗時很長。專家坦言,如今,工程師能快速把金點子變成現實,得益於建造技術的迅猛發展。在雙子山項目裡,用到的工業化技術、二次結構施工關鍵技術,還有數字化技術,含金量都非常高。

驚喜在后頭:溪流瀑布即將“上架”

雙子山落成后,將凸顯上海本土特色。據悉,山體將以鬆江山體形態“九峰三泖”為原型,還原自然野趣的山林溪瀑,形成山水相映的景觀,供市民觀賞。

雙子山效果圖

設計單位華建集團中國勘察設計大師、上海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李亞明介紹,雙子山建成之后,高度僅次於佘山。內部結構除了一、二層的停車庫,四、五層還有展區和展館。

目前,雙子山在表皮結構封頂的同時,已完成表皮覆土30%,綠化種植10%,爭取明年全部完成,2024年正式對外開放。

李茂君 攝

“雙子山整體綠化面積24萬平方米,山體部分苗木有5000多棵,需要在明年春、秋兩個種植季節完成,確保市民2024年能來世博文化公園爬山。”上海地產集團有限公司雙子山項目經理易衛軍介紹,雙子山山間設置曲幽步道,可供市民散步休憩﹔最高峰還設置觀景平台,可遠眺浦江兩岸美景。

有市民擔心,在人造山上種植植物,又地處市中心,如果遇到台風暴雨天氣,植物會不會根基不穩,對周邊造成影響或者倒灌近山體內?易衛軍說,在建設過程,這些問題都做過考量。因此,植物是種在山體表面若干的網格中,網格內有防穿刺的防水材料,避免根系扎進混凝土,影響結構安全。同時,考慮到防風問題,植物一般不採用大型樹木。

上海地產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管韜萍介紹,世博文化公園北區開放后,截至目前已經迎來近百萬名游客前來游玩。雙子山在今年年底主體結構竣工驗收后,明年鋼筋水泥土上即將綠樹成蔭。根據要求,2023年底公園南區將基本建成,2024年全園對外開放,屆時將展現出世博文化公園的“完整版”。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